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记时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大夫诊断双相障碍时要谨慎!

安汐谈情感 2024-08-21 14:19:30

本文字数约:5047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不用户口本就可以结婚,父母如何应对?

02、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将面临更大的婚恋危机

03、如何预防孩子罹患“重性精神疾病”?

此图为AI生成

01、不用户口本就可以结婚,父母如何应对?

上周,民政部公布了《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下面简称“婚姻登记草案”),引起网友们热议。

对于这个草案,最多人关注的是这一点:

结婚不再需要户口本了,也不用回老家了!

双方拿着身份证,在异地找个婚姻登记处就行!

不少网友都能看出来,这个改变有利有弊。好处是现在人口流动大,在异地工作、生活的人结婚更方便了。

有小部分仍有“包办婚姻”思想的父母,没法用户口本来控制儿女的婚姻了;

未来丈母娘们也没法押着户口本索要彩礼和房产了,“丈母娘经济”会受到很大冲击;

青年人“造人”更方便了,可能有助于人口减少问题的解决。

可是,结婚过于方便也会带来弊端。

比如有的年轻人有“重度恋爱脑”,遇到渣男、渣女也不愿分手。他们的父母再也没法用户口本来阻止他们结婚了。

所以,对于这个婚姻登记草案,网上争议很大,很多父母是忧心忡忡的。

但国家鼓励结婚是大势所趋,草案中的大部分内容恐怕都会得到落实。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们要积极应对。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在婚姻大事上听听自己的建议,那从现在起,就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加孩子对父母的认可和信任,避免孩子“报喜不报忧”。

而且,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是父亲跟女儿、母亲与儿子的亲子关系良好,孩子一般不容易出现“恋爱脑”。

他们在婚恋中会更理性,也容易跟另一半融洽相处,收获美满的婚姻。

换句话讲,如果这个婚姻登记草案最后实施了,这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希望父母们要意识到这一点。

02、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将面临更大的婚恋危机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网友关注草案中的另一个新增内容:

一方当事人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当事人;

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从法律法规来说,这其实是保障结婚双方的知情权。婚前两人坦诚以对,互相真正地接纳,更有利于婚后的幸福和稳定。

但是,如果这条法规实施,这会带来另一个问题:

大量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年轻人,将会面临更大的婚恋危机,即使他们已经走向了康复。

有律师解读,上面说的“重大疾病”包括三大类——特定的传染病(艾滋病、梅毒等)、严重的遗传疾病(白化病等)、重性精神疾病。

在精神科临床中,重性精神疾病有6种:

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近年来,双相障碍诊断中的“泛双相化”很严重。

一来是因为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出台之后,出现了“双相谱系障碍”。

简单来说,就是诊断标准扩大了。以前不是这个诊断的,一夜之间就成了双相障碍患者了。

而DSM-5是国内外最权威的诊断标准之一,后面世卫组织编著的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在很大程度上也跟DSM-5是一致的。

二来是因为在双相障碍的诊断中,存在一个争议:

患者的情绪变得暴躁易怒,在家跟父母发生激烈冲突,甚至打人砸物,这算不算轻躁狂/躁狂发作?

国内外大部分精神科大夫认为,算。而轻躁狂/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的典型特征之一。

所以,如果青少年患者出现过抑郁发作,在家时又容易发怒、大发脾气的话,就很容易被诊断双相障碍。

但是,有小部分精神科大夫,包括我在内,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

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应该是患者喜悦、高兴,甚至是兴奋,并且狂妄自大的。

而很多患者变得暴躁易怒、容易激动,是因为他们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压抑到了极点,出现了负性情绪大爆发。他们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更加合适的诊断应该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当然,上面说了,对于这一点临床中仍有争议。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在2022年正式生效的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世卫组织确立了一种新的精神障碍,是病因学诊断——复合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C-PTSD的症状跟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有相似之处。但国内很多精神科大夫还不知道这种障碍,很容易将C-PTSD的患者误诊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

上面的种种原因,导致国内外主流精神科中,双相障碍的过度诊断非常常见。诊断率不断攀升,被诊断的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患者。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患者一旦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因为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重性精神病”,医院需要上报政府系统,患者以后不能考公务员、考编制。

那如果婚姻登记草案最后实施了,患者婚前需要坦白说出病史,可想而知,对方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心理冲击,很有可能会选择分手。

有的网友可能觉得奇怪:就算曾经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那患者后面接受治疗,彻底康复了,不就好了吗?

这些网友问得好。但问题就在于,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认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在整体上难以治愈,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所以,只要患者的信息被上报政府系统了,一般就很难从这个名单上下来了。

现在,大数据联网了,政府掌握信息了,即使部分患者其实早就康复了,但也与考公考编无缘了。

在绝大部分大众心目中,只要一个人被诊断“精神病”,几乎就跟精神失常画上了等号,而且,很多专家说精神病的遗传度很高。

那再如胶似漆的情侣,要是知道对方曾被诊断“重性精神病”,又联想到那么多的“精神病患者凶杀案”,心里真的很难不恐慌一下,提出分手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如果婚姻登记法案最终实施了,双相障碍患者结婚、生子会成为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还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患者而言!

这像悬在患者、父母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让人时刻都感到恐惧、煎熬!

