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国在《好久没做》的时候,豆瓣短评说:国产剧只会《要久久爱》。
我立刻想接茬:也不是,国产剧还有“老三”嘛。
年初,《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 (原名《如果奔跑是我的宿命》,改名问题详见→我不理解:国产剧改名备忘录)则发明了“小三”的新版本——“老三”。
一年又一年,国剧出圈总是靠小三。一年又一年,我们确定电视里一定会迭代的因素有:滤镜、妆造、小三。
那么,细数一下从小到大见过的电视剧“小三”吧。在“小三”里,读懂中国。
初代小三:
第一性视角下的不审判
回忆国剧“小三”肯定就要从林珠(许晴)和王纯(俞飞鸿)说起。
1998年电视剧《来来往往》的主线是男人出轨。濮存昕扮演一位成功男士康伟业。改开前跟高干女儿结婚但无爱情,改开后下海赚钱,认识了跟自己条件更匹配也更情投意合的林珠。林珠离开后男主把目光投向更年轻的女孩(李小冉),她长得像男人青春期迷恋过的白月光。
出轨男的妻子找上门来,她感受到很大的羞辱和荒谬。(例如“你的孩子也是我们老康家”的这种妻权逻辑)。于是她果断分手,男的说房子给你,她脸上很忧愁可行动上拿了房子卖掉了,手握一箱现金离开是非之地,到澳大利亚逍遥自在。
被定义为“出轨剧”的《牵手》有18集,其实“出轨”剧情只有6集,第4集二人迸发感情,第10集“小三”已经转身离开,相当于“出轨”只是乏味婚姻的插曲。
剧名叫《牵手》,但结局可以算作开放式的,作为“妻子”的晓雪遭遇了丈夫出轨,遇到了新的追求者和新的姻缘,找到了新工作,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前夫也在等着她。她的独白说:“以前总是为别人活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想我应该首先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一个怎样的女人。”
但这段婚姻的起点是,妻子放弃事业。所谓“变得俗气”,是为了柴米油盐劳作。可见那个年代对于“怨妇妻子”,最多的理解只有:提醒妻子一定要有工作和自己的生活,如果自己变强,就不怕丈夫出轨还有更好的男人来追求。
现在打开《牵手》的豆瓣短评,第一条还是嫌弃“妻子”角色给人的感受不好,侧面也反映了《牵手》对于女性婚姻困境的呈现是很有限的,观众还是情不自禁代入丈夫觉得妻子面目可憎。从90年代到2000年前后,电视里的“小三”都由千姿百态的美女出演。又如《让爱做主》里演“小三”娄嘉仪的是以清纯形象走红的徐静蕾,插足了《过把瘾》国民CP王志文和江珊。王志文和徐静蕾在剧情里反复强调“爱情至上”,徐静蕾非要跟中年男人在出租屋里过日子。
现在重看李天骄和佟志(张国立)的婚外暧昧剧情,我还是忍不住想,呵呵,中年男人的幻想视角。李天骄是年轻女孩独自离开父母参加工作,佟志是他的上级和前辈,李天骄一意孤行就喜欢缠着中年男人搞暧昧。在现实生活里,究竟是男性前辈利用自己的权威来操控女孩,还是反过来?
现在我好像可以换个思路来理这些剧情。这些美丽的“小三”是男性视角而产生的工具人,是妻子的对照组。因为她们不是妻子和母亲,所以没有心力交瘁,所以自我中心,所以活出了妻子没有的精气神。但是男性视角的世界里只能看到“她和妻子不一样”,用以满足自己另一重幻想。只是这样的幻想恰巧勾勒出“另一种女人”“不传统的女人”。
“男人婚后遭遇年轻的情人才是真爱”,就是一种男性视角对女性的消费。
只需要想一个问题就可以破除迷思:多时髦的女性形象,都被创作者捉去跟中年危机的男人搞婚外恋,怎么不让这些女人自己多谈几个男朋友?
