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时代,出身社会底层的高欢是如何从逆袭走上权力巅峰的?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4-28 14:42:48

北齐是中国南北朝后期的一个短命王朝,虽然只存在了28年,却深刻影响了隋唐时代的制度发展和历史进程。与此同时,北齐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隋唐的制度渊源主要是魏(北魏)齐,梁陈次之,北周最为微弱,这就是隋唐制度“三源说”。毫无疑问,在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历史作用。

《北齐校书图》是北齐杨子华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原本已佚,现存宋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那么,北齐王朝究竟是如何兴起的呢?这一切都要从北齐的奠基人高欢说起。

家世疑云:出身渤海高氏?

高欢,又名贺六浑(鲜卑语),史书一致记载他出身于北魏汉族高门渤海高氏。渤海高氏兴起于西晋末年,并在十六国北朝时代走向发展壮大。所以,渤海高氏并不算汉魏高门旧族,而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新兴的北方士族。大约在北魏末年,渤海高氏把世系攀附到了汉代的陈留高氏,到了中唐以后,高氏族人进一步将高氏世系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进一步巩固了渤海高氏的门第地位。

高欢的影视形象。来源/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截图

那么,高欢家族是否出自渤海高氏这一名门望族呢?

根据陈寅恪的观点,高欢家族确系渤海高氏,但因为从祖父高谧开始就被迁徙到了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深染胡俗”,故而是鲜卑化的汉人。陈寅恪此说等于是默认了正史中的记述。

不过,历史研究者很快就发现,高欢家族恐怕并非出自渤海高氏,而是伪冒和攀附。旁证有很多,比如高欢家族长期定居于河州(治今甘肃临夏),与渤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相去甚远。再比如高欢家族多为边镇武官,且深染胡俗,门风与渤海高氏迥然相异。还有,高欢的先辈和同辈的名字都很粗鄙,具有鲜明的胡语风格,且多以动物名字命名,身后墓志存在修饰和雅化的痕迹。

因此,在近几十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倾向于认为高欢家族并非出自渤海高氏,而是在高欢发迹后人为篡入的。

北魏官爵印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然,在中古门阀社会,这种攀附和伪冒高门大族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杨坚家族就冒认是弘农杨氏,李渊家族也冒认是陇西李氏,其他如太原王氏、清河张氏、汝南袁氏等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士族谱系连绵不绝的表象背后,普遍存在攀附、伪冒、嫁接等种种暗流,这也表明士族门阀群体内部始终存在着阶层的流动。

这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果高欢家族不是出身渤海高氏,那么他的族属又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其家族是胡人,也有学者认为是汉人,还有学者认为是出自高丽高氏,莫衷一是。但不管真相如何,有一点共识是明确的,即高欢出身社会底层。

在重视出身的中古门阀时代,出身社会底层的高欢想要出人头地,是极为困难的。那么,高欢是如何走上人生快车道、实现人生逆袭的呢?

“此真吾夫也”:穷小子与“白富美”的浪漫邂逅

史书记载,高欢的祖父高谧因为犯事,被流放到了六镇之一的怀朔镇,从此便世代定居在了怀朔镇。所谓六镇,就是位于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的六个军事重镇,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和河北省。

北魏以平城为都城时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6-20窟全景旧貌。来源/《云冈石窟》第11卷

六镇对于北魏有着双重军事意义。一方面,北魏每次出兵北伐柔然都要在六镇集结,再从六镇分道出击漠北,六镇起到了军事集结和中转的作用;另一方面,六镇又承担着戍卫北部防线和国都平城的重任,起到了军事防御的功能,相当于北魏王朝的一道“长城”。因此,在六镇驻守的都是鲜卑旧贵族和军人。

《北史》记载:

“神武(高欢)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高欢从小便生活在这片以鲜卑文化为主流的军事重镇,喜好舞刀弄枪,还结交了些“豪侠”朋友,混上了“社会大学”。《北史》记载:

