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名称
白乌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应用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白乌鱼作为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品种的独特代表之一,养殖业正向全国发展。为充分发挥白乌鱼这一独特水产养殖品种的价值与进一步延伸产业发展,针对当前面临的种质资源锐减、种质退化严重、养殖模式单一、苗种繁养与养殖技术落后及精深加工滞后等技术难点与问题。 “白乌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应用技术”项目,从白乌鱼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多种模式成鱼养殖和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丰富了市场上名优水产品供给,加快渔业资源转变,优化水产产业结构,提高农民增产致富水平,促进渔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成功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4个,辐射带动10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近300个、专业合作社60余家,家庭农场30余个进行水产养殖技术提升,技术成果累计推广面积达10万余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建立国内唯一的遗传稳定的白乌鱼人工保种种群,种群数量3000对以上;在白乌鱼早繁提前30-40天条件下,繁殖率较以前提高10%以上,亲鱼产卵率达到95%以上,受精率与孵化率达到85%以上;新增总经济效益7.3亿元,通过建立白乌鱼养殖扶贫示范区直接带动42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先后获得专利授权2项,形成了一系列的养殖技术规程,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
三、技术要点
通过建立白乌鱼亲本种源库,并不断结合新引进和已有的种质材料基础,利用现代水产育种技术手段,建立选育基础群体,定向选育出优质白乌鱼新品系(品种)。与此同时,通过进行配套优质白乌鱼新品系(品种)的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培育适宜当前生产急需的白乌鱼苗种,满足当前市场对于优质白乌鱼亲本与苗种的需求。
繁殖方面,提出亲本冬季强化培育与保健,进一步的提高繁殖技术的成熟度、稳定性,建立早繁的优势。强调亲鱼控温培育与投喂新鲜鱼肉等优质饲料进行亲本的强化培育,水温控制保持在22-26摄氏度。加强亲本选择,要求体型正常无畸形,体格健壮,无病无伤,表皮完整,色泽纯正,性腺发育完整,雌性亲鱼体重750g~1000g/尾;雄性亲鱼体重750g~2000g/尾;以雌雄比例1:1配对,采用一次性注射催产药物,并精准控制水温,准确掌握好效应时间和亲鱼发情时间,提升受精率。
投喂方面,传统苗种培育使用的生物饵料为水蚯蚓,但由于其成本高、病菌多,长期饲喂影响鱼体健康,恶化养殖水体,影响白乌鱼的苗种质量。通过探索出了从2-4厘米规格开始,采取水蚯蚓→新鲜鱼糜+粉状配合饲料→全部人工配合饲料→浮性颗粒饲料的转食驯化及时路线,改变传统白乌鱼鱼苗培育投喂水蚯蚓带来的不可控因素,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养殖模式方面,依据四川盆周丘区,池塘、稻田相对分散、受洪水和干旱影响大等特点,项目组有针对性的在技术标准上进行了多项创新,对房前屋后的小养殖塘、规划池塘、稻渔综合生态种养进行了科学规划。广泛进行成鱼生态养殖模式试验示范,创新集成了以下几种主要养殖模式与技术:20-30平方米小池的白乌鱼苗种培育与精养技术;白乌鱼池塘精养技术;以鲢鳙鱼、鲫鱼等为主搭配白乌鱼混养或套养技术;稻—鱼共生技术;稻—鱼连作技术;稻—鱼轮作技术;白乌鱼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精加工方面,研究了白乌鱼鱼糜类、鱼汤类制取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初步开展白乌鱼脱腥、乳化调配等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脱腥、调配等白乌鱼加工专有技术,并对这些技术集成与创新,开发了白乌鱼加工产品,有“白乌鱼糕”、“白乌鱼片”、“白乌鱼汤”、“风味白乌鱼”等4种产品,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白乌鱼产业链。
四、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用于一切适宜白乌鱼生长繁殖的地区。
五、注意事项
养殖过程中苗种生产者进行苗种生产时务必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苗种场对亲鱼进行严格的亲鱼保种和复壮,严禁利用养殖商品鱼作为亲本进行育苗,从根本上杜绝种质混杂和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