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名鼎鼎的豫剧早期名旦司凤英,人们总是深深惋惜,这位曾与常香玉、陈素真齐名的一代豫剧名旦,在时代战乱中流离颠沛,不但在大好年华失去了舞台,也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嗓子。翻查河南戏曲资料,总能在蛛丝马迹中探寻到关于她的一些只言片语,对她当日的舞台风采,无限神往之际,也更加惋惜。庆幸的是,随着时日推移,她早年录制的一些唱片被逐渐发掘、整理出来,重生于世,终令人在叹惋之余,略略慰藉。
“
爱恨情仇《玉虎坠》
名家擅演的骨子老戏
我们找到的这段《玉虎坠》录音,是上世纪60年代司凤英录制的,虽然时间久远,有些声音已经失真,但还是大略可以听得出,这位昔年如日中天的名旦的依稀风采。
舞台半个多世纪。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但在河南戏曲历史乃至中国戏曲历史上,它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仅仅演出此剧的剧种,就有京剧、秦腔、豫剧、川剧、山东梆子、滇剧、湘剧、晋剧、河北梆子等,不仅如此,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也曾经灌制了此剧全场录音资料。
《玉虎坠》的曲折起伏,快意恩仇:英雄冯彦武艺,欲聘其上山聚义。冯彦不从,马武欲杀恶霸王迁嫁祸冯彦,逼其上山。不料马武错杀医者王腾,致冯彦入狱,家门被封。冯夫人携子冯义恰遇流落在此的王腾之女娟娟。娟娟将家传宝物玉虎坠赠给冯义,让其变卖作为盘费前往洛阳告状,并与冯义订下终身。冯义大街叫卖玉虎坠,被大将军王元的队伍强行征兵入伍。冯夫人与娟娟急奔洛阳寻子告状,随马武率众下山,劫囚车,救下冯彦。又遇同样前来劫囚车的冯义,冯家团聚,与马武同上太行山聚义,娟娟与冯义成就美好姻缘。
《玉虎坠》在河南的流传,大约是在豫西一带开始的。豫西调早期著名男旦燕长庚、翟彦身、李门搭(艺名)、慕水旺等都非常擅演此剧,尤其李门搭演出此剧颇有一绝,在当时甚至赢得了观众“门搭儿放炮,姚淑芳坐轿”的美誉。上世纪30年代,陆续登台的女演员常香玉、徐艳琴、阎立品、王秀兰、李志贞等都把此剧作为个人演出剧目之一。可见这出戏在当时,是很有吸引力和魅力的。
“
功成《玉虎坠》
一代名旦的盛放与陨落
1927年,8岁的司凤英入开封老艺成艺班学戏。11岁又拜入国民戏院的武生演员杨吉祥门下,这位天资聪颖的小姑娘嗓子好、学戏刻苦,又格外听话懂事,很得师长们的喜爱。12岁时便正式登台了,并跟随老师杨吉祥的姓,取了艺名叫杨金枝。
年少的司凤英一登台便引起了开封观众的注意,在国民戏院积累了一年的舞台经验后,司凤英与豫西调名小生王遂朝合作的《玉虎坠》《捡柴》更是让观众对她喜爱有加,很快,少年新锐成了国民戏院的台柱子。
在陈素真的回忆录中,我们依稀感受到那时司凤英的艺术地位:“ 火神庙那班戏,原本和同乐、国民两班差得很远,王润枝一到火神庙,大红了一阵,把同乐和国民两班给压下了。国民一急,去郑州把杨金枝请回去了。杨金枝比我还大一岁,当然也长成大人了。她长得漂亮,又有一个好腔,一回开封,又改名叫司凤英,逐渐地就把王润枝给压下去了。”
那时《河南民报》对司凤英的评价是“所演各剧,均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实为梆剧中之铮铮者。” 人生佳年,司凤英在开封的火和红是一个高峰,善于捧角儿的开封观众,给她和常香玉、陈素真取了一个“三鼎甲”的名号,称陈素真为状元,司凤英为榜眼,当时年龄最小的常香玉为探花……
“
恨水东逝,由热变冷
骨子老戏的复苏与沉寂
回望沧桑,总觉得《玉虎坠》的命运,也如司凤英的命运一般,飘摇沉浮,几经跌宕。
抗战爆发后,很多名伶都投奔他乡,天真的司凤英却留了下来,没想到这一留,就把她的艺术生生断送了。她很快被大汉奸胁迫娶走,在一个封闭的小院里人手欺辱。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逃离了出来,但此时,她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嗓子,功夫也丢得差不多了,便再也没能重新回到舞台中央。很多年后,当她在回忆中录下自己的唱腔时,内心必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悲痛与凄凉吧!
而经历过时代沧桑的《玉虎坠》,也渐渐褪去了当日的华彩。直到1960年,陈宪章在常香玉演出版本的基础上,对此剧进行了重新加工整理,经河南豫剧院一团重新排演,由王素君、林秀兰、韩玉生担纲主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玉虎坠》的历劫重生,也是艺术新生。据韩玉生老师回忆,此剧演出后,便成为一团保留剧目,很受群众欢迎。但可惜的是,经历十年文革,这出戏也渐渐淡出了舞台,是否留下有音像资料,已经难以考证,只能成为人们心中仅存的记忆了。
正如司凤英的闪光点逐渐被发掘、认知得更多一样,这出曾成就和装点一代代名家的骨子老戏,也在被时代重新记忆和追寻。
红尘风沙,掩盖了很多闪亮的细节,但假以时日,那些值得留下的,终会被留下,即使面目斑驳,也仍有蛛丝马迹。
愿河南戏曲的历史上,还能挖掘出更多珍贵的老资料,还原它们的本来面目,好让我们再度领略那日的华彩,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