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更深入的理解唐诗,仅看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必须对朝代背景和创作环境有所了解,本系列读唐诗将逐渐介绍一些这方面的事儿,以便大家更好的欣赏作品。
王绩是初唐名诗人,初唐四杰中王勃的叔爷,其作品在《全唐诗》中收录很多,善写山水诗,本篇我们读一首代表作《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读这首诗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下王绩,王绩是著名思想家王通的弟弟,出身于读书世家。人们常说“穷文富武”,因为练武的成本高,学文最大的成本是书,可借阅,因而是寒门子弟取功名的通途,然而在藏书多集中于富贵之家的古代,如果没有人教书,又有多少普通人能饱览群书呢?
世家大族因为藏书丰富,有先生教,不务农耕,子弟们如果刻苦读书,成材的几率要高得多,所以同一家族中出现几个人才的情况很多,王绩便是这种情况。
王绩大半生在做官和归隐之间徘徊,且嗜酒,这一点和李白有几分相似。他的诗以山水见长,又有留恋仕途之意,所以主旨有些彷徨,下面具体读一下。
东皋是东皋山,王绩自称“东皋子”,“徙倚”既指作者人生飘荡,也显示其内心的彷徨、忧虑,这完全可以理解,真正纵情山水,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格律、对仗工整,无愧山水诗先行者,其中“秋”字一说是“春”,但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显然“秋”字更符合诗意,与“晖”字也实现了颜色的统一。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很有田园气息,节奏舒缓,放牧人驱赶家畜,猎人骑马带着猎物返回。现在的人们在高楼大厦的城市中待久了,脑海中已经缺乏这种画面,这种在古代司空见惯的画面。
最后两句再次紧扣主题,突出了作者忧郁的情绪,“采薇”是隐居的代名词,出自伯夷、叔齐采薇典故。唐诗中,往往最后两句是作者内心真正的表达,体现诗的主旨。
老实说,笔者认为王绩的诗不如其侄孙,不够上口,而这首《野望》可读性强,是山水诗的开创阶段作品。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六一观杏》 此树杏子圆, 果大香又甜? 早来枝下立, 未熟已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