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澳大利亚陆军被一群鸟击败?1932年11月2日鸸鹋战争开始

萨沙讲史堂 2023-11-01 22:51:09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百年前的澳大利亚陆军被一群鸟击败?1932年11月2日:澳大利亚国防军针对在西澳洲广泛破坏农作物的特有鸟类鸸鹋进行大规模剿灭行动。

今天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本地的动物。其一是大家都知道的澳大利亚袋鼠,另外一个人则让很多国人疑惑,这不是非洲鸵鸟吗?

萨沙去南京红山动物园的澳洲馆,就看到了很多鸵鸟。我非常疑惑,鸵鸟不是生长在非洲吗?怎么澳洲也有鸵鸟。

了以后,萨沙这才知道,这并不是鸵鸟,而叫做鸸鹋。鸸鹋以前在中国叫做澳大利亚鸵鸟,外形也很像鸵鸟,但根本不是鸵鸟。

它和鸵鸟有很大的区别,其一体型差距很大,成年鸵鸟可以普遍长到100公斤甚至150公斤以上,身高超过2米甚至2.5米。鸸鹋就小得多,一般只有45公斤,最大不超过60公斤,身高在1.5米,最高不超过2米;

其二鸵鸟有2个脚趾,小腿和颈部没有毛,鸸鹋则有3个脚趾,全身都有羽毛;

其三虽然这两种鸟都不会飞,但鸸鹋的翅膀早就退化,几乎是看不见的,鸵鸟则有明显的两个翅膀。

鸸鹋仅仅生长在澳大利亚,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鸸鹋有很多有趣的特点,比如同鸵鸟一样都是竞走冠军。它的体型较小,反而奔跑速度更快,而且体力更佳。鸸鹋在原野奔跑时的速度可以高达每小时80公里,普通的越野车都追不上。

鸸鹋是动物界的游牧民族,除了产卵以外每天都在四处移动,一天至少移动10到25公里,一个季节可以移动1000公里以上,难以在某个固定的区域找到它们。

鸸鹋是全能选手,除了善于奔跑以外,它还是游泳健将,能够轻易游过宽阔的河流和湖泊。平时吃饱了饭没事做,鸸鹋甚至会戏水取乐。

鸸鹋是个大吃货,它什么都吃。鸸鹋可以说是杂食动物,除了吃植物类的谷物、花朵、果实、嫩芽以外,也非常喜欢吃昆虫、幼虫。鸸鹋的体型较大,食量也非常惊人,每天都会吃掉大量食物。

最后,鸸鹋的繁殖能力很强。雌性鸸鹋每年会产下三窝蛋,每窝少则8到10只,多到10到25只。有趣的是,雌性鸸鹋并不会孵蛋,而是交给他的丈夫负责。雄性鸸鹋是非常优秀的大奶妈,会不吃不喝的孵蛋长达8周,直到孩子破壳而出。这还不算,小鸸鹋的生存能力也很强,只需要几天就可以离开巢活动,跟随父亲到处觅食。

这个优秀的男人,雄性鸸鹋会耐心的照顾孩子们至少6个月,甚至会长达2年之久。而小鸸鹋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一周就可以长一公斤,最多1年就会长成大鸟,可以独自生活。

由于父亲的贴心照顾,每5只小鸸鹋有4只可以长大成年。

至于雌性鸸鹋就有点渣了。它产卵以后,就会立即离开前夫,寻找其他的雄性鸸鹋继续交配产卵,每个季节可以产卵3窝,她的丈夫是不同的雄性鸸鹋。

有意思的是,雄性鸸鹋还是个好阿姨,会收留一些走散流浪的非血缘关系小鸸鹋,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照顾。鸸鹋不是群居动物,一旦成年就会独自生活,只是有时候会凑在一起觅食,往往吃饱以后就会分开。

野外的鸸鹋一般可以活10多年,家养的更是高达20多年。大家算算看,雌性鸸鹋一生可以生育多少孩子。

白人来到澳大利亚的时候,这里至少有上百万只鸸鹋。澳大利亚的白人移民,当时以务农为生,很快对鸸鹋又爱又恨。爱是因为鸸鹋可以吞食各种害虫,有利于农场的灭虫。恨则是鸸鹋同样会肆无忌惮的吞食各种农作物。尤其可怕的是,鸸鹋什么都吃,会吃掉农作物的幼苗,导致全年颗粒无收。

早在19世纪,澳大利亚的农民就开始猎杀鸸鹋,导致3个种类的鸸鹋有2个种类灭绝。

时间到了1932年,澳大利亚西部的农民,仍然对鸸鹋恼怒不已,恨不得赶尽杀绝。

在一战后,很多英国老兵来到了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种地。在1932年,他们种植了大量的小麦。

为了对付这里至少数万只的鸸鹋,很多农民花费巨资,在农场外围设置了围栏。

然而,强壮的鸸鹋可以轻松破坏围栏的薄弱处,从容进入麦田大吃特吃。

更要命的是,鸸鹋的奔跑速度很快,反应也非常迅速,农民们拿它们根本没有办法。他们偶尔可以开枪打死一两只,对于总量数万只的鸸鹋群体来说,这算不了什么。

被鸸鹋搞到焦头烂额的西澳农民提出一个建议,让澳大利亚军队配备机枪等大型武器,以军事作战的模式来剿灭这里的数万只鸸鹋。西澳农民可以提供军队的食宿和弹药费用,并且作为向导。

