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在重庆这片热土上,谁会是下一个靠产业升级翻身的“卤鹅哥”?
你品你细品,这问题是不是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眼球?
要说这事儿啊,还得从长安汽车的重组说起。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4月11号的业绩说明会上,那句“心里有数”掷地有声,宣布重组方案基本完成。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它背后藏着重庆在汽车产业变革中的大布局。
先聊聊重庆的汽车产业,那可是个“实力派”。
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超过200万辆,妥妥的中国汽车生产重镇。
这里聚集了长安、赛力斯、小康等等一大堆汽车企业,还有数不清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重庆政府也不是吃素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汽车产业发展,这产业地位,那是杠杠的!
说白了,重庆汽车产业能有今天,靠的可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积累。
这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这么多年积累,哪能有今天的成就?
再说回长安汽车,这次重组可不是闹着玩的,它有三重价值。
从企业角度看,长安汽车的品牌矩阵和全球化战略保持稳定,这说明啥?
说明长安汽车不追求盲目扩张,更注重发展质量。
就像咱们平时说的,“慢工出细活”,只有把质量搞上去了,才能走得更远。
从行业角度看,长安汽车和宁德时代深化战略合作,在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等领域强强联手,这就像是给长安汽车装上了“加速器”。
而且,长安汽车还和华为深度绑定,在智驾系统方面下足了功夫,这“智驾系统 + 整车制造”的立体护城河,那是相当牢固。
举个例子,长安汽车的UNI系列车型,在智能化方面就做得相当出色,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消费者。
这说明啥?
说明长安汽车在智能化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未来可期。
第三,从城市发展角度看,长安汽车在海外市场也是动作频频。
2023年,长安汽车在泰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年产能10万辆,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出口到东南亚及其他地区。
这53.6万辆的海外销量突破,可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成功,更是为重庆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能。
你想啊,长安汽车的产品卖到国外,不仅能赚外汇,还能提升重庆的国际知名度,这可是双赢的局面。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长安汽车在智能化和新能源领域的布局。
在智能化方面,长安汽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还积极与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化解决方案。
2024年,长安汽车计划推出多款搭载先进智能驾驶技术的车型,这可是要让消费者体验到真正的“未来汽车”。
在新能源方面,长安汽车早在2018年就发布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虽然现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还不太成熟,但长安汽车的提前布局,无疑为其在未来可能的市场爆发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还有,长安汽车和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阿维塔,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阿维塔的推出,不仅提升了长安汽车的品牌形象,也为其进军高端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话说回来,重庆两江新区也在积极行动。
他们重点推荐的8宗优质地块中,龙盛新城等区域正在加速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
这说明啥?
说明重庆市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要打造一个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圈。
这就像咱们平时说的,“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把环境搞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这里发展。
而且,2025年长安汽车的新能源销量目标是73.4万辆,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是重庆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这73.4万辆的背后,是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政府支持的综合体现。
别忘了荣昌的“卤鹅哥”,用10万元奖励撬动城市IP,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从管理到共情的治理思维转变。
长安汽车的重组,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这种“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默契配合,让重庆在应对产业变革时显得游刃有余。
你品,你细品,长安汽车的重组,它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更是重庆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
在我看来,重庆汽车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以及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积极布局,长安汽车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重庆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集群效应,也将为长安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咱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谁会是下一个“卤鹅哥”?
也许是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工程师,也许是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也许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产业工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将受益于重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真正的产业升级,不是推倒重来的豪赌,而是厚积薄发的从容。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长安汽车的重组,或许只是个开始,重庆汽车产业的未来,精彩着呢!
那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长安都不存在了,他当然心里有数。
如果长安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好,国家就不会要求重组了,小编是水军
离倒闭不远了。。。
去年仅长安的产量就是260多万、加上赛力斯的问界和其它品牌、是300万啦。
一气二气扶不起[跪了]
炒卤鹅,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