尤其倒胃口的是以上这些中年危机男人和时髦女人的婚外恋情节,无一例外都在台词里加入了大量的陈词滥调:男人如何如何,女人如何如何,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是爱情等等。这种过时的情感金句现在看起来无非是性别刻板印象和对女性的规训。但在一个长期不允许谈私人情感,不允许正视“厌倦婚姻”的社会里,开口闭口男人女人和爱情,就已经算前卫了。
那是第一性视角统治下的世界。当人们开始谈论婚姻的必要性,正视“出轨”这一常见的事实,所谓的“去道德化”“不道德审判”,只有男性角色享受到了这种“解放”,而对“小三”。妻子等于禁锢或陈旧,小三等于自由或新潮,无非是丈夫消费女性的不同方式。
即便是较为注意引入女性视角的《牵手》,其实也没有直面这个问题:从优雅的舞者变成抱怨的妻子,是因为她承担着家务和育儿。当然,女性需要工作,需要参与社会,但工作的基础并不是“女人要努力”,而是“性别分工要平等”。
虽然这些剧集在“婚外情”的塑造上力图寻找(基于男性视角的)新方式,但最终结局都是倾向于夫妻“破镜重圆”。《来来往往》的剧情逻辑是男人离婚后对着过于年轻的新情人终究是跟不上趟了,发现自己不快乐,见了前妻又叙旧情。《牵手》是开放式结局,倡导“妻子自强”,但剪辑手法还是暗示了多年夫妻的共同回忆在女方心头萦绕令她无法去跟另一位男性结婚。《让爱做主》则用一系列狗血冲突和意外让中年夫妻相互帮助,最终沉默无言携手同行。
“婚姻的价值”,始终可以说是国产剧不可动摇的主旋律。在这些所谓的“人到中年”调性里用婚外恋来讲述社会新现象,“小三”象征着新鲜的生活方式(性,自由,不要婚姻要爱情,林珠的掌上游戏机或王纯的英语),男性得到了出轨的浪子特权,但婚姻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离奇的出轨故事,性感的情欲画面,以“这些终究是空虚的新鲜感是暂时的”来进行说理,劝说丈夫回到婚姻,也劝说妻子不要咄咄逼人、不要变成“黄脸婆”、要从自己找原因。
小三与性:妖艳贱货,不得好死2009年,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要求不能宣扬婚外恋、多角恋、一夜情、换妻、性虐待。
后来行业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小三不能有好结果”。
紧接着,就出现了不得好死的“小三”。(但我觉得这种趋势可能也不完全是指导的结果,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网友都在发声,“小三”本来也是一种民间意志,《来来往往》和《牵手》放在网络时代播出,恐怕会收到更多恶评。)
2009年轰动网络到现在还经常有短视频回放的“小三”——《蜗居》里的海藻。
我现在认为这是一种性压抑。广泛传播的电视剧里出现较为直白的和性有关的场面就会引发狂欢。至于海藻在酒店接小贝电话被宋思明打断,干脆就是AV常用的NTR情结,绿帽文学场面。假设影视能分级的情况下,八点档电视剧没必要盯着黄段子使劲,想拍黄段子的不如另起炉灶干大事。但这假设也长久以来只是个假设,《蜗居》经过岁月沉淀反而变成了观众追忆的“大尺度”。
宋思明是“贪官”,海藻是“一穷二白青年”小贝的“女友”,这些标签本身就已经剥夺了海藻自己的意志,她是一个物品,从低阶层男性到高阶层男性那里。
男性用这个故事来强化自己“有钱就会有女人”的认知。女性在海藻面前找到“圣女”的道德感,不要当“小三”,否则下场很惨;但又明白“娼妓”的魅惑性,当海藻谈论性,拥有性,有权势的男人为她神魂颠倒放弃一切。
到现在都很疑惑,姐姐海萍誓要在上海站稳脚跟买一套房,怎么搭进去的是海藻的身体和前途命运?姐姐要钱,海藻就找男友借,为了帮姐姐借钱,海藻就稀里糊涂奉献了身体。海藻的意志到底是什么?海藻想要什么?
剧情尾部的“打小三”直接把海藻打得流产还不算,还要切除子宫。到这里,两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的“厮杀”已经不是比喻,是一个女人要另一个女人永坠地狱不得为女人不得再狐媚人间的恨意。
宋思明是一个“大秘”,不但有钱,还有权,他的权力直接扭转了海藻姐夫被单位起诉的死局。这样强势的已婚男性和一个一片空白人生尚未展开未婚年轻女性,究竟谁更加不道德?