“(高欢)长而深沈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侠所宗。”

与此同时,高欢还是不世出的美男子,史称他“目有精光,长头高权,齿白如玉,少有人杰表”。可见,青年时代的高欢可谓器宇轩昂、一表人才。事实上,高氏一族出了很多美男子,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兰陵王高长恭(高欢之孙)了。

《曹望禧等造像残座轴》,北魏正光六年(525)刻。来源/故宫博物院

祖父犯法、父亲高树生“不事家业”,导致高欢的家境并不好,出生不久就被父亲送到了已经出嫁的姐姐家中寄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军可能是高欢当时最好的出路。

高欢年轻时有个好兄弟叫韩轨,二人自幼交好,高欢倾心于韩轨的妹妹韩智辉,于是就向韩家求婚,结果遭到韩轨母亲的强烈反对。高欢求婚被拒,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出身太低微,这也让年轻的高欢意识到他必须做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从军后不久,高欢也终于迎来了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他结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他未来的妻子娄昭君,她将彻底改变高欢的一生。

话说这一天,高欢正在城楼上值班,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正好从城下而过,她抬眼一看,就看到了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高欢,刹那间,她就被眼前这个男人迷住了。

娄昭君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陆贞传奇》截图

然后,她便说了一句话:“此真吾夫也。”

这样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了戏曲,直到今天依然在传唱,戏曲名就叫《娄昭君》。

娄昭君的出身非同一般。娄氏本姓匹娄氏,乃吐谷浑所属部落,后内附北魏改姓娄氏。娄氏一族世代居住在代北,娄昭君的祖父娄提因功受封真定侯,在当地非常有名望,父亲娄内干“有武力,未仕而卒”。娄家资产丰厚,史称娄家“家僮千数,牛马以谷量”。可以说,娄氏一族是不折不扣的代北豪门,而娄昭君则是典型的“白富美”。

按理说,以高欢贫贱的出身,是没有资格和条件迎娶娄昭君的。当时,娄氏家族与多个当地豪族联姻,娄内干的大女儿嫁给了段荣,二女儿嫁给了窦泰,这都是北境的豪族家庭。作为三女儿是娄昭君可谓娄家的掌上明珠,不管怎么想,娄家也不可能主动把女儿许配给一穷二白的高欢。

陶彩绘男俑,北魏。来源/故宫博物院

然而,娄昭君并非寻常女子,她一眼相中了当时只是守城士兵的高欢,并私下委托婢女向高欢传递爱意。娄昭君不仅主动向高欢以身相许,甚至还偷偷资助他家财,让高欢以此作为聘礼来迎娶自己。娄昭君的父母也非常无奈,毕竟还没成婚,就倒贴进去大把钱财,最终也只能应允了这桩婚事。高欢和娄昭君的成婚其实也反映了当时北方胡族女子自主选择婚嫁对象的婚姻观念,是北朝社会开放性的一种体现。

“澄清天下之志”: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高欢迎娶娄昭君后,也得到了一笔不菲的嫁妆,其中就有一匹马,高欢就此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匹马。有了马的高欢也不再是一名守城士兵,而被提拔为了队长。当时一个叫段长的怀朔镇将非常看好高欢,说:“君有康济才,终不徒然。”意思是,高欢有济世安邦之才,是绝对不会虚度此生的。

不久之后,高欢从队长转为函使(类似于邮递员),往返穿梭于怀朔镇和京城洛阳之间,史称“为函使六年”。在此期间,高欢经常前往帝都洛阳,他目睹了帝都的繁华,但同时也目睹了北魏朝政的腐朽。

北魏时期的中国北方。来源/纪录片《云冈》截图

一次,高欢在洛阳亲眼目睹了皇家卫队在城内纵火行凶,这也让他更加预感到北魏王朝行将就木。于是,高欢返回怀朔镇后,就有了“澄清天下之志”,并且“倾产以结客”。不久,高欢身边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的许多人物都成了日后高欢集团的核心人物,高欢也是依靠他们,一步步成为北魏和东魏王朝的掌舵人。

