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县令,错将300两银子送给18岁少女,因祸得福官至四川总督

古今论事 2025-04-03 10:16:47

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举人出身的知县,名叫吴棠。此人为官清正,敢于任事,是一个难得的好官。可惜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迟迟无法升迁。

后来他好不容易升任知府,却因为和同僚合不来,受到排挤,竟然又被赶回去做知县。

就是这么一个人,原本可以说是仕途无望了,却因为将300两白银送错人,结下了善缘。竟然一路飞黄腾达,官至四川总督,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这件事发生在咸丰初年,吴棠在清河县知县任上。

据《崇陵传信录》记载,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书信,原来自己的好友去世,其子走水路将灵柩送回老家,恰好途经清河县,特意修书一封,告知此事。

要知道,吴棠由于为官清正,与官场格格不入,因此得罪了一大批同僚,这使得愿意和他结交做朋友的人只有寥寥数人。

也正是因此,他对于好友的丧事尤为上心。他原本打算亲自拜访的,奈何公务缠身,一时半会走不开身,只得叫来仆人,让其代替自己前去吊唁。

仆人刚走到门口,又被吴棠给叫住了:“回来,既然是去吊唁,怎么能空手大巴掌去?你去账房支取300两白银,一并送到船上去。记得报上我的名字。”

仆人点了点头,转身便出去了。

仆人来到河边,见到一艘丧船,便上前询问是哪家的丧船。从船里出来两姐妹,自称是安徽皖南道的女儿。这船便是送其父返乡的。

仆人只记得吴知县的好友是某地道员,便报上吴棠的名字,并对灵柩祭拜一番后,留下300两奠仪离开了。

看到这么大笔银子,两个少女都吓了一跳。毕竟其父去世多日,她们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人走茶凉”。那些平日与其父称兄道弟的叔伯们全都对她们避而不见,偶尔有个别人抹不开情面,也就象征性的给个三五十两。

一出手就这么大手笔的,她们是第一次见到。

更巧的是,姐妹二人手中的盘缠刚好用尽了,正在为后面的路费而发愁呢。吴棠送来的这300两白银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当时姐姐就对妹妹说:“这位伯伯一定是父亲的至交好友,人家的这份恩情我们一定要记住。以后飞黄腾达了,一定要记得报恩。”

妹妹闻言。狠狠地点头。

那边吴棠听完仆人的回报,就意识到不对劲了。他的好友虽然也是道员,但是并非安徽皖南道,而且送好友灵柩返乡的是其儿子一人,并没有姐妹同行。看样子仆人很可能是找错人了。

这下子吴棠开始心疼他的那300两银子了。

毕竟他为官清正,收入只有朝廷的俸禄。他这个县令一年的俸禄是45两,还有2700斤大米,此外还有1200两的养廉银。这次他可是下血本了,要吃好些天咸菜的。于是他动了要回银子的心思。

第二天,吴棠在给衙门属吏交代了一番,让他们好好工作后,便出门了。

他来到河边,果然见到两艘丧船。他先找到好友家的那艘,将300两奠仪奉上,又对着好友的灵柩祭奠一番,再与好友家人客套了一番后就离开了。

他并没有直接回县衙,而是来到了另一手丧船上。吴棠报上名字,表明昨天的那300两是他送的。船上姐妹二人闻言,立刻对他千恩万谢。一阵攀谈下来,吴棠明白了姐妹的窘境,这下想要回银子的话,他怎么也说不出口了。

最后,在和姐妹客套一番后,他便离开了。

他万万没想到,这一件小事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姐妹二人中的姐姐,后来被选为秀女,再后来被咸丰皇帝看中,成为了贵妃,一时间贵不可言。而这个姐姐不是别人,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当然,此时的她还不是太后。

慈禧这人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恩怨分明,感情用事。在她得势后,之前那些对她们姐妹避而不见的叔伯都倒了霉,而对她们姐妹雪中送炭的吴棠自然交上好运了。

慈禧没少在咸丰皇帝面前说吴棠的好话,加上吴棠本身确实是个人才,能堪大用。于是,在被冷落了多年之后,他开始官运亨通起来。

按理说,吴棠只是个举人出身,做到知州也就差不多了。但是因为有慈禧的帮助,他成功突破了职场天花板。

咸丰十年,授徐海道员,直接从七品县令升到了四品。

咸丰十一年,升任江宁布政使,代理漕运总署,这可是从二品的大员。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皇帝继位,吴棠的仕途更加顺畅。

同治二年,吴棠升任正二品的漕运总督。

同治三年,改任两广总督,这可是封疆大吏,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同治五年,改任闽浙总督。

同治六年,改任四川总督。

虽说吴棠本身也是很有本事的,但是他能升迁如此之快,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要说和慈禧太后没关系,谁信?

当然,本事还是很重要的。毕竟当时的清朝正值多事之秋,没点能耐,慈禧太后敢让他坐封疆大吏的位置?

不过吴棠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他当年的一个无心之举,竟然彻底改变饿他的人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