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卢基战役:血战15万苏军,7000德军剩200,美国视为教科书经典

论戈 2024-07-02 22:29:26

自古以来,攻城战都是战争里伤亡最惨的战斗,尤其到了热兵器时代,巷战绞肉机能吞没人数远超城市居民的士兵。

例如在1943年初,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全歼了德军第6集团军,在战斗进行的半年里,这座城市瓦砾下埋葬了60万苏德士兵。

而在二战前,斯大林格勒城的人口才刚过50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1942年到1943年苏德之间的其他战役都黯然失色。

其实除了伏尔加河流域外,莫斯科正面的勒热夫防线上也爆发了百万人规模的会战,其中很多战役的意义不亚于南方的斯大林格勒。

勒热夫战役以阵地攻防战为主,因为苏军伤亡惨重,此战被朱可夫视为黑历史,后世提及不多。

但这次战役也不乏闪光点,例如被誉为“小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大卢基攻防战,就在军事界备受重视。

大卢基是个弹丸小城,或者应该叫小镇,它坐落在苏德争夺的勒热夫防线北部。因为地处铁路枢纽,苏德军队对此地展开争夺.

彼时德国守军仅仅7000,面对苏军15万人多番围攻,打出了一场经典的防御战。这场战役以步兵为主,但装甲兵、空军、特种部队都有戏份,美国人称其为现代城市攻防的教科书。

3万人口的大卢基,居然搅进苏德20万人争夺,还伤亡5万多人,这个小城对苏德双方究竟有什么意义?大卢基战役打得有多惨烈?为何后世人们对此战评价甚高?

【一】1942年末,苏军反击卡在大卢基

谈起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一些军事家会用“差一口气”来形容。

德国“差一口气”就打下莫斯科,被挡在莫斯科郊外几十公里。而苏联则“差一口气”完成反攻,被德军挡在勒热夫。

实际上,两国当时都面临军力短缺、资源不够的问题。

德军资源不够,是因为战前被巴尔干战斗拖了时间;而苏联缺少军力和资源,则是因为开战时损失惨重,军队伤亡惨重,而且失去了东部的工业地区。

苏德在1942年到1943年初有长达一年的僵持,期间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反击。

由于这两个方面军大量启用刚从亚洲腹地征来的新兵,战斗力较差,所以1942年的勒热夫攻防里,常出现一个军的苏军被德军一个师打得死伤惨重的奇景。

德国人感叹苏军的无畏,更惊讶于苏联的动员能力,苏军永远有预备队,士兵永远漫山遍野。相比之下,德军的动员就差很多,德国没有全民动员,东线兵力严重不足。

克鲁格、曼施坦因等人都建议政府早点总动员,但纳粹为了稳定民心,迟迟不愿意强制征兵。

彼时的苏联和德国谁都打不动谁,从列宁格勒到勒热夫、再到斯大林格勒,上千万士兵拼命维持战线。而在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大卢基城是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大卢基因铁路而生,长期作为进入莫斯科前重要的铁路换乘站。

它位于俄罗斯“莫斯科-里加铁路”和“列宁格勒-敖德萨铁路”的交汇点“新索科利尼基”附近,洛瓦季河穿城而过,城内有铁路桥。

“大卢基火车站”是城内最大、最坚固的建筑,这里常年有东西方的客人逗留,城内3万居民就围绕着铁路生活。

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大卢基被德军轻而易举攻下,从1941年8月到1942年11年,大卢基被德军占领了整整一年,期间无数德军的战略物资通过大卢基运输。

