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打仗绝非爽文模式,没有所谓奇迹,他是凭实力克服困难

轮回历史 2025-04-14 16:27:02

很多网友有一个历史误区,就是觉得毛主席天生就会打仗。

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毛主席被逼着由一个只能动笔杆子的文人,成为一支军队的实际指挥者,他必须要面对复杂的打仗,被迫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总结战争,在战争中掌握战争。

神奇的是,毛主席的天赋很高,在打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上升为正确的理论。他陆续开发出诸如迷藏战、泥鳅战、兜圈战、伏击战、埋伏战等多种战法,对付来犯的国民党军,正所谓“总有一款适合你”。

后面,我们会发现:凡是毛主席能够指挥战争,我们就能赢;如果毛主席被剥夺指挥权,我们就可能会输,比如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等;但毛主席只要再回到前线,我们就又能逆转局势,比如四渡赤水等。

于是,大家都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似乎毛主席的打仗经历,就好像爽文的男主角一样,只要他出现,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什么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如果我们从上帝视角,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确实毛主席用兵,难有敌手。但仔细观察历史,从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并非如此。毛主席打仗绝非爽文模式,没有太多奇迹,有的只是各种困难。

1935年1月,红军历经艰难万苦,毛主席在大家的支持下,通过遵义会议重新取得了军事指挥权。

如果是爽文,毛主席"守得云开见月明"后,肯定就是开挂一般,打得国民党满地找牙,让读者在受尽第五次反“围剿”以及湘江战役失败的压抑情绪后,彻底得到释放。

毛主席此刻也激情满满,因为他已经离开前线指挥足足两年零三个月,复出后,他憋着一口气,期望着打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但真实的历史很残酷,不是爽文!

一半是由于求胜心切,一半是由于情报错误,毛主席复出的首战:土城战役失利。

1月下旬,毛泽东坐镇离土城不远处的青杠坡村指挥,他的两侧,站着周总理和朱老总。

土城是贵州西北部与四川交界的小镇,据侦察,驻守那里的是实力较弱的黔军,不过2000多人。谁知一交手,对方的火力甚强,人马众多。毛泽东这时才得知准确的情报:对方是能打的川军,是总指挥潘文华麾下的1万兵马!

土城一战,红军伤亡过大,最终战败,某种程度影响了毛主席复出的威信!

可见,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只存在于爽文中,真实的历史不可能存在,毛主席复出后,也没有所谓的奇迹,还遭遇了失败。

不过毛主席之所以是伟人,在于他很快调整策略,“吃一堑,长一智”,毛泽东凭实力找到了最佳策略,克服困难,指挥红军“回兵黔北”,认为还是黔军的王家烈好打,于2月18日、19日二渡赤水,通过遵义战役歼敌20个团。这是长征以来红军的最大胜仗,驱散了土城战役失利的阴影,毛泽东在军内的威信迅速“回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