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鳄娱海棠
编辑|鳄娱海棠
序
库布其沙漠,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是中国排名第七的大型沙漠。
它的地理位置颇为独特,西边与阿尔泰山相连,北面倚靠阴山,南边紧邻黄河,东侧与呼和浩特市接壤,总面积达到约1.86万平方公里。
这片广袤的沙漠不仅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是京津冀地区三大沙尘暴源头之一,对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库布其沙漠的地理位置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库布其沙漠在当地人眼中就是一片“生命禁区”。
这里常年黄沙漫天,几乎看不到任何植被,狂风肆虐,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生活在沙漠附近的人们不得不忍受持续不断的风沙侵袭,每次出门都要面对扑面而来的沙尘。
这里的农作物难以生长,牲畜也找不到合适的牧场,村庄被层层沙丘包围,房屋周围堆积着厚厚的沙层。
更为严重的是,只要遇到六级以上的大风天气。
库布其沙漠就会掀起漫天黄沙,在短短一夜之间席卷北方多个省市,成为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地居民不得不不断向后撤退。
“沙进人退”成为了这里的生存常态,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搬迁、迁徙,但仍然无法彻底摆脱风沙的侵袭。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还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的贫困问题。
“引黄入沙”工程的实施过程
面对库布其沙漠带来的严峻挑战,一群富有远见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引黄入沙”。
将黄河的水引入广袤的沙漠,不仅工程规模庞大,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用水需求。
“引黄入沙”工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黄河凌汛期的水资源。
每年冬季,由于气温的南北差异,黄河的北部河段会结冰,而南部的河水却仍在不断涌入。
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地区的水位急剧上升,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科学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中蕴含的机遇,提出了利用这部分原本会被白白浪费的水资源的创新方案。
通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引水工程,这些本来会被浪费的水资源被巧妙地引入了库布其沙漠。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沙漠长期以来缺水的问题,还有效缓解了黄河凌汛期的压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这种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整个引黄入沙工程的实施被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期工程始于2004年,是整个项目的起点和基础。
这一期工程全长185公里,总投资达到3.6亿元。
工程的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期工程终于在2010年建成通水。
第二期工程于2011年正式开工,其规模更加宏大。
这一期工程全长399公里,总投资高达8.7亿元。
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总结了第一期工程的经验教训,采用了更多新型技术和设备,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尽管工程浩大,但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第二期工程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完成了建设,并于2016年成功通水。
这标志着整个引黄入沙工程的全面完成,为库布其沙漠的生态治理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在黄河主干道周围挖掘引水渠。
这些人工开凿的河渠在平时看起来并没有流动的水,显得有些荒凉。
然而,当汛期来临时,这些河渠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黄河水位的急剧上升,洪水漫过人工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沙漠腹地。
库布其沙漠的沟壑被洪水填满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沙塘。
这些沙塘不仅为当地牧民的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饮水来源,还为沙漠中的植被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持。
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引水入沙后,库布其沙漠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但最容易被观察到的是植被覆盖率的显著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库布其沙漠的植被覆盖率经历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增长过程,从不足1%飙升到了53%。
这一惊人的增长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沙漠的面貌。
使得曾经的黄沙荒漠逐渐变得郁郁葱葱,还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更加适宜的条件。
然而,引水入沙工程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水本身,更重要的是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
众所周知,黄河水因其含沙量高而闻名,这些泥沙在引水过程中被带入沙漠,对库布其沙漠的土质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泥沙中富含的有机质被注入到原本贫瘠的沙地中,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质量和肥力。
这种改变最直观的表现是,原本从指缝中轻易溜走的沙粒,如今能够凝结成团。
这看似简单的变化,实际上意味着土壤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凝结成团的土壤具有更强的保水能力,这对于沙漠地区的植被生长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实地测量,专家们发现库布其沙漠周边的有机质土层正在不断加深。
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引水入沙工程的长期效果。
有机质土层的加深不仅为当前的植被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还为未来引入更多植物种类奠定了基础,为沙漠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可能性。
在有了水和适宜的土壤这两个基本条件后,种树造林自然成为了治沙的下一个重要步骤。
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多年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植树造林工作,如今终于看到了显著的成效。
在治理区内,人们有计划地种植了大量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
除了种树造林这一主要措施外,还采取了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加强治沙效果。
这些措施包括禁止过度放牧,改变当地的放牧方式等。
具体来说,政府引导牧民将放牧方式从传统的山羊放牧转向对生态影响较小的绵羊放牧。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在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减少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为新种植的树木和植被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了整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近年来,光伏产业的引入为库布其沙漠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沙漠中建设光伏电站,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充足的光照资源进行发电。
还能通过光伏板的遮蔽作用减少地表蒸发,有利于植被生长。
更重要的是,光伏板下的沙地经过改良后,可以用于种植或养殖,形成了“光伏+农业”的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通过系统的生态治理,昔日的“沙窝”正在逐步变成“金窝”,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更重要的是,库布其沙漠的变化有力地证明,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即使是最贫瘠的土地也能焕发新的生机。
整个引黄入沙工程的总投资超过10亿元,这种大规模的投入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后续维护工作的开展。
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植树造林,积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沙漠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巩固已有成果。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
结语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库布其沙漠的巨大变迁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更为我们应对全球生态挑战提供了信心和启示。
在这片曾经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努力。
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治理工作,才能确保库布其沙漠的绿色奇迹持续下去,为更多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信源:
澎湃新闻2023.8.2——库布其治沙模式“走出去”,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新闻网2020.5.19——“引黄入沙”中国第七大沙漠涌现“水生态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