德军的东线补给中心是波兰华沙,战争物资从这里装车,德军的“3号装甲列车”在俄罗斯东部轰鸣,车上装着装甲重炮,武装押运货物。

苏军当然很清楚大卢基的战略意义,拿下这个地区,苏军就能获得直达勒热夫的补给线,而德军不仅失去联通南北的铁路,北方、中央两大集团军去也会被隔开,无法互相照应。

所以苏军在1942年内多次发动反攻,但无奈都被德军击退。

德军也知道大卢基的意义,所以守军加紧在城内进行巷战改造,加固房屋,修建街道工事,准备做长久之计。

转眼进入1942年冬,在中线和南线,苏军的冬季大反攻开始。

莫斯科方向,西方面军自11月15日起猛攻勒热夫,加里宁方面军也派出第3突击集团军进攻大卢基,旁边还有第4集团、空军第3集团军对整个大卢基、新索科利尼基区域发起进攻。

虽然德军在当地部署了10万人的部队,但大卢基城附近仅有3万人,南部和北部是德国山地第3、第5师,守城部队是国防军第83步兵师第277团。

大卢基城内的83步兵师当时分成几部分作战,下属的第277掷弹兵团得到加强,本身有三千多人,加上城内的其他技术兵种和其他部队的余部,总共有7000多人。

但由于这座城市建立在洛瓦季河周围的沼泽上,夏季闷热潮湿,地面湿软无法部署装甲师,德军第8装甲师只能在大卢基更北方的地方作战。

【二】巷战以命换命,大卢基化身绞肉机

11月24日,面对苏军一个突击集团军15万人的进攻,大卢基南北的两个山地师独木难支,在开战不久后就被苏军击退。苏军的空袭和重炮,也让精锐的山地步兵吃不消。

实际上,苏军先攻大卢基两侧,目的就是要合围这座城市。

11月27日,苏军第9、第46近卫师和第357、第381师包围大卢基,德军83步兵师277团曾申请突围,但中央集团军群下令——坚守待援。

可城内是7000士兵,城外是十倍于己苏联红军,“坚守待援”这四个字实在太过沉重。

此时,苏军飞机和重炮对城内进行着精确打击,德军防空部队却早早打光弹药,作为步兵编入守城部队。

因为缺乏补给,277团不敢随便开炮,只能等待苏军进城巷战时才使用重火力。

当时,负责进攻的苏军近卫师团,其实其装备和训练已经算是东线一流,但在德军高超的步炮协同下,在进城后依然遭受重创。

实际上,大卢基早就“要塞化”,城内德军在废墟和暗堡中射击,炮兵观察员躲在瓦砾下呼叫迫击炮。攻城苏军步兵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最早进城的第21、第46近卫师开战一周就打残。

好在德军的问题也很严重——弹药和食物、药品都在减少,277团团长冯.萨斯中校天天用电报呼叫增援和补给,但这两样东西都一时半会进不来。

由于城市被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只能用空军给大卢基空投支援,可运输机飞得太低就被击落,要是飞得太高,则物资可能掉到苏军手里。

在短短一个月,苏军打下来德军80多架运输机,最后德军选择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丢物资,这样保证了生存率和空投准确率,但运输量大打折扣。

