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没有意志力?想要变得自律,就留在“舒适区”

云边的墨菲 2021-04-07 08:50:55

小伙伴们,你是个行动力强的人吗?

是不是做什么事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呢?

总有人告诉我们这是意志力差、自控力不强的表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够“自律”。

真的如此吗?其实答案恰恰相反,不是我们不够自律,而是误把自律当成了“自虐”。

一提到自律,大家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痛苦?忍耐?

就像苦行僧般强迫自己心无杂念,然后每天雷打不动地花几个小时练习打坐、冥想?

甚至把自己虐得体无完肤,比如想练习口语,就给自己制定每天背50个单词的计划;

想减肥,就给自己制定每天慢跑30分钟的任务。

结果,没坚持多久就痛苦不堪,而且因为没看到什么效果,就选择了果断放弃。

问题就出在这,真正的自律是快乐的、享受的,而不是痛苦的、需要忍受的。

学习中有个“舒适区”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要想快速进步,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

但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于是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了困难区,所以一旦看不到反馈,就又退缩到了舒适区,结果最终一事无成。

天啊!听起来这个问题就变成无解了啊,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呢?别着急。

有一个叫斯蒂芬·盖斯的男孩,他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一直想拥有好身材。

但是,10年过去了,都没有坚持下来。

在2012年末,新年将近时,他希望新的一年,自己能够活得精彩,有个大的改变。

于是,他决定先锻炼30分钟,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改变。

但很快,他就放弃了,因为30分钟对他来说,实在是太久了。

这时,他想:既然30分钟让自己痛苦不堪,那就从一个俯卧撑开始吧。

没想到改变由此开始了,他做了一个俯卧撑后,感觉很轻松,索性又多做了几个。

紧接着,他又打算挑战一个引体向上,完成了一个,又多做了几个。就这样,他很轻松就锻炼了30分钟。

之后,他每天都要求自己,只完成一个俯卧撑,当然,他通常会多做几个。

6个月后,他实现了从家到健身房的跨越,随后又将这种方法,延伸到阅读和写作上。

要求自己每天只读一页书,只写50个字。

最终,他不仅练出了肌肉拥有了好身材,而且写出了畅销书《微习惯》。

他把这种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方法,称为“微习惯”:精髓是从微不足道的挑战开始,循序渐进形成习惯。

其实,这样的做法更好符合了“舒适区”理论,即让自己始终处在舒适区边缘,既没那么舒适,也不至于痛苦。

而且这种策略,根本无须耗费意志力,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习惯养成了。

同时,即便没有超额完成目标,内心也不会感到愧疚或自责,

而一旦超额完成了反而会自信满满、超有成就感,而这更有利于形成正向反馈,让自己更有动力。

是不是很划算,很适合普通人啊?

说了这么多,小伙伴是不是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啊?

那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把大目标拆解成能轻而易举完成的小目标,让自己在不需要耗费意志力的情况下完成。

比如,原计划每天背100个英语单词,那么现在可以把这个目标替换成每天背1个单词;

原计划每天跑步30分钟,那么现在可以把目标降低为每天跑步2分钟;

原计划每天写3000字,那么就缩减成每天写50字。

内心是不是瞬间感觉轻松了很多?

其次,每天完成了目标甚至超额完成目标别忘了夸奖自己一番。

最后,坚持下去,相信哪怕是再微小的力量,但是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下,也能产生巨变。

比如,哪怕每天只看10分钟的书,那么一年下来就是61个小时;

哪怕每天只做5个俯卧撑,那么一年下来就是1825个俯卧撑;

哪怕每天只背2个单词,那么一年下来就是730个单词。

或许你会说,听起来也不多啊?但别忘了,复利的效果不是按加法计算的。

不是2+2+2+2=8,而是指数级增长的,是2*2*2*2=16,只要时间足够长,那么结果就是惊人的。

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能让自己慢慢打通任督二脉,形成叠加效应。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在悄无声息中让量变发生质变。

0 阅读:18

云边的墨菲

简介:一个通过写作,见证自己成长的30+女生,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