高欢在外面广泛结交朋友,自然少不了钱财打点,而给予高欢精神和物质双重支持的正是他的妻子娄昭君。娄昭君非常支持丈夫高欢的事业,并且倾尽钱财让高欢在外结交朋友,高欢也经常和娄昭君谋议大事。娄昭君本是富家女出身,但自从嫁给高欢之后,就开始勤俭起来,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高欢的事业。

在高欢担任函使的六年时间(519—524年)里,娄昭君为高欢生下了一男一女一对孩儿。值得一提的是,娄昭君一生为高欢生下了六男二女,其中四个孩子都做了皇帝,两个女儿都做了皇后,在中国古代后宫史上实属罕见。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没有娄昭君在背后的无私付出,就没有高欢日后的飞黄腾达。

效力尔朱:高欢的发迹之路

524年春,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率先起义,六镇起义自此爆发。次年,柔玄镇人杜洛周在上谷起兵反叛。

六镇起义爆发后,高欢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了这场动乱之中,随后便投入杜洛周帐下。不过,由于高欢厌恶杜洛周的所作所为,很快便与杜洛周分道扬镳,辗转投奔了尔朱荣。

尔朱荣是北魏末年的传奇人物。他的历代先人都是北秀容的领民酋长[北魏时期授予尔朱家族的世袭职位,该职位赋予了尔朱家族在北秀容地区(今山西省朔州市)的领导权和地方治理权],父亲尔朱新兴曾受封平北将军,一度受到朝廷赏识。尔朱新兴去世后,尔朱荣继任酋长之位。

尔朱荣壁画像。来源/纪录片《地理·中国》截图

而在六镇起义的烽烟中,尔朱荣凭借其组建的强劲队伍多次击溃起义军、平定叛乱,受到北魏朝廷的格外奖赏,一路上升到假抚军将军,官职成为都督恒朔讨虏诸军,爵位升为博陵郡公。许多豪杰慕名而来,尔朱荣的势力迅速壮大。高欢的好友刘贵出身北秀容,他正是在此期间投奔了尔朱荣。高欢能够结识尔朱荣,也是得益于刘贵的举荐。

古人相信面相,刘贵就在尔朱荣面前极力夸说高欢相貌非凡,定成大器。然而真正见面时,看到高欢一副憔悴模样,尔朱荣顿时有些失望,觉得刘贵言过其实。但刘贵没有就此放弃,之后,他又让高欢沐浴、换上整洁的新衣,一番打理后再次向尔朱荣举荐。

这一次,尔朱荣把高欢带到了马厩,对着一匹高头大马说道:“这是一匹恶马,你小子能给它剪毛吗?”尔朱荣明显是在考验高欢,高欢深知其意,二话不说,便上前为马剪毛,而且是徒手,连保护措施都不要。高欢三下五除二,就把马身上的鬃毛修剪得既整齐又漂亮,而这匹尔朱荣口中的“恶马”,却自始至终没有动弹,对高欢服服帖帖,任由其修剪。完事之后,高欢说道:“御恶人亦如此马矣。”尔朱荣大惊,当即就把高欢请到室内,屏退左右,请高欢谈谈对时局的看法。两人相谈甚欢,一直聊至深夜。

自此以后,尔朱荣便对高欢刮目相看,而且把他引为亲信,经常和他探讨军国大事。就这样,高欢从一个小喽啰,一跃成为尔朱荣面前的“红人”。之后,高欢跟随尔朱荣“徙据并州”,并被尔朱荣授予亲信都督的职位。

