大明“救时宰相”于谦28字成就不朽经典,展现高洁品格和精神追求

闲说人 2025-04-24 02:28:50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通过吟咏石灰的煅烧过程,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宁死不屈的精神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一、诗句赏析1. 千锤万凿出深山

- 首句描述石灰的前身——石灰石,需要经过千万次锤打凿刻,才能从深山之中开采出来。

- “千锤万凿”象征人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考验,暗示成长或成就事业需历经艰辛。

2.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石灰石被投入烈火中焚烧,却将这视为“等闲”之事(平常、轻易)。

- 以“烈火焚烧”比喻严峻的困境或外界的压力,“若等闲”凸显从容无畏的态度,体现诗人面对磨难的淡然与坚韧。

3. 粉骨碎身浑不怕

- 石灰石经过焚烧后,最终粉身碎骨,化为粉末(生石灰)。

- “粉骨碎身”极言牺牲之惨烈,“浑不怕”(全不怕)进一步强化了无惧牺牲的决心,展现舍生取义的勇气。

4. 要留清白在人间

- 点明全诗主旨:石灰最终留下的是洁白的粉末(熟石灰),象征诗人追求的清白品格与高尚节操。

- “清白”双关,既指石灰的物理颜色,更暗指为人处世的清廉正直,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二、艺术特色与主题

- 托物言志:全诗以石灰自喻,借物的物理变化(开采→焚烧→粉碎→成灰),映射人生的精神境界,将物性与人格高度融合。

- 语言简练刚劲:用“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强烈意象,层层递进地渲染磨难的严酷,反衬“清白”追求的珍贵。

- 精神内涵:诗人以石灰的“全过程”象征自己的人生信念——即使历经磨难、牺牲生命,也要保持清白品格,呼应了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三、作者背景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保卫北京,拯救明朝于危亡。后因政治斗争被诬陷处死,临终前仍坚守气节。《石灰吟》正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

四、现实意义

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引用,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守原则,保持初心。其传递的“清白”精神,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杆,也成为社会对正直品格的普遍追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