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8年,日军为何攻不进陕西?中国守将战后分析:日军没这脑子

论戈 2024-08-27 20:44:43

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直到1941年末日军南下太平洋,这前四年是抗战最危险的时期。

当时日本在单挑中国,中国政府的盟友很少,而日本既能从中国攫取资源,背后还有西方在售卖战争物资,战争潜力巨大。

但经过两年的消耗,从1939年开始,抗战前线进入相持,日本陆军无力进攻,中国军队也无力反攻,双方在漫长的战线上僵持。

日本的兵锋在北方停在山西、河南,南方卡在湖北、江西、湖南。

若按照中国古代北方统一南方的战争顺序,从晋入秦、陇,然后南下长江流域,这是一统中国的高效路线。但日军在山西鏖战多年,就是没能攻入陕西,拿下西安。

日军其实不是不想进入西北,在整个抗战8年,日军曾为了叩开三秦的大门多次主动进攻,但都被中国军队拦下。

期间,西安、兰州、西宁等等城市都遭到日军轰炸,西安更是被轰炸100多次,死伤数万人,一半面积的西安古建筑被摧毁。

日军在入陕的潼关被挡住了8年,这是个十分让人振奋的事情——彼时南方一直到1944年都在失地,北方的河南也在后来被占领,但日军就是进不去从晋到秦这个门槛。

那么在抗战期间,日军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打进陕西?中日都在秦晋之间做过怎样的争夺?日军要是打入陕西,他们会遭遇什么?

{1}吃下山西,日军却得了“消化不良”

在整个抗战里,全中国只有8个省份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西藏、新疆、青海、西康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偏居西部,日军甚至一就开始没将其作为战略目标。

甘肃、宁夏、四川、陕西则是四个没被日本拿下的汉地省份,这四个省份都在中部,基本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地带,地形复杂,天堑众多,日军望而兴叹。

典型的例子就是从山西到陕西,日军在1938年就基本控制了山西,山西全境大小县城105个,日本人占领103个,日军华北部队都向大本营的战报就说:

“山西已在我军控制,和华北融为一片。”

但是,仅隔着一条黄河的陕西,日军却迟迟发没能发起进攻。

日军本有计划进入陕西,1938年日军占领从大同到太原、临汾的山西中部谷地,在3月拿下运城后,日军眼前就是黄河,从蒲津渡、风陵渡都能过河进入陕西。

可见,日军华北部队差一步就能进入陕西,但华北派遣军却不敢妄动,一直在等待东京大本营的命令。

因为当时的山西并没有完全被日军“消化”,日军虽吃下了山西中部,但两侧的大山里都是中国军队。

山西也是八路军敌后抗战的第一个主场,八路军115、120、129三个师都在吕梁、太行两大山脉里活动,而且被日军赶出城市的阎锡山晋绥军,也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活动。

加上南方河南的第一战区卫立煌将军的中央军,山西周围有20万中国军队。

那日本军队有多少人呢?

1938至1939年,华北地区一共有25万日军,遍布华北多省,而在山西的“华北派遣军第一军”有6万人,司令部在太原。

6万日军撒在整个山西103个县城里,每个县平均分不到600人,这些部队还不都是野战部队,一半是一线战斗部队,一半是后勤和技术兵。

这么点兵力对抗中国20万大军是很吃力的,而且还有八路军这种长于游击战的部队,让日军后方烽烟四起。日军胆敢直接死拼陕西防线,可能带来在山西的全面失败。

1938年夏天开始,八路军和晋绥军就在晋南和晋西北多次反攻日军,但日军当时还有连胜的余威,在1939年6月6日向潼关前的中条山发起试探性进攻,争取打开入陕通道,史称“六六战役”。

“六六战役”是1941年之前中日围绕中条山最大规模的一次较量,日军出动第20、第37师团3万人联合进攻中条山,中国军队第4集团军第38、第96两个军8万人阻挡日军。

中日军队在6月初交火,前后大战20天,双方死伤26000多人。

其中,中国军队伤亡2万多人,日军死伤6000多人,最后从风陵渡退回运城。

日军此战兵分多路,本想击溃中国守军,占据中条山以窥视陕西、河南。但在山地的作战里,日军的机械化主力展不开,炮兵和空军的轰炸也不如平地上那么强大,所以最终放弃占领中条山。

