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之记忆中的丝闹豆

孙先好吖 2025-02-19 05:08:49

水乃家乡甜,月是故乡明。天是故乡蓝,河是家乡清。在记忆的悠悠长河中,总有一些味道,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深处。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于我而言,我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南乡的丝闹豆,便是那一抹难以忘怀的味道,它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更寄托着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丝闹豆,又名酱豆。这名字乍听有些奇特,实则蕴含着家乡独特的韵味。相传,很久以前,当地百姓生活困苦,物资匮乏。一次偶然,人们发现发霉的饽饽和发酵的黄豆混合后,经简单处理竟别具风味,丝闹豆便由此诞生。它从艰难岁月中走来,成为家乡饮食文化的独特印记。

在我们家乡话里,“丝闹”意味着馒头或者菜发霉变质。而丝闹豆,其实就是做豆酱的半成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它还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常见的小咸菜。

小时候,每当看到母亲开始准备制作丝闹豆,我便满心欢喜,那意味着又有美味即将诞生。母亲制作丝闹豆的过程,犹如一场充满仪式感的魔法。她先将挑选好的黄豆,放在大锅里煮熟。那一颗颗饱满的黄豆,在沸水中翻滚跳跃,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变身的期待。煮好的黄豆沥干水分,晾凉后,均匀地裹上面粉。这面粉,就像给黄豆穿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

随后,母亲会把裹好面粉的黄豆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干净的筐子里,再用旧棉被将筐子严严实实地捂住,像是给它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小窝。在这个温暖的“小窝”里,黄豆们开始了神奇的蜕变。过不了几天,黄豆上便长出了一层毛茸茸的霉菌,这便是“丝闹”的过程。此时的黄豆,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偷偷披上了白色的绒毯。

与此同时,母亲会把那些丝闹的饽饽收集起来,晒干后掰成小块。这些原本被视为变质的饽饽,在母亲的巧手下,即将迎来新的使命。等黄豆“丝闹”得恰到好处,母亲便把晒干的饽饽块和黄豆搅合在一起,放入缸中,再加入适量的盐和水。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发酵等待。每天,母亲都会去看看缸里的丝闹豆,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轻轻搅拌,仔细观察。阳光洒在缸上,也洒在母亲那满是期待的脸上。

终于,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丝闹豆发酵成功。打开缸盖,一股独特的香气扑鼻而来。那香气,混合着黄豆的醇厚、饽饽的质朴,还有时间沉淀的味道。母亲会用勺子舀出一些丝闹豆,放在小碟子里,再滴上几滴香油。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夹起一筷子,放入口中,咸香的味道瞬间在味蕾上绽放,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美味,让人欲罢不能。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丝闹豆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小咸菜,它更是母亲对家庭深深的爱与责任的体现。母亲用她的智慧和勤劳,将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变质”的食材,变成了全家人餐桌上的美味。她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自己却常常只吃一小口。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的脸上便会洋溢出满足的笑容。

如今,母亲已离我而去,家乡的模样也在岁月的变迁中渐渐改变。但丝闹豆的味道,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每当回忆起母亲制作丝闹豆的场景,那些温暖的画面便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在灶前忙碌的身影,又闻到了那熟悉的豆香。

家乡的丝闹豆,是我心中永远的味道,它是母亲的爱,是故乡的情,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那一颗颗丝闹豆,如同母亲对我的爱,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正如“此心安处是吾乡”,丝闹豆的味道,就是我心灵归处的独特标识。

丝闹豆,酱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3

孙先好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