观众的道德指责绝大多数都给了海藻,把赞美留给宋思明。男人羡慕他的地位,女人幻想和他恋爱。这是创作者和观众的合谋。或者说,创作者的责任还是更大些。
宋思明死亡结局都笼罩着极致霸总甜宠的色彩。贪腐东窗事发,警车追捕时贪官就车祸而亡,现实里当然是因为畏罪自寻死路,只有在电视剧里,这被描绘成着急去看情人,这是真爱之死。
创作者不自觉把贪官美化成霸总,再给年轻女孩流产切除子宫的极致身心重创,理由是年轻女孩竟然不真爱去贪慕虚荣了。
几年后另一个出圈的“该死小三”则来自《回家的诱惑》。本剧播出时极尽狗血却创下收视奇迹。现在则日渐变成鬼畜神剧。出轨男洪世贤金句频出,艾莉这个“小三”也演得像欢乐喜剧人。
但在播出时,艾莉是一个作为工具人的“奇观小三”。故事的起点是洪世贤劈腿,已经要跟品如结婚了,艾莉还在追问他为什么不选择自己,之后她被洪世贤送去法国留学。生活里小三能得到如此新生活不如翻篇作罢,但艾莉对洪世贤的执念比真爱还真爱,为了勾引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产生了“品如的衣柜”“既然要追求刺激”这样把性感演成喜感的场面。
海藻是一个被创作者鄙视却剥削(利用女性的形象和情欲故事博取收视)的载体,艾莉是一个创作者按照刻板印象创作出来的“性”的载体。共同点是这样的“小三”角色不断强调性,好像性是她们堕落,成为坏女人的根源。而尽管《回家的诱惑》狗血到不能当真,最后却依然给了艾莉“小三就要死”的结局。艾莉坏事做尽准备自杀,洪世贤去救她,两个人拉拉扯扯就都死了。
也是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国产生活剧的主流是所谓的“婆妈剧”,即讲述小夫妻和父母辈相处的各种矛盾冲突,其中也经常夹杂“小三”情节。在婆妈剧里,“小三”更只能是点缀是过客,因为这种剧的必然只有大家一起包饺子的大团圆了。
变种小三:任何版本,都要被骂最近七八年内有影响力的“小三”,都存在一些“变种”的创新。首先是2017年魔改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塑造了一个看起来并不是“妖艳贱货”的“小三”凌玲,网络审判这个“小三”的主要用词是:“看起来朴素老土、但其实是高段位绿茶。”
但我其实一开始觉得凌玲登场时似乎更像亦舒女郎,冷清忧愁,陷入背德的感情。两人双双出轨,他们产生感情的契机是一起工作中的默契。女方纠结中说不需要男方离婚了,但是自己却离婚了。这个情节倒是很符合现实里的出轨男女,女人上头来真格的还是多些。
吴越在剧情前半段的演法还是王纯林珠时期的演法,这是一个陷入不伦恋的人,但也是个人,也会忧郁和愧疚。但是这个年代的观众只要看到人设是“第三者”就会直接开始审判她流露出人性的时刻不过是“绿茶”“装柔弱”“知道男人都是吃软不吃硬”。
因为按照凌玲一开始的忧愁和对恋情的放弃,她并不像是这么刻薄的后母。把这些故意的刻薄去掉,有正常生活操持而产生的冲突和疲倦,凌玲那句“陈俊生我是你再找的老婆,我不是你找的天使” 才会真正有表达的力度,才会真正指向拷问婚姻本身。
演出轨男成为雷佳音事业的重要转折点;把第三者演得淡然忧愁的吴越得到的是来自观众的人身攻击,说看到她就烦。
这其中也有观众对于“打小三”持之以恒的爱好。因为如果放掉道德审判,只看陈俊生和凌玲双双出轨的“不伦恋”,我认为吴越的表演是更好些的。然而观众可以说雷佳音把出轨男演得不烦人,却连吴越顺着人性演出的纠结都直接打成“天天装,看到她就不顺眼,这就是高段位绿茶”。因为审判女人就是最容易的。“小三”妖艳自然是她勾引男人的错;“小三”如果朴素又准备退出恋情这怎么可能呢,除了心机无法解释她的楚楚可怜了。
2020年演员遭遇观众人身攻击的则是《三十而已》的林有有。这个我们播剧的时候已经专文讲过“打小三”问题。林有有作为“小三”的新变种,是一种特别积极主动的“小三”。剧情已经拍到了她的110开头北京身份证,她是一个有北京户口有车家境很不错的女孩(注:现有户籍制度存在不合理,这里只描述客观存在造成的情况),一见钟情了一个已婚男,还非要追到他所在小区去当物业经理。
从女方角度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资源来说,她做出此种举动的可能性极低。假设真有这么狂热的,她窥探到了对方生活里的一切,感受只会是自讨没趣。从男方角度来说真有这么个追求者还任由她在自己身边跟踪和窥私?难道不是超级想逃跑吗?