不过,日军并未放弃进军中条山的计划,从1939年到1941年,日军多次进攻中条山,但因为人力不足,一直没能攻破中方防线。

实际上,日军当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南方的长江一带,东京大本营把武汉会战当做和中国政府决胜负的战场,山西不是战略关键。

武汉会战也是抗战五大会战的最后一场,中日双方都在这里堵上全部军力,中国出动百万大军在湖北、江西、河南等地作战,日军30万人最后被拦在江汉平原。

日军战史记载,此战伤亡近5万,另有病号10万,结合一下数据,日军此战伤亡应该在8-10万人左右。

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人在中国湿热的南方非常不适应,痢疾、霍乱等疾病肆虐日本军营,大量部队失去战斗力。

打完武汉会战,中日之间的“五拳”,即五次会战全部打完,日本侵华部队一共70万人,已经有十几万人伤亡,军用物资也消耗巨大。

日本政府此时已经打空了财政,从朝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和台湾地区运来的支援也不足以支撑战争,日军大本营决定暂缓对中国西部的侵略,消化占领地,实现“以战养战”。

{2}再战中条山,日军“虽胜尤败”

日军要以战养战,就要稳住广阔的华北、江南占领区,而八路军的游击队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当时,八路军在山西活动两年,开辟了晋察冀、冀鲁豫根据地,抗日武装发展到十几万人,对日军控制区域形成威胁。

日军则因为要在南方给国军压力,不得不从北方调兵。所以从1939年开始,晋陕地区的华北派遣军人数连年减少,长期低于20万,在华北五省每个部分都处于劣势。

为了打击敌后抗日队伍,日军纠结大量伪军,在1939年开始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在整个华北破坏抗日根据地,屠杀抗日军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孽。

直到1940年,日军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500多次,其中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110多次,残害抗日军民数万人。

日军还在华北地区推行“保甲制度”,扶持乡绅和旧官僚管理地方,并以“炮楼”“碉堡”为治安中心,日军一个班带着一个连的伪军,负责一片村镇的治安。

日军稳住了华北后,又开始准备和国军决战。彼时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在重庆,中国的兵员和粮库在西南,这两个地方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

要取西南,从长江沿江而上是一条路,但这条路太难走,湖北向四川要过三峡,当地都是山区,且没有铁路,运兵运粮都是问题。

虽然自武汉入川的“川汉铁路”自清末就在筹划,但技术上根本无法克服,一直没动工。

另一方面,虽然当地有公路,但也在山路之间蜿蜒曲折,日军没多少汽车可以使用,骡马驮队在山区太过脆弱,不仅消耗大,而且很容易被袭击。

除了从长江流域西进外,另一条路就是从陕西进入陕南或陇上,然后进入四川。

这条路是古代中国北方征服者常走的路,陕南的汉中走剑阁,然后可以进入四川北部。这条路比穿越三峡要好走很多,唯一要克服的困难就是攻破潼关,拿下关中。

在1940年末到1941年初,日军都在纠结如何把侵华战争继续下去,彼时日本国内经济几乎支持不下去,军部已经计划入侵东南亚。

外交方面,日本多次找人和重庆方面联络,希望达成有条件的停战,但国民政府坚决不接受。

日本无可奈何,最后在1941年决定发起太平洋战争,获得继续战争的资源。

但在这场“国运之战”开始之前,日军还是对陕西的门户“中条山”发起了最为猛烈的攻击,这就是1941年的中条山之战。

1941年5月7日,日军10万大军进攻中条山,日军兵分多路,战役代号为“黄河以北肃清战”,也叫“中原会战”,和日军对抗的是中国军队中央军、西北军的20万人。

这场大战是日军对陕西最大规模的进攻,也是中国抗战时期在正面战场最大的一次失败,被誉为“抗战最屈辱一战。”

此战开始后,国军居然出现畏敌如虎、互相拆台等情况,前线迅速溃败,有的部队奋勇杀敌,但有的部队一触即溃。

打到最后,中国军队伤亡和被俘8万多人,但日军仅仅伤亡3000人不到,这是古今中外少见的夸张交换比。

老蒋在重庆得到电报后,哀叹:“这是抗战以来,我军的第一耻辱!”

