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的情绪价值!

安汐谈情感 2024-08-20 14:56:47

本文字数约:2956 字

阅读时间约:4 分钟

本文章节:

01、医生们急需情绪价值: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

02、若实行“免费医疗”,真正受益的并不是老百姓

03、在AI时代,医务人员要掌握多学科诊疗(MDT)

此图为AI生成

今天(8月19日)是第7个中国医师节。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今年的节日主题:

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这个主题很好,也是每一名医生应该追求的目标。

但是,可能很多医师并不希望在这一天看到这样的主题。因为,这没法给医生提供情绪价值。

而国内的医生,尤其是公立医院的,现在真是太需要情绪价值了!

01、医生们急需情绪价值: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

有人发现,很多的节日都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而设置的,比如妇女节、儿童节、助残日等等。

于是,不少医生自我调侃:国家都成立“医师节”了,说明我们这个职业都属于弱势群体了。

对于这个自嘲,可能很多大众是无法认同的:医生这个职业那么神圣、那么体面,收入又稳定,你们怎么可能是弱势群体?

其实,在很多医生的心里面,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医生,他们真心觉得自己就是“弱势群体”:

本来出于崇高理想、或者想有份体面的工作而读医,结果发现本科5年,规培3年,有些医院还要求参加专培。

如果目标定得高一些,想去三甲医院当医生的话,那么硕士是低配,博士是常见。即使用最短的时间读完本、硕、博士学位,也要8年,还要参加规培、专培。

也就是说,一个医学生要花8到10多年,才能真正进入临床,成为一名医生!还没成为医生,美好的青春就消耗殆尽了。

所以,在现实中,很多医学生30多岁了还在进修,根本没赚到什么钱。

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根本不敢让孩子学医。这也导致学医越来越走向了“精英化”。

当一个医学生,终于成为了公立医院的医生后,ta会发现,这个职业“拿的是卖白菜的钱,操的是卖白粉的心”,投入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医生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几乎天天都是高负荷,但收入跟工作量完全不匹配;

而且这些苦还不能随便说,因为说了就是对不起这份崇高的职业;

被家属纠缠、辱骂的时候,医生只能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上级领导想息事宁人,最后最受伤的是一线医生;

一不小心,医生甚至会成为伤医杀医事件中的受害者,就这个职业风险,恐怕一般人都承受不了……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临床大夫确实算得上“弱势群体”,他们太需要包容、尊重、甚至是保护了。

还有,前些年因为新冠病毒,医务人员坚守一线,医患关系明显缓解,社会大众对医务人员充满了感激之情,称他们为“最美的逆行者”。

可疫情结束后,那段日子很快就被淡忘了。

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揪出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医院领导。比如唐山市工人医院原党委书记尚小明,据说他贪污的金额高达27个亿。

国家打击贪污,这意义非常重大。但客观上,这也导致很多人以为医生开检查单、开药就是敛财,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好感度大幅度下降。

希望大众能够意识到,每个行业中都有“害群之马”,但这仅仅是极少数人。而且,临床一线的医生跟医院的行政领导,干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

可以说,大部分医生在职业生涯中,都做到了恪守职业道德,医者仁心,对患者尽心尽力。

大众不能以偏概全,否认所有医务人员尤其是临床一线的付出。

所以,医生这个群体,日常累得脚不沾地,还承受了很多白眼和误解,他们真的非常缺乏关爱。

然而,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的这7年来,只有第1年的主题是呼吁大众保护医生的。

后面那几年,包括今年的主题,都在对医师“提要求”:你们要崇高、要保护人民健康、要不忘初心、要奋斗、要有人文精神……

中国医师节历年的主题,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主题都对,也是绝大部分临床大夫都该铭记于心的信念。

可是,在医师节这一天,临床大夫们更想得到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

早点下班是不可能的了,但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大夫,您辛苦了!”“大夫,你们真不容易”,就已经能让很多医生得到安慰了。

希望国家相关部门、社会大众能够更多地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真正的关心和认可。

更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不断优化培养医学生的制度,并且尽可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让这个群体得到更大的回报。

02、若实行“免费医疗”,真正受益的并不是老百姓

除了对医生的误解之外,国内很多大众对国内外医疗系统的真实情况也有误解。

国内很多人吐槽去医院看病挂号难、排队久。但其实,我们中国大陆的医疗系统已经是堪称全球最高效率、性价比最高的了。

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系统,很多人以为比国内的更先进、惠民,但事实上,有统计显示,美国看急诊的等待时间是2.75小时。英国有1/6的医生,接诊等待时长超过15天。

很多在体验过国外医疗的人,都惊呼费用之高,大量中国留学生甚至曾经集体吐槽,“在国外根本不敢叫救护车”,因为贵得令人留下心理阴影。

很多移民出去的中国人,却选择回国、或者去中国设立的国际医疗部就诊,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国内高效医疗系统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国家实力支撑,也离不开医务人员的辛劳付出。

近年来,国内有些专家、教授一直在鼓吹“免费医疗”,比如北京大学教授李玲。

他们所说的乌托邦很美好,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的“免费医疗”,指的是国家全额支付医疗费用,而不是不用支付医疗费用。

而因为“免费医疗”,大量患者就医,医务人员根本不可能忙得过来。患者排队的就更长、小病都有可能会拖成大病。

所以,如果真的实行免费医疗,真正受益的不是老百姓,而往往是私立医院和医药公司。

西方发达国家的所谓“免费医疗”之所以被人诟病,背后正是有这个因素。

那些一直鼓吹“免费医疗”的专家、教授,目的很可能是不单纯的,甚至可能是想从中牟取暴利。

希望社会大众要清晰地看到这背后的真相,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免费医疗”。

当然,国内的医疗系统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还需要不断提高诊疗效率,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

03、在AI时代,医务人员要掌握多学科诊疗(MDT)

临床医生的工作确实辛苦,压力确实很大,但希望医生们要意识到:

如今已经进入了AI时代,“AI+医疗”诊疗模式很快就会进入临床一线,很多普通内科医生可能会被淘汰。

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也倒逼医务人员一定要自我提升,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对于这个局面,建议医务人员要学习并践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最早是由“世界医疗圣地”梅奥诊所提出的,梅奥诊所要求每个医务人员都要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会大大增强临床一线人员的“共情”意识和能力。MDT现在越来越受到国际医疗领域的推崇。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认为,临床中要各个学科互相合作,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深入、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而且,对于症状复杂、复合型的病例来说,MDT更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医院遇到这种案例时,不同科室的医生会进行大会诊,交换意见,最终商定对患者最有益的诊疗方案。

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率并不高。因为临床医疗资源紧张,各科医生都很忙,一时之间很难凑在一起,又或者意见有分歧,短时间内难以达成一致。

如果患者病情紧急的话,这样的MDT就难以及时发挥作用了。

那如果是一个医生身兼多职,同时掌握多个学科的高效知识,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这种具备了跨学科的意识和能力的医生,才是真正的香饽饽。

比如,无论哪个科室的医务人员,都可以掌握科学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这能初步识别症状的背后是否有心理社会因素,帮助患者少走弯路。还可以更好地跟患者、家属共情,提供关怀,更好地彰显“医者仁心”。

所以,医务人员期待得到外界的理解和认可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自我提升。

不要盲目地“唯上、唯书、唯外”,以为上级说的、教科书写的、西方发达国家说的就是科学的、正确的。

而要像奥运冠军潘展乐那样,有破“框”而出的意识,实现突破,在临床职业生涯中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0 阅读:12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