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看到邻居老张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无聊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
去年他的女儿终于嫁到了南方,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地方。
他一直觉得,女儿终有一天会回到他身边,就像那些普通话剧里演的那样,然而现实远比戏剧来得真实。
“自从她走了,家里一下子就安静了许多,”老张叹气着,对邻居半开玩笑地说,“电视从早开到晚,就是为了不那么寂寞。
今年初,老张半夜突发心脏病,是左邻右舍及时伸出的援手,而不是南方的女儿的立刻关怀。
等女儿赶回来时,老张已经翻好几个病床了。
这样的生活让老张感慨,不是女儿不孝,而是距离让很多事情变得复杂。
近在咫尺却无暇顾及的无奈刘姐是个和老张完全不同的故事。
同样只有一个女儿,但她的女儿却嫁得近,就住在同一个城市。
理应更好吧,大家都这样想。
刘姐的日子也没那么容易。
她的女儿清晨忙着上班,晚上要辅导孩子。
就算隔着不远的距离,也常常一两个月才能见一面。
有时候刘姐想,假如自己生的是儿子,或许会热闹一点,但一想到女儿忙碌的生活,她又觉得无法强求。
前几个月,刘姐住院了,是因为长期劳累过度。
她没有告诉女儿,只在医院的床上独自流泪,怕给本来就忙的孩子增加负担。
现实中,大城市的压力无处不在,很多子女都在拼尽全力。
但对刘姐来说,病痛使得她感到更加孤独。
温馨一刻:细心女儿的体贴关怀当然,也不是所有故事都是沉重的。
同事张姐给我们讲过她的女儿,细致入微地照料着他们。
去年她患关节炎的时候,女儿二话不说买了个泡脚桶,还时常带她去理疗。
“还好我有个贴心的女儿,”张姐常对她的朋友夸赞说,“比一墙之隔的老李家那两个争拆迁房的儿子强太多。”她的女儿不仅照顾父母的身体,也关注到他们的饮食,连包饺子都要亲力亲为。
张姐顿时觉得,生女儿也许是上天的眷顾。
晚年幸福:心态与自身条件的结合这些不同的故事,总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生活的质量到底是由儿女来决定,还是靠自己?
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告诉我们,不能单一寄托于子女的孝顺,还得靠自己的准备与心态。
与其期待孩子们能时常陪伴,不如趁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为自己设计一个轻松的晚年生活。
去到处旅游,享受大自然,或是丰富业余爱好。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回馈,更是减轻孩子压力的另一种方式。
回到邻居老张和他的摇椅。
他已经开始学着用新的思维来享受生活。
清晨起身,他会走到菜市场,买些新鲜的蔬果,做好健康餐,一边刷着新的电视节目,等待女儿远道而来的一个问候。
这些事让他感到充实、满足,仿佛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意义。
人生似其中,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孩子有他们的生活,而我们,不妨在慷慨的生活中寻找那些小小的幸福。
抱着这样的态度,或许那些“远嫁的悲,近距的无奈”都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
这样的心态,让我们面对未来,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