2020年,互联网的女权意识已经相当觉醒,已经有一部分受众看腻了“雌竞”戏码,因而顾佳和林有有的对手戏明显看出了一种撕扯。创作者安排了顾佳喊出不跟第三者计较的台词,以彰显现代大女主姿态,又必须给顾佳扇林有有一耳光冲上热搜的契机,所以最终安排了林有有给顾佳儿子看离婚童书的桥段,这一巴掌终究是打了出去,对于基本面观众来说这口气才算顺了。
妻子和“小三”的相互理解也非常之硬,先如宫斗剧一般寸土不让地相互攻击,忽然又安排妻子救下陷于性骚扰中的“小三”,然后再来个感动的亲手做的醒酒汤。
创作者可能是先写好了一个“妻子联合第三者”的结果,但如何走到这个结果,只能在公式化的情节点之间强行填充。没有真正的洞察,没有真实的情感流动,女性的相互理解戏份就像是枯燥的例行公事。
几年之后我必须说《致命女人》真正切题的只有Beth Ann。两个女人之间的那种美好相处带来的愉悦和轻松、Beth Ann的自我觉醒,都拍得非常美妙。观众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妻子这次不打小三”的公式或口号,我们是跟着Beth Ann一同醒来,但共鸣于Beth Ann的懦弱和真实,惊叹于觉醒的主妇多么聪慧和彪悍。
但创作者有没有设置好了“嘲笑老三”这种情绪点?我个人认为是有的,否则没有必要搞什么买避孕套选口味这样的情节,其实是用跟性相关的元素,来为“骂她又老又丑”设置一些更好抓住的荡妇羞辱切入点。
甚至于,就是因为楚志娟的角色设置已经“开始老了”,她才能在国产剧里获得一些豁免权,说出这样拒绝婚姻的台词。
楚志娟的分手总结陈词传播度颇广,这个角色倒像是活了起来。尽管舆论给出过各种羞辱嘲讽式的厌女评论,但最终观众却认可了楚志娟对于婚姻的清醒,以及那不等待男性挑剔的洒脱。
与其惊叹是“老三结局立起来了”,不如追问:为什么,在国产剧里,只有这样的女性角色可以真正结束一段糟糕的关系,从此以后天高海阔,不属于任何人。当妻子不能出轨,唯有小三可以变形一个玩笑话,每个国家的影视都有自己的表达基因。美国拍超级英雄,韩国拍财阀,中国拍打小三。“小三”是国产剧里的变形金刚,她们离经叛道随时进化出各种形态,承载着性欲又因为性台词性情节而可以用道德的名义肆意羞辱。
“小三”是一个有性别的词汇,是专属于女性的辱骂。《谁先爱上他的》里面说男性第三者叫“小王”,但在如今的国产剧领域,男性第三者叫“男小三”,这不是负面词,甚至是“情圣”的代名词。
《三十而已》里追逐已婚晓芹的钟晓阳,性质和林有有所为一样,但是创作给“男小三”的笔触,和观众对于“男小三”的评价都是截然不同的。钟晓阳只会被视作乖弟弟。
买了韩剧《春夜》版权的《我知道我爱你》(什么破名字),拍不出克制的心动,拍不出女性力量和对父权制家庭的思考,却让“男小三”“背德感之王”成为男演员张晚意的最新标签。
然而在目前国产剧所要处理的“主流价值观”里(从上到下也好从下到上也好),妻子出轨的故事不允许被浪漫化,永远是极端的禁忌。
于是乎,讲述婚姻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冲击,就永远只能聚焦在“小三”上——但并没有聚焦在“男人出轨”上。
因为从创作者到观众,骂女人都是更容易更天经地义的。一个出轨的男人还是个男人,是普通的男人,一个不道德的女人是荡妇无疑,人人得而口诛笔伐。
打小三支撑了国产剧的收视率,背后是公众对审判坏女人无穷无尽的兴趣,审判者包括女人自己。
“小三”成了国产剧里的女巫。她多么可耻,但只有她可以迭代,从大美人一路发展到理直气壮的老丑。她因为需要被拉出来审判而拥有了性欲,她因为不配做女人而不可以得到圆满的婚姻,于是她游离在婚姻义务之外。她可能会被创作者狠狠惩罚;但因为她不是“好女人”,于是,偶尔,随机,看运气,她拥有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