12月,中央集团军群下令南部的第3山地步兵师、第83步兵师一部北上解围大卢基,北方的第8装甲师则从西北部进攻大卢基外围。

但第8装甲师在刚刚结束的苦战里伤亡较大,本身的坦克基本报销,只能靠缴获的苏联坦克和少量四号坦克进攻,解围之战进展缓慢。

12月中旬,苏军已经杀入城内,猛攻城南的火车站,这是德军的防御中心。苏军以坦克开路,对德军工事一个个点名。

德军不得不改变战术,在苏军进攻时躲在二线避炮,等苏军接近后,才以反坦克炮打击苏军坦克,然后再杀伤步兵。

在这种烈度极高的战斗中,早上派出去的德国士兵,晚上大多回不来,士兵们对死亡已经感到麻木。

而苏军这边,为了敲掉德军的暗堡,还曾出现用身体堵德军机枪口的英雄战士,双方常在战壕和废墟里发生白刃战,工兵都挥舞着铁锹上了一线。

随着天气转冷,气温降低到零下30度,大卢基城内的气氛越来越凝重。因为燃料极度缺乏,伤员被集中到城内的一个城堡里,从城内废墟里搜集木材取暖。

这座城堡这是当地的历史建筑,在战后得到加强,楼上就是临时瞭望台和智挥部。

在城堡中,伤员可以休息,但药品有限,萨斯中校每天早晚两次汇报战况,天天求援,但上级总是回答“坚持下去”。

同样的,苏联第3突击集团军司令加利兹基将军,对部队的进度也很不满意。

当时,苏军第3、4突击集团军的目标是大卢基背后的新索科利尼基,加里宁方面军司令普尔卡耶夫下令,必须在1943年1月拿下这座城市。

面对苏军的攻势,尽管德军当时能调动的资源有限,中央集团军群还是组织了第20步兵师、第291步兵师、空军第6野战步兵师、第205、第331步兵师一部加入解围队伍。

但这是德军进入苏联的第二个寒冬,大卢基附近大雪纷飞,积雪深达膝盖,坦克和卡车难以动弹,德军步兵们要拖着重武器走,一路非常狼狈。

熟悉严寒的苏军,则在12月底发起进攻,从城市南北对攻,把大卢基的德军分割包围。

【三】缩小版斯大林格勒,揭露着德军的困境

随着战斗白热化,城西的城堡和城东的火车站成了德军的最后据点,城内有伤兵近2000人。

德军277团团长萨斯中校死守火车站,因为苏联空军封锁大卢基上空,德军的空投日益减少,他们把城内所有能吃的东西一扫而空,甚至吃掉了驮运武器的几百匹军马。

12月底,大卢基的德军几个人才能分到一块面包,伤员喝着炮弹坑里的雪融水,每天都有人死去。

在绝望中,中央集团军群于1月初决定做最后一搏。

德军出动伞兵部队一个营、山地猎兵一个营、勃兰登堡部队一个营,还有第10装甲团、第237突击炮营、第8装甲掷弹兵团两个营,集中能动的坦克和装甲车对大卢基进行突击。

但苏军此时也杀红了眼,步兵和坦克日夜冲击大卢基城内第277团的防线,城北在1月初只剩下1400多人能动弹——城堡内还有2000伤兵,每天有几十人死去。

1月9日,德军第5山地猎兵营开着缴获的坦克冲入城内,但苏军的炮火非常猛烈,第5猎兵营进城后遭到火箭弹覆盖,被迫丢弃坦克,200多人就地加入守城部队作战。

之后几天,德军在空军配合下向大卢基进攻,但苏军有绝对的人数优势,坦克和火箭炮也直接从封冻的河面上开了过来,德军解围部队在1月10日、12日两次被打退。

1月14日,德军最精锐的勃兰登堡部队和伞兵冲入城中,能动弹的200多守军权衡再三,只能抛弃战友跟随他们冲出重围。

1月15日,中央集团军群也宣布放弃大卢基,城内守军做了最后抵抗,于1月16日投降,伤兵们全部被苏军俘虏。

德军在大卢基的失败鼓舞了苏军的士气,苏军本想趁热打铁,夺回旁边的另一个枢纽——新索科利尼基,但德军守住了后者。

大卢基战役前后打了两个月,如此小的一个城镇,顶住了2个月的狂轰乱炸,苏德双方在整个大卢基地区伤亡15万人。

其中,德军伤亡3万多人,苏军伤亡12万人,大部分伤亡都是攻城的步兵部队。城里的7000守军,在大战之后也仅剩200人突围。

在战后的苏军记录里,德军在大卢基被摧毁坦克250辆,各型火炮700多门,被摧毁汽车1100多辆,击落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上百架。

德军在城内的伤员则基本全部被俘,没有突围条件的几百士兵也放下了武器。

战后,有些德军俘虏后来想要逃亡,但被苏军士兵击毙,很多伤员长期得不到救治,加上营养不良,被俘后也迅速死亡。

大卢基战役结束时,南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也基本结束,两场战役非常相似——都是苏军包围城市,德军以少打多,苏军以惨烈的巷战夺取战场主动权,然后发动重火力摧毁德军。