澳大利亚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批准了这个建议。

于是,大名鼎鼎的鸸鹋战争爆发了。

政府派遣澳洲皇家炮兵团第七炮兵连的马里帝兹少校,让他率领一组士兵,配备2挺“刘易斯”式轻机枪和高达1万发子弹,来对付可恶的鸸鹋。

11月2日,这队士兵开始对鸸鹋的作战,有一些农民作为向导。

他们很快在野外发现了50只鸸鹋,士兵们立即部署机枪,准备射击。然而聪明的鸸鹋感到了危险,随即四散逃走。士兵们只能匆忙的开火,第一轮射击什么也没打到,第二轮射击才打死了区区几只鸸鹋。

当天的报告中,马里帝兹少校认为鸸鹋的行动非常迅速,远远超过人类的士兵。在远距离想要大量射杀鸸鹋的难度,比消灭敌人要高的多,他预计这次鸸鹋战争肯定会失败。

事实证明,马里帝兹少校的预测是正确的。

在11月4日,这队士兵改变了战术,利用一块庄稼地引诱超过1000只鸸鹋赶来开餐,他们则架好机枪埋伏在附近。

等到鸸鹋进入到200米射程内,2挺机枪才疯狂的扫射。没想到,鸸鹋的反应比机枪都快,它们瞬间四散逃走,速度之快让士兵们惊掉了下巴。

士兵们发射了数百发子弹,仅仅打死了12只鸸鹋。

随后的一次次对鸸鹋的猎杀,大体就是这样。每次只要枪声响起,鸸鹋们立即迅速四散奔逃。士兵们认为,鸸鹋奔跑的速度极快而且不规律,无法进行预判射击,导致机枪只能胡乱扫射,命中率非常低下。

到了猎杀的第4天,由于杀的鸸鹋数量太少,少校被迫用了新的方法,就是将2挺机枪架在卡车上。卡车采用很高的车速去追赶鸸鹋群,机枪则架在车上射击。

这个战术也是大笑话。事实证明,鸸鹋在荒野中的奔跑速度,比卡车要快得多,后者根本就追不上。卡车越野导致剧烈晃动,机枪根本就无法稳定射击,子弹到处乱飞。

鸸鹋战争持续了6天,机枪一共发射了2500发子弹,仅仅猎杀到50只鸸鹋,平均50发子弹才打死1只。少校垂头丧气的带着他的士兵和机枪,停止了失败的作战。

这个战绩被媒体大肆报道后,被全世界老百姓当作大笑话。媒体讽刺的说,如果鸸鹋像人一样会开枪还击的话,少校和他的战友们会在几秒钟内被歼灭,整个澳大利亚陆军也坚持不到1天。

第一次鸸鹋战争停止后,西澳的农民更是抱怨,认为纵容鸸鹋会导致他们破产。

无奈之下,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下令军队必须回到西澳,继续开始鸸鹋战争。

1932年11月13日,更多的军队来到西澳,发动了对鸸鹋的第二次作战。

这次军队精选了几个优秀的机枪手,希望他们能够有所表现。

这伙士兵整整杀到20天后的12月2日,平均每周不过杀死100只鸸鹋,也就是一天杀死10多只。虽然军方认为,平均每10发子弹就可以打死1只鸸鹋。跟随他们的农民向导却认为,士兵们经常发射几十发子弹,却什么都打不中。

猎杀鸸鹋惨败的马里帝兹少校,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军队的中将。

虽然他因为鸸鹋战争成为了笑柄,却仍然承认鸸鹋是很厉害的生物。他曾告诉媒体:鸸鹋虽然只是动物,却有着极其高明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性。如果澳大利亚军队能有1个师,能够拥有鸸鹋的军事机动性,我们国家就可以称霸世界。

虽然猎杀鸸鹋失败了,澳大利亚农民仍然利用围墙和长期狩猎悬赏,让鸸鹋离开了人口密集的南部和西南部农业区。

鸸鹋只能转移到人烟稀少的地区,直到1988年澳大利亚制定法律保护鸸鹋。

目前鸸鹋在该国有几十万只,已经不是什么稀缺生物了。

最后说几个冷知识。

为什么鸸鹋会叫做这个名字?

白人最早看到鸸鹋时,它对着人类发出“儿苗”“儿苗”的叫声。

鸸鹋战争被当作澳大利亚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标志,曾经长期被全世界取笑。

在二战题材游戏《钢铁雄心》,有一个叫做“第三次鸸鹋战争的武器”的荣誉项目,要求扮演澳大利亚的玩家在自家领土上引爆一枚核弹。显然,这是在讽刺,澳大利亚军队只有用自爆核弹的方式,才能对付鸸鹋。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63
评论列表
  • 2023-11-12 23:40

    动物比人类反应更灵敏,确实难为这些军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