不过,虽然日军啃下了中条山几个战略要地,但要吃掉整个黄河东岸的中国军队,还是很困难。更何况,在关中还有胡宗南的40万人枕戈待旦。

日军打了中条山,胡宗南就派军赶紧前往黄河沿岸防御,日军派小部队渡河时就遭到了中国军队的反击,最后也没有进入关中。

一条黄河挡住了日军,日军即便取得了中条山战役的胜利,却也没有在战略上获得任何主动,这一仗打了跟没打一样。

到了1941年末,日军开始侵略东南亚,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再也没有精力去进攻陕西了。

从1941年开始,华北日军的人数和素质都在下降,精锐力量抽调去南方作战,华北驻屯军很多是二线部队,甚至还有刚从日本国内调来的新兵蛋子。

这些部队维稳可以,却打不了大规模的进攻。

{3}李宗仁:日军有战术,无战略

日军从1938年占领山西,到1945年投降,只有极少数的部队度过黄河到过陕西,但最终都被中国军队赶了回去。对于日军在中国北方的裹足不前,中国将领有自己的看法。

国民政府的陈诚、卫立煌和李宗仁等人,都在战后撰写过抗战回忆录,其中都有关于晋陕地区抗战的评价。

他们肯定了中国军队在山西和陕西边境的艰苦抗战,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八路军、西北军、中央军、晋绥军一起努力,才有了陕西固若金汤的潼关防线。

但李宗仁也提出:“日军若集中力量,像打湖南一样打陕西,完全可能进入关中,甚至到达陇上。”

但是日本没有这么做,一心在南方作战,放弃了从陕西进入四川的道路,这一抉择显示出日本“底气不足”,以及战略短视。

李宗仁认为,日军对华的战略是有问题的——在1940年前,日军想靠“速战”来歼灭国民政府的有生力量,到处寻找中国主力决战。

其实,日军本有进入陕西的能力,也能拿下汉中,再进入四川,但日本人一心“取巧”,只想打败中国军队主力,逼迫老蒋投降,所以没有选择鏖战西北。

1941年后,日军实力连年下降,虽然在南方打了几次大战,但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这时候日军再想走入陕、入川的老路,也没有力气了。

因为由山西进陕西,不是进去就完了,必须在要在当地立足。而日军要在关中立足,就要解决南北山区的游击队问题,但1941年后的日军可能已经失去这个能力。

多年以后,李宗仁在台湾时期曾举了解放战争的例子:

日本投降后,在陕西的胡宗南部队被老蒋调往陕北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20万大军带着飞机大炮铺天盖地而来,但八路军打了艰苦的反包围战争,胡宗南几十万大军硬是没解决陕北的解放军,反而让解放军东渡黄河进入了华北。

这一战争进程很有借鉴性,李宗仁就假设了日军如果进入陕西会发生什么。

陕西自古号称三秦:即陕南、关中、陕北,这三个地方一个是山地,一个是平原,一个是高原,地势落差大,交通非常不便。

民国时代,中国的陇海铁路只通到宝鸡,陕西南北都没有铁路,甚至很多地方公路都没有。

日军若越过山西,即便能打下关中,但控制陕南和陕北的战斗将难如登天,陕西作战的后勤问题将比拥有铁路的湖南困难10倍,日本帝国耗不起。

况且,陕北的八路军是极为善战的,日军曾从晋西北渡河进入陕北,都被八路军挡了下来。

如果抗战时期日军进攻陕北,将有近10万八路军对日作战,日军在山地战里不占优势,必然陷入苦战。

在能入陕时不入陕,在1941年却发起10万人的中条山战役,没取得战略上的任何成果。李宗仁定义日军是“有战术,无战略之军队。”这一论断被后世认可。

抗战8年,陕西虽然没有被占领,但陕西人民也为抗日流血牺牲:西北军在潼关和中条山多次血战日寇,陕北人民参加八路军,源源不断东渡抗日,给中国抵御日寇的伟大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一切,都是作为后辈的我们不该忘记的。

参考资料:

1.《关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侵华日军为何迟迟未进攻?》,仵问甚

2.《抗战时期日军为何未占陕西澳门》,刘继兴

1 阅读:228

论戈

简介:品论历史,解读干戈,珍视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