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提“官方认证”!江苏这4个城市更新项目入选全国案例

扬眼 2025-03-28 10:31:29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全国共41个项目入选,江苏占据4席。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包括既有建筑改造类、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类、完整社区建设类、老旧街区改造类、城市功能完善类、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类、城市生态修复类、历史文化传承类八大类别。南通市南川园片区完整社区建设项目入选完整社区建设类典型案例;无锡市蓝系列园区更新项目及苏州市十全街片区综合更新提升项目入选老旧街区改造类典型案例;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入选历史文化传承类典型案例。

南通•南川园

南川园片区(含南川园社区、果园社区)下辖9个居民小区,片区内小区分别建成于2000年前后,均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停车难、私拉乱接、管网不畅等问题。2023年起,南通市以“人人共享社区”为规划理念,围绕人的服务需求、人的生活品质、人的共享交流、人的相互合作四个维度,通过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文化引领、创新社区治理等策略,引入社会资本,营造居住空间舒适宜人、服务设施便捷友好、管理模式科学长效的全龄“好通生活”,打造人人共享的完整社区。

项目四至范围图建设面貌焕新、配套完善的“美居之家”。共完成旧改楼宇89栋,拆除外立面构筑物11323处、清除违建1050处,区域面貌焕然一新。完善城市配套,楼道口设置非机动车停车点327处、新增车棚65组,可满足1300辆电瓶车的充电需求,建成汽车车位1850个,预埋充电线缆车位76个。南川园公共活动空间智能垃圾分类社区食堂老年服务站建设智慧管理、共治共享的“乐居之家”。应用“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布设可视对讲摄像头、感温摄像头、流速监测仪等感应设备,实现车辆停放、人群聚集、地下管网等方面的数据化管理。开发“我家南川园”小程序,设置“家长里短”“家庭活动”“家庭会议”等模块,搭建社区信息发布、公共服务预约、志愿服务认领的互动平台,增强社群意识和身份认同。

无锡•蓝系列

蓝系列项目原址为无锡市轻工冶炼厂、针织厂、五金厂等诞生于上世纪不同年代的工业遗存,以及部分废弃的供销社、蚕种场等老旧单体建筑和民居。2019年起,无锡市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投资、改造、运营,采取片区统筹的更新方式,对存量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注重差异化、互补型、联动式的功能布置和业态选择,打造综合型产业园、数字文化产业聚集区、生活休闲文化商业街等不同功能板块,先后衍生蓝系列标志性项目,变“存量空间”为“增量价值”。项目四至范围图强化业态集群共生,激发片区经济活力。蓝·1956科技文化创业园引进文化、科技类企业60余家,蓝·1982数字文化设计园引进设计、半导体企业25余家,蓝湾1917文旅街区引入商户20余家。2023年,园区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贡献全口径税收1510万元。截至目前,整体出租率超90%,项目全面实现盈利运行。

打造优质IP品牌,实现商业文化流量共振。打造“蓝朵”园区共享服务空间,供初创团队和企业免费使用,并成为政府部门党建阵地。举办一站式互动主题活动,打造区域内城市节日市集龙头品牌。截至目前,市集汇聚潮流独立品牌500余个,累计吸引游客超 500万人次。

苏州•十全街

十全街是保持“两街夹一河”形制的特色古街,两公里沿线上,苏州园林、百年名校、外事宾馆、新潮商铺、传统民居众多,具有综合多元、开放包容和自我生长的特征。近年来,片区出现步行空间狭窄、公共空间缺乏、水街特色不显、部分资产低效闲置、古城街道活力不足等问题。2024年起,十全街以共生式可持续城市更新为理念,通过步行改善、文化赋能的空间改造,践行共同缔造、长效治理的工作路径,打造以人为本的古城保护更新街区。改造后的十全街焕然一新,行人络绎不绝,经济活力提升,文化影响增强,已成为苏州citywalk热门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项目四至范围图小微更新改造,赋能街道空间治理。清理占道设施、拓展步行空间,沿线3个路口减杆率达66%,清理石球、电话亭等路障设施121处,取消南侧非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至原绿化分隔带,从局部宽度不足0.3米拓宽至8米,形成复合型街道公共空间。挖潜沿线空间、疏解占道停车,路内因地制宜设置19处非机动车、5处公共自行车、3处共享单车港湾式停车泊位,周边设置7个非机动车停车场、1个可充电垂直循环式非机动车立体停车库,共提供72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有效缓解停车难题,还更多空间于行人。十全街“两街夹一河”传统格局多元业态引流,激发综合消费活力。街道流量、经营时长、商户收入显著提升,周末高峰时期人流量翻3倍以上,街道夜间活力延长2小时,店铺客流量和营业额提升30%、部分增长50%以上。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源广泛持续投入,激发沿街约10%的店铺自发改造升级。

南京•颐和路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市规模最大、密度最高、保护最好的民国住宅集聚区,共13个片区、285处院落,包含24处大使馆旧址、8处公使馆旧址、9处“一带一路”国家使领馆旧址,有着较强的历史文化影响力。街区拟新增开放79处院落,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以文化为肌理、以产业为核心、以空间为载体,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以有效的修缮保护、业态规划和产业导入,激活区域更新、推动产业升级,在保持街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实现功能品质的提升与改变。

创新业态,释放街区活力。11片区作为复兴启动示范区,国际高端品牌占比达22%,江苏首店品牌占比达83%。11-1片区自2021年底开街以来,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为方向,成功策划“山海颐和”艺术季等各类活动30余场次,总客流量逾百万人次。

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艺术共生。13-1片区打造集创新展示、访客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展示中心“颐和路数字展示馆”,展馆自2023年8月底运营以来,举办艺术展览10场、文化讲座5场、发布活动3场,承办了“光阴里的建筑”学术论坛、第五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等省市级重大活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校对 王丽丽

编辑 丁皓宇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