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关于原研药在医院“消失”的话题引起热议,很多人抱怨仿制药虽然便宜,但药效不如原研药,经常无法治好疾病,对医院只能开仿制药的一刀切做法产生抱怨。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尤其是2000以前,除了中药和中成药,并没有研发出多少原研药,国人服用的大多是仿制药,但对应的是,国人的健康水平和寿命却在不断上升,因此说原研药疗效更好、仿制药没用是不合理的,反而是仿制药的功劳。
今天我们就来客观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新中国的仿制药之路原研药是由制药公司首次研发、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并获得专利保护的创新药物,这类药品的研发通常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和时间。而仿制药则是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由其他制药企业按照原研药的成分和配方进行仿制生产的药品。
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仿制药长期以来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现象既有历史背景的影响,也与政策导向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制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没有能力自主研发原研药。为了满足庞大的人口用药需求,中国大多数药品都是通过仿制国外药物来实现的,大量引进国外的成熟技术和配方,将这些药物转化为符合国内需求的仿制药。与此同时,建立自己的药品监管和质量控制体系,逐步推动药品标准的提升。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药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中国的制药企业逐渐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一些制药公司开始尝试研发原研药。例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公司在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部分原研药甚至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然而,这些成功案例在整个药品市场中凤毛麟角,仿制药依然是中国药品市场的绝对主力。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市场上超过90%的药品是仿制药。
仿制药的普及有积极的一面。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仿制药的使用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使更多的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基本的治疗费用,尤其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而仿制药的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了这些疾病的进展,延长了患者的寿命。例如,常见的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仿制药,经过生物等效性试验后能够提供与原研药类似的疗效,从而帮助广大患者维持健康。
然而,仿制药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仿制药的生产技术相对简单,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药品的质量控制,导致一些仿制药的疗效不如原研药,副作用偏大。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患者对仿制药的信任,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只信任原研药”的心理。在一些特殊疾病的治疗中,如癌症、罕见病等,患者往往只能选择原研药,它们代表着最新的科研成果,具有更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原研药“消失”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实施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大规模集中采购来降低药品价格,减少医保基金的支出。在此过程中,许多原研药被仿制药替代,因为仿制药厂商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而政府在采购时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药品。这一政策的推行,使得人们看病时,难以在医院开到原研药,取而代之的是同种成分的仿制药。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立医院中,医生开具原研药的机会大大减少。
原研药“消失”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群众的不满。首先,患者对仿制药的信任度不足,许多人认为原研药的疗效更好,仿制药的效果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患者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部分仿制药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中确实存在偏差,导致药效不如预期,一些患者甚至愿意自费购买原研药,而不愿意接受医院开具的仿制药。此外,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也限制了医生的开药自由,迫使他们必须优先选择纳入采购目录的仿制药。许多医生也认为,按价格集采药物可能无法满足部分患者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在复杂病例或耐药性病例中。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一些患者开始通过海外代购或私人药房购买原研药,这种现象在高收入人群中尤为明显。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药品来源的合法性、药品运输的安全性等。此外,部分患者选择从互联网渠道购买药品,然而,这些渠道的药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不少人抱怨按价格集采药物的做法不合理,希望可以按病情选择药物,等价报销部分原研药费用。
中国人的健康是仿制药的功劳吗?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甚嚣尘上:那就是仿制药效果其实没那么差,以前没有那么多进口原研药的时候,人们吃的都是仿制药,也一样能治病,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寿命蹭蹭蹭往上涨,所以鼓吹使用原研药都是资本的阴谋和幕后推动。
事实上,中国人的健康和寿命在过去几十年中确实获得了显著提高,但这一进步不仅仅得益于药物的普及,还与公共卫生体系的改善、营养条件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疫苗接种、卫生环境改善、营养状况提升等公共卫生措施,对疾病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成功消灭了天花、有效控制了乙肝、结核等传染病的传播。同时,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幅提升。例如,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癌症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外科手术技术的提升提高了许多疾病的治愈率。
无可否认,药物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控制传染病、慢性病和重大疾病方面,药物的作用不可替代。例如,抗生素的发明和普及大大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显著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仿制药的普及,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治疗,但药物本身并非唯一的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营养、适量的运动等因素同样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建国初期,人们面临的更多是无药可用,而不是选好药还是选差药的问题。即使用的是疗效稍差的仿制药,也总比没有药用强得多,只要有药,健康水平和寿命就很容易提升。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某些难治性、罕见性疾病,人们自然会对效果更好的药物有更大的需求。
如何应对原研药“消失”?面对当前医院中原研药“消失”的现状,患者如何在仿制药环境下保障自己的健康,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患者应选择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证的高质量仿制药,避免使用来路不明的低质量药品。患者可以通过查询药品说明书、药品批准文号等方式来了解药品的合法性和质量。此外,患者在接受仿制药时,应关注药品的生物等效性,即仿制药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和效果是否与原研药一致。
其次,患者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和用药需求,询问医生关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信息。如果使用仿制药实在不能控制病情,应尽快跟医生说明,尽可能使用原研药。必要时可以进行药物基因检测,以确定哪些药物更适合自己的身体情况。
此外,患者还应加强健康管理,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等,从多方面提高健康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患病的风险,还可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例如,控制饮食中的盐分摄入、保持正常的体重、戒烟限酒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率。
总而言之,中国的药品市场以仿制药为主,这既有经济和历史的原因,也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在现有医疗环境中,患者应理性看待仿制药的使用,通过综合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