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麻平晚行》,唐诗咱们一起读

秦隋志汉唐宣 2023-07-02 08:18:49

读唐诗必读情感,如前面文章所述,唐诗的显著特点便是情感丰富、浓烈。大唐的强盛、开放也给予了诗人们寓情于诗的广阔空间,而到了宋代,因为程朱理学的兴起,我们过于追求内敛、谦逊,情感的表达反而受限,所以宋诗多是清新、细腻的风格,市井坊间文化的普及,更使得宋词取代了诗的地位。王勃的诗,字里行间都透着一层惆怅和欲言又止,比如这首《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这首诗创作于王勃被贬后在蜀中逗留时所作,麻平在现在的四川乐山,写的是傍晚行路的情景和心情。

“百年”指一生,确切的说,是作者的前期生活,从自幼被称神童,到成为大唐朝最年轻的官吏,再到被逐出王府,王勃虽然年轻,经历却很丰富,生活起伏跌宕。一生的怀念故土的愿望,离家乡和长安千里之遥的路途,使得自己的心中充满了厌倦漂泊的情绪,这里的“游”有多重涵义,既指远离家乡亲人,也指远离了功名事业。

“高低”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深一脚浅一脚,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傍晚行走,不辨道路高低的情形,很贴切,古时的道路肯定不如现在的平坦,高一脚低一脚的寻找着戍防的道路,一个“戍”字,再度折射了王勃内心深处对功名的渴望和不甘心,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写出来的字必然曾经想过,耳中听到了忽远忽近的泉水的声音,侧面描写了路途的蜿蜒曲折。

山涧中的叶子刚刚能分辨出颜色,山中的花看不出花名,这两句和前两句没有写天黑或天色已晚,但无一句不是描写天黑了下来,眼中看到的事物已经有些模糊不清。

我的羁愁之心到何处才是尽头呢?急风之中,日暮之际,山中的猿啼声清晰凄冷。这两句和《散关晨度》中的“非是弃繻回”一样,表达了作者不甘心仕途停滞,却又对未来和官场不自信、噤若寒蝉的心态。

创作这首诗之后一年多,王勃再次被推荐,成为州吏,也成为下一个打击的开始,所以王勃的诗,始终没有迎来昂扬向上的情绪,这点上和李白的诗有所区别。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4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