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先丢出结论:中国在造船业的规模和技术上已全面超越美国,而美国的《船舶法案》更多是政治姿态,短期内难以扭转颓势。未来竞争将聚焦于产业链韧性(如中国成熟制程与全链条优势)和全球化协作能力(如美国能否打破保护主义)。若美国继续以制裁替代创新,可能加速中国在高端造船领域的突破,进一步扩大差距。
中美全方位竞争,已然不可避免!在继技术战、贸易战以及金融战后。美国现在又盯上了中国的造船业。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造船法案,包括设立白宫造船办公室、加征关税和港口费用等措施,目的是振兴美国造船业,以此来应对中国的主导地位。
说白了就是美国现在准备与中国在造船业领域,一争高低罢了!可能很多朋友对中美两国的造船业发展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对比一下目前中美两国在造船业的发展情况。

特朗普政府通过《美国船舶法案》(SHIPS Act)设立白宫造船办公室,计划未来十年内将美国国际贸易船队规模扩大250艘,并采取以下措施:
经济施压: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用(最高150万美元/艘),对中国船厂维修的美国籍船舶加征200%关税。
市场保护:强制要求中国对美出口货物中10%由美国籍船舶运输(2032年提升至15%),并赋予美籍船舶港口优先停靠权。
美国还试图联合日韩、土耳其构建“去中国化”造船联盟,但韩国等盟友依赖中国钢材,成本压力巨大。此外,美国海军计划投入1万亿美元扩大舰队,但商用造船的竞争力仍难以提升。

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分别占全球市场的55.7%、74.1%和63.1%。相比之下,美国造船业严重萎缩,2024年全球手持订单量仅占0.1%,且以拖船、游轮等小型船舶为主。
中国年造船能力达3286万总吨(2023年数据),而美国仅为6.48万总吨,差距高达507倍。
2024年中国新接订单占全球74.1%,美国则不足5艘商船订单。
中国在LNG运输船、大型集装箱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船型领域实现突破。例如,沪东中华2024年承接卡塔尔能源“百船计划”中的24艘27.1万立方米LNG船订单,全球市场占比超20%。而美国造船业仍依赖军事订单,民用船舶技术迭代缓慢。

怎么说呢?特朗普做事情太急了,中国很多产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建立优势,是通过中国人几十年累积下来的,现在特朗普发现中国造船业碾压了美国造船业,于是就坐不住了。
我这里可以大胆做一个假设,那就是再给美国10年时间,美国在造船业里,也无法追赶上中国的造船业。
美国造船业正经历“人才断代危机”。2025年数据显示,全美持证船舶工程师平均年龄达57岁,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15%。更严峻的是,美国试图跳过传统船舶技术直接发展核动力商船,但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技术验证显示,其小型核反应堆安全性能尚未达到商用标准。
假设美国年均造船量增长20%(远超其当前3%的实际增速),到2035年产能可达300万载重吨;而中国只需维持5%的年均增长,届时产能将突破4000万载重吨。二者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从2025年的230倍扩大至1333倍。
在绿色船舶赛道,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船用氢燃料电池测试中心,而美国能源部的同类项目因预算削减推迟至2028年。在智能化领域,中国自主研发的船舶智能系统(如中船重工“智航”平台)已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而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海军开发的类似系统因数据孤岛问题,项目进度落后计划42个月。

美国造船成本为中国的2-3倍,且缺乏完整产业链。例如,美国仅能建造核潜艇等高附加值军舰,但民用船舶生产效率低下。
美国造船业最理想的情况下,美国可能退守至特种船舶市场,在核动力破冰船、航天测量船等细分领域保持10%-15%份额,但总体产能难以突破全球3%。
美国造船业的衰败,本质上是工业文明代际更替的必然结果。中国通过市场化竞争与政策引导的结合,构建了“造船-航运-金融-标准”四位一体的全球海权网络,而美国仍沉迷于军事霸权与保护主义的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