在这两个地方,德军都想解围,但无论是斯大林格勒还是大卢基,解围行动都非常艰难,进展缓慢。

尽管两场战役的规模相去甚远,但都对苏德战争有巨大的影响。

对于苏德两方来说,这两场战役都是不能输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不用多说,关乎到整个乌克兰东部和高加索的局势。

而苏军占领大卢基,也盘活了僵持一年的中部战场,苏军得以彻底切断运输线,包围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国第9集团军——这是东线德军最后的精锐战力。

为了防止后方被加里宁方面军包围,第9集团军不得不在大卢基战役1个月后撤退,鏖战一年的勒热夫随之被苏联解放。

要知道,这1年多的勒热夫战役,是苏军伤亡上百万都拿不下的。

在列宁格勒州,大卢基的失守则让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的运输线中断,南北无法调兵、运粮,德军在俄罗斯境内被分割,给后面苏军发起“十次打击”摧毁纳粹德国提供了空间。

大卢基战役结束后,美国军事家对这场战役情有独钟,因为该城有铁路、有河流、有高地、有城堡,是个复杂情况下的城镇样板。

苏德在冬天开战,苏联士兵在冰河上行军,绕过德军的河边工事。双方战术多变,装甲兵、空军、炮兵、工兵密切配合,无论是攻、是防都打出教科书级的表现。

在二战后,美军也分析了苏军为何惨胜,而德国为何惨败。

宏观上来说,苏德军队在1943年初已经差距不小,放眼整个东线,德军是被苏军以体量压死的。

以中央集团军群为例,该部队进入苏联以来基本没得到补充,在1942年和朱可夫鏖战一年,伤亡几十万,实力大减。

以大卢基战役为例,来解围的所谓“第8装甲师”,到前线时连带缴获的苏联坦克,能动的坦克才15辆,已经称不上是装甲部队了。

而苏军在1942年开始“暴兵”,部队人数飞跃增长,重武器源源不断,这是苏军能在1943年多线胜利的主要原因。

微观上说,德军在大卢基被打得死伤惨重,战术不当也是主要原因。

德军一上来就放弃突围,死守孤城,其实就在方向上犯了错误——大卢基这么小,守军人数是敌军十分之一,死守显然不理智。

德军死守过程中,中央集团军群也没有调动精锐进行解围。德国伞兵部队就在附近,但因为戈林元帅拒绝放自己的精锐去打消耗战,德军才失去早期解围的良机。

在大卢基被围的最后时期,城内一潭死水,德军各自为战,因为通讯不畅,突围时很多部队联系不到,最后只能被俘,这也是一大失误。

不过,德军在大卢基的守城战也不是没有亮点,这座要塞化的小镇处处是暗堡,德军打得很顽强,小股部队视死如归,以杀伤苏军有生力量为目标,确实重创了苏军几个近卫师。

弹尽粮绝时,德军保证了伤员的安全,这足以证明各级指挥官的军人操守。

至于苏军,其早期攻城的过程极其艰难,纯粹让步兵以命换命,进度慢、伤亡大。

后来苏军以坦克开路,重炮清理据点,工程效率大大提升。这样的战术后来在二战里不断上演,苏军解放半个欧洲,都使用类似的攻城战术。

参考资料:

1.《风雪不动北山营——“大卢基战役”始末》,蒋福兴

2.《雪战大卢基》,陶力

13 阅读:4150
评论列表
  • 2024-07-12 00:15

    德军伤亡3万 苏军伤亡12万,伤亡比例是1:4

    冰傲哥哥 回复:
    苏军保持了完整的补给线,伤员可以得到有效救援,而德军伤了没法得到有效救援,因伤不治阵亡率更高。苏军虽然短暂时期兵源减少,但伤员迅速康复能重新进入战场
  • 2024-07-23 17:19

    德军这个战绩已经很牛逼了[点赞]

论戈

简介:品论历史,解读干戈,珍视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