对于这个问题,希望广大的精神科大夫也要有所意识。

在上个世纪,我国精神科曾出现过大范围的“精神分裂症过度诊断”问题。大量伴有幻觉、妄想的患者被诊断精神分裂症,贴上了“重性精神病”的标签。

后来,随着国内精神科诊疗水平发展,国内相关的大夫才意识到,其实抑郁症、焦虑症等病情严重时,也有可能出现幻觉、妄想。

直到现在,这个过度诊断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前不久冲上热搜的“一家三口被诊断精神病”事件。

希望广大精神科大夫要意识到,既然以前出现过过度诊断的错误,现在就要吸取教训。

而且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都是症状学诊断,诊断有一定主观性,不同大夫之间的诊断有可能不同。患者到底是哪个病?其实很多大夫自己心里也没底。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科大夫下诊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还没结婚的年轻群体,即使怀疑他们得的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也不要轻易下确切的诊断,但在药物治疗上,可以采取这两种障碍的治疗方案。

还有,希望国内精神科大夫们别再把病因归咎于基因遗传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了那么多年,研究人员花了大量的资金,始终没找到常见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并不是遗传性疾病!

03、如何预防孩子罹患“重性精神疾病”?

目前,婚姻登记法案还在征集意见阶段。不过,从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最终生效的可能性极高。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们该如何应对?怎么预防孩子被诊断为“重性精神病”,避免以后的婚姻、工作受到巨大影响?

第一,父母首先要突破一般大众对“精神病”的传统理解,要有破“框”意识,知道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上面说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根源不是遗传,也不是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改变。

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发现,这些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在人生经历中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其中,父母的不当家庭教育方式,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这是“病根”之一。

当然,患者在求学经历、社会经历中,也有可能形成了病理性记忆。但相对来说,原生家庭对精神心理的影响会更大。

第二,父母有了上面的意识后,从现在就采取预防行动。

在临床实践中,预防可以分为三级预防,精神心理领域亦如此。对于不同的父母群体,预防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同。

比如,如果家里的孩子还小,还没有出现精神心理问题,那这时父母要采取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也就是避免孩子形成患病根源。

具体来说,父母要采取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懂得尊重、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小苗头”都能及时被发现,被处理掉。

因为,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发现,很多患者的严重症状就是从很小、很小的问题发展而来的,是典型的“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

比如有一位青少年患者力军,他在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批评、责骂,形成了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

后来,他每次被人批评、或遇到一些类似的事情时,就感到胸口很闷,身体非常不舒服。

其实,这属于典型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他出现了躯体化症状。

但力军不懂,他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突然身体不适,他告诉父母,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任何问题。

力军想啊想,又结合自己看过的一些书籍、信息,他认为肯定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他。那这个力量从何而来?他想到了外星人。

从小学开始,他就有这样的想法了,后来愈演愈烈,觉得可能是外星人操纵了自己。

对于这个离奇的想法,有的精神科大夫认为是妄想,并把力军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那如果力军父母懂得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知道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他们就不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就不容易出现扭曲的认知。

即使有时父母难以避免,无意中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了,那孩子也愿意说出来,父母才有机会进行积极引导,及时把潜在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所以,我们不断强调,亲密的亲子关系是预防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最好方法。

在孩子上初中前,是父母进行第一级预防的绝佳机会。因为在小学阶段,很多精神心理隐患还没从量变到质变,问题还不凸显,逆转的难度也更小。

而到了初中,在整体上,孩子的学业压力增大了,人际关系更复杂了,一些青春期的变化也出现了。

这时候,孩子面临更多烦恼,形成了更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心理问题一下子就呈现出来了。

那如果是这个阶段的话,父母要采取第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比如,父母要及时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压力,可以找心理医生、必要时也可以借助精神科药物。

其实有不少孩子一开始的求助愿望很强,主动让父母带自己看病、找心理医生。

但很多父母完全不重视,觉得孩子只是青春期叛逆,还没适应初中生活,没啥大不了的,孩子长大些就好了。

父母这种侥幸心理,让孩子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最后越来越严重,父母追悔莫及。

还有的父母知道重视了,但在这方面完全是“小白”。既然孩子有心理问题,那就给孩子找个心理医生,也不清楚对方是什么流派,适不适合孩子。

部分父母带孩子找了个精神分析师,孩子的问题反而变得更复杂、更严重!

所以,父母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时,要先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知道主流精神科治疗、各个心理治疗流派的利弊,并知道如何缓解孩子的学习障碍。

这样才更有可能实现早干预、早解决。

那如果父母错过了前面的两级预防,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父母要进行第三级预防:防止问题恶化。

比如,父母可以根据情况,提前跟大夫沟通诊断的问题,向大夫提出,可不可以用其他诊断名称代替“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

临床上有些精神科大夫就已经有这个意识了。他们即使怀疑患者是双相障碍,也不轻易诊断,而是写“心境障碍”或者青少年抑郁焦虑状态等。

这往往不是大夫水平不足,而是为了保护患者,避免信息上报系统。

无论大夫是否同意“高抬贵手”,父母都要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父母要知道双相障碍的真正病因是什么,利用“自我家庭治疗+精神科治疗”帮助孩子加快康复。有很多患者父母已经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那如果孩子已经被诊断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了,也不是没有出路的。

一方面,父母不要放弃希望,仍要努力解决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问题。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都别陷入灾难化思维,反而要意识到,当孩子真正走向康复时,孩子将会实现明显的提升,达到新的人生境界,家庭关系会更加和谐,家庭成员心理上也会有更多成长!而且会更理性地解决“隔代亲”的问题!

即使孩子不能考公、考编,人生赛道仍然有很多选择,未来仍有无限可能。

而且说实在的,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跨学科的人才,这种能力是真正的稳定。所谓的“铁饭碗”,早就不是“宇宙的尽头”了,早就不代表“稳定”了。

至于能不能恋爱、结婚,这更加不需要过分焦虑。

如果孩子已经康复、撤药,实现真正的心身健康、淡定自信,家庭也更和谐了,ta们自然会具备吸引力,得到别人的青睐,对人性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到那时候,谁能跟孩子喜结连理、组建家庭,甚至可以说是ta的幸运。孩子完全不必因为曾经患病而自卑,反而会将患病的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



0 阅读:1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