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为人熟知的除了“锦衣卫”,自然绕不开东厂和西厂。这些由皇帝设置的特务机构,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
当然,明朝时东西厂相争,也造就了不少的冤假错案,使得当时明朝的不少官员对此深恶痛绝。
按理来说,这些专门纠察百官的职位,应当是清正廉洁为主,以帮助当时的皇帝巩固皇权,某种程度上,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强化。
但是除却东厂和西厂,明朝还有一个特意成立的组织,不同于锦衣卫和东西厂,但却同样骇人听闻。
说到底这些不同的特务组织,都是皇帝为了平衡权力,避免一方权力过盛的产物。所以除却东西厂还有一个存在时间短暂的机构,是正德皇帝成立的“内行厂”。
承蒙君恩正德年间,皇帝身边的亲信莫过于刘瑾。因着自己备受皇帝的宠信,刘瑾行事也有些无法无天,但是他拥有的权力显然不够大,时刻都有丢掉性命的风险。
尤其是当时的东厂和西厂,包括内阁,都对他看不顺眼,双方之间结下了不少的梁子。虽说刘瑾是皇帝身边的亲信,但也难保哪一日诸位大臣联名弹劾,到时候他麻烦可就大了。
刘瑾自然也清楚地知晓这一点,为了能够保命,同样也为了自己的权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扩大,他开始打了另一个主意。
既然东厂和西厂都是皇帝特意成立,平衡朝堂的,那么自己为何不能劝皇帝再建一个呢。毕竟那时候东西厂虽说隶属于皇帝,但是却和真正掌握权力的内阁走得很近。
正德皇帝当然想要削减内阁的权力,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时候再加上刘瑾时不时地提起,向正德揭发当时东西厂之间权力相争所造就的冤假错案,正好合了正德的心意。
就此成立了“内行厂”,拥有和锦衣卫、东西厂同样的权力,并且还能监察这三个组织。
而刘瑾一跃成为了内行厂的头儿,自己的权力更加大了,行事自然更加的方便。
三权相争说起来这些特务机构,最开始时只有锦衣卫,作为皇帝的直属机构,他们负责纠察工作,并且保护皇帝,避免朝堂之上有人造反。
毕竟当时的明朝也是通过造反起家的,朱家人自然对于这件事情格外的看重。尤其是到了朱棣时,对于这方面更是看得更加重要。
为了能够保证朝堂之上不会再有人造反,朱棣觉得只有锦衣卫一方完全不够,万一锦衣卫之中也出了叛徒,那他连自己的安危都不能保证,为此才建立了东厂。
但是永乐大帝之后,明朝的皇帝却都少了份朱棣这样的魄力,东厂和锦衣卫也隐约有脱离控制的现象表露,这当然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为此到了成化年间,又设立了西厂,这样三家机构同时存在,互相牵制约束,也能够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这三家组织之间互相都看不上眼,为了在皇帝面前露脸,讨得更好的好处,这冤假错案是没少整。
拥有着监察百官权力的他们,甚至不放过朝堂上为人清正的清官。在他们那,别的不重要,皇帝的宠信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这样三家组织权力相争的局面,给了刘瑾莫大压力的同时,也给了他机会。
五年时间在正德皇帝的授意下成立的内行厂,显然将当时三权相争的局面给打破了。刘瑾此人,奸诈不说,为人更是自私自利,是个贪图权力之辈。
一朝拥有超过其余三家特务机构的权力,刘瑾行事越发地胆大妄为。
仗着有皇帝宠信,刘瑾对本就有着冲突的三家特务机构的人毫不手软,甚至将主要的目的就放在了这三家特务组织上。
目的无他,就是为了削减他们的权力和势力,这样一来,他的内行厂的权力就能够更大,他行事也就更加的方便。
表面上,内行厂是为了监管百官以及三家特务机构,但背地里,他们诬陷官员谋取私利,甚至三家特务机构的不少人都死在他们手里。
不仅如此,刘瑾此人对待与自己意见相悖的人,可谓是毫不手软,用了各种残酷的刑罚,只为了让他们能够认罪。
重刑之下,必有冤假错案。
刘瑾贪图权力,自然希望所有人都臣服于他。东厂有人辱骂他,被他知道了之后,直接对其施以酷刑,最终导致其死亡。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说白了刘瑾之所以那般讨好皇帝,也是为了能够给自己谋取最大的权力,从而可以压过其他人。
有着皇帝的支持,刘瑾行事也算是肆无忌惮。也正是因此,内行厂才被称为恐怖组织。
当时三家特务机构本就因为各自的原因,导致了皇帝的不满,所以只能收敛,不能与刘瑾正面冲突,只能憋屈地选择能躲就躲。
甚至文武百官看见了内行厂的人,都因为惧怕,会向其下跪。
这显然满足了刘瑾的虚荣心,但他说到底也不过是皇帝的一颗棋子。
正德皇帝当时之所以这般顺应刘瑾,也是为了解决当时内阁与三家组织机构走得过近的问题。刘瑾的种种作为,正德皇帝也不是没看在眼里。
五年之后,事情解决了,刘瑾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随即皇帝便下令将其诛杀。而内行业也就此烟消云散。
结语刘瑾此人行事狠辣,只为自己的利益,如此自私自利之人自然在官场上会得罪许多人。
得利气势正盛之时,自然不会有人找他麻烦,但一旦他的权力不那么强大,那么自然也会被所有人所瞧不上。
但是这样一个行事狂悖的家伙,正好是当时平衡权力的最好的方式。刘瑾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完全没看到自己也在皇帝的布局之中。
他是受尽皇帝的宠爱不错,但说到底皇帝的心中自然也只有皇权,任何威胁到天家权力的人,命都不会长。
一旦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刘瑾的多次作恶,也就成了加快自己死亡的原因,而又因为他本身作恶多端,最终伏法,史书上也不会对皇帝的所作所为进行批判,可谓是一把好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