石造像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来源/故宫博物院

当时葛荣在河北、山东地区攻城略地,势不可挡,并自称天子,建立政权,国号为齐;而在北魏帝都洛阳,当权的胡太后正与儿子孝明帝元诩势如水火,当时的北魏王朝可谓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基于这样的形势,高欢向尔朱荣提出了“清君侧”的建议。

公元528年,胡太后毒杀孝明帝元诩,北魏国政陷入混乱之中。孝明帝元诩还在世时,就曾秘密让尔朱荣带兵进京,现在元诩死于非命,这更给尔朱荣出兵洛阳提供了借口。

兵入洛阳后,尔朱荣将胡太后和幼帝元钊在河阴(今河南孟津)处决,抛入黄河,还杀戮公卿百官两千余人,由此掌控了北魏国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随后,尔朱荣另立元子攸为帝,让心腹元天穆主持洛阳政务,自己则返回了并州,监视并遥控洛阳朝政。

神武临朝:高欢的权力之路

尔朱荣对高欢的能力非常赏识,但同时也对高欢充满忌惮。有一次,尔朱荣突然问身边的人:“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谁能主持军政呢?”旁人不假思索地说:“还能有谁,当然是您的堂侄尔朱兆啊!”但尔朱荣却摆摆手,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答案:“非也!尔朱兆,不过是个寻常将领。如果真有我死的那一天,能取代我的人,唯有贺六浑(高欢)!”

事实上,尔朱荣也提醒过尔朱兆,要提防高欢这个人。然而,尔朱兆自始至终都没把高欢放在心上。

之后,高欢被任命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此时的他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尔朱氏集团的猜忌,于是决定积蓄实力,伺机而动。在晋州任上,高欢大肆聚敛钱财,同时让心腹刘贵重金贿赂尔朱荣麾下重要人物,了解尔朱荣的动向,为之后反攻尔朱氏集团做准备。

北魏孔惠超石造像。来源/开封市博物馆

公元530年,北魏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在这一年,权倾朝野的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刺杀。然而,这场权力的博弈并未因此而结束,反而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连锁反应。高欢与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因权力斗争反目成仇,并在信都起兵与尔朱兆对峙。而孝庄帝元子攸在刺杀尔朱荣后,随即就被尔朱兆生擒,并俘虏至晋阳,最终在晋阳佛寺中被杀害。在这一动荡时期,尔朱氏先后拥立了元晔、元恭为帝,在信都起兵的高欢也在仓促间拥立了元朗。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北魏竟接连出现了三个傀儡皇帝。

北魏彩绘骑马武士俑。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最终,这场博弈以尔朱兆兵败,自缢而亡收场。在彻底击败尔朱氏集团后,高欢又在洛阳拥立元修为帝,这就是北魏孝武帝。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元修是孝文帝的孙子,可谓名正言顺,高欢此举,无疑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孝武帝即位后,加封高欢为大丞相、太师。随后,高欢让自己的心腹留在洛阳主持政局,自己则回到邺城,之后又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遥控洛阳朝政。自此,高欢真正成为北魏国政的掌舵人,他也是北魏王朝的最后一位权臣。

常平五铢,北齐。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公元534年,北魏正式分裂,高欢与宇文泰东西割据对立。高欢挟魏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欢死后,次子高洋在公元550年篡位称帝,史称北齐。高欢也被追谥为献武帝,庙号太祖,后改为神武帝,庙号高祖。

参考文献:

《魏书》《北史》《北齐书》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仇鹿鸣:《“攀附先世”与“伪冒士籍”——以渤海高氏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邹芳望:《“层累造成” 的高欢家族世系——以高氏家族墓志所见“饰官”与“改名”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23年第2期。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赵芳:《娄太后与东魏北齐政治》,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刘凯)

4 阅读:2164
评论列表
  • 2024-05-29 07:17

    南北朝时期,哪里来的高丽 。

    老强 回复:
    高句丽之简称
    忽忽↖(^ω^)↗ 回复: 老强
    瞎扯,两个不同的政权,不同的民族主体,怎么能简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