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能让一个男人上瘾的关系,从来不是真心、漂亮、崇拜

亦乔读书娱乐 2025-04-23 19:00:50
杨绛先生说:“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你把自己打扮得多么漂亮,也不是你挣钱有多厉害,而是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你都有快乐起来的能力。" 年少不更事,未曾懂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如今人到中年,历经生活的起落,才真正懂得快乐的珍贵。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意外的挫折,常常让我们陷入疲惫。 然而,杨绛先生的一生颠沛流离,也历经了无尽的世间悲欢,却始终能在困境中找到快乐的出口。 她用淡然的姿态笑对世事,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选择。 1、苦中作乐,日子有滋有味 1911年,杨绛出生于书香门第。 父亲曾在国外留学,是知名律师、作家,母亲是大家闺秀。 在充满墨香的环境中长大,杨绛从小手不释卷,后来与钱钟书结为夫妻。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人的生活并不好过。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受到打压,他们的工资卡被收,存款被冻结,还天天被批斗、揪斗。 白天,杨绛只能挂着牌子出门,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身份和罪行。 到了晚上,她睡着摇摇欲倒的简易床,靠着吃窝窝头勉强度日。 除此之外,她还被安排扫厕所、被剃阴阳头。 作为大学教授,杨绛何曾吃过这种苦、受过这种委屈? 换做旁人,一天都忍受不了。 可杨绛出奇地淡定,既然无力改变,就把它当生活体验。 被批斗时,她调侃是“梦游奇境”;剃阴阳头后,她自制假发,被戳穿后,她又笑说终于可以像弟弟一样,脸和头一起洗。 就连扫厕所,她也干得一丝不苟。 她准备小刀、小铲、去污粉等工具,把污秽不堪的蹲坑、墙壁打扫的一尘不染。 这样还不够,她居然用麻绳编织成一个雅致的门帘,有时间就躲在里面看书。 对此,她幽默地说:“这厕所非同寻常......同事让我扫厕所,丝毫不嫉妒我干得比她好,什么工具都愿意借给我。” 后来,杨绛又被安排去挖井。 那里污浊堆积,秽物狼藉,她却没有抱怨。 挖好井后,她还特意买来一点酒、一点糖庆功,让大家都惊呆了。 余华说:“ 想要好好活着,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去发现里面积极的东西,把积极的东西夸大。任何消极的东西里面都会有积极的内容。” 苦和乐,其实都是自己的感觉。 觉得苦,就愈来愈苦;认为乐,也就愈来愈乐。 2、专注自我,内心自在安宁 在特殊时期,杨绛曾被一个女生在数百人的大礼堂上无端斥责。 女生公然指控杨绛:“不好好上课,专教学生谈恋爱,还说结婚了也要谈恋爱!” 杨绛并不认识这个学生,也不知道这个女生为什么要污蔑自己。 面对莫须有的指控,杨绛本可以当面对质,但她在台下木然地坐着,等结束后才默默地走出礼堂。 第二天,她特意打扮得喜气洋洋去人多的地方。 她发现,这件事大家好像都忘了,她的名誉也很快得到恢复。 听说过一句话:不要急着回应,让子弹飞一会。 只要你不入局,对方说什么都没用。 如果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你就忍不住胡思乱想,想解释、证明或反击,那你就是入局了。 沉默,才是对待诋毁最高明的方式。 2005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引起争议。 有译者当众在媒体面前质疑杨绛,说她该查字典的地方没有查字典,她的译本比自己的少了11万字,而且很多译法都是错误的。 当时,杨绛已经有了很大的知名度。 对此,她不解释,未作出任何回应。 直到她经不住出版社的软磨硬泡,才说:“我用点烦翻译法,删繁就简,点掉多余烦琐的文字,才减到70多万字,这样文字明净多了,但原义一点没有掉......” 三言两语,尽显大家风范。 当时,很多人为了出名,故意当众指责名人,想借此出圈。 可杨绛云淡风轻地面对挑衅,让对方只能偃旗息鼓。 很认同一句话:“内心一旦平静,外界便鸦雀无声。” 不把时间和情绪轻易给别人,就不会纠缠于是非中。 心自由了,就能专注于自我,谁也影响不了你。 3、独自前行,做自己的光 1994年,钱钟书查出膀胱癌,杨绛一直贴身照顾。 之后,钱钟书反反复复住院。 没多久,他们唯一的女儿钱媛也查出肺癌。 仅一年时间,两位最重要的人都离杨绛而去。 那时,杨绛已80多岁,安顿好他们后,她已疲惫不堪。 她说,他们走在前面,她就放心了,她要留下来打扫战场。 之后,杨绛深居浅出,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整理钱钟书的文集上。 钱钟书留下的大量文集都在颠沛流离重破碎不堪,杨绛小心翼翼地修补、整理。 她花了几年时间整理,《钱钟书》文集才出版。 之后,她还翻译了《斐多》,出版了《从丙午到流亡》。 92岁那年,她完成了《我们仨》。 关于这部著作,他们最初的设想是,钱瑗写父母,杨绛写父女俩,钱锺书写母女俩。 遗憾的是,最终由杨绛一人完成。 2001年,杨绛做了一个决定,她把夫妻二人的稿酬版税72万,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基金会。 这笔费用,后来增至1000多万。 而杨绛却始终过着质朴的生活,宿舍是水泥地,墙是灰白的,家具是旧的,屋中唯一显眼的,是大量的书籍。 她说过,世间留她一日,她便好好活一日。 哪怕孤身一人,她也绝不辜负光阴,直到96岁那年,她还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 走到生命的尽头,她淡然地称其为“回家”。 2016年,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离世。 离世前,她烧毁了所有的书信,留给世人一片空白。 毕淑敏说:“心只要是光明的,就不会丧失希望,就不会垂头丧气,因为人在光下,四处皆明。” 人最好的模样,是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 写在最后 杨绛曾说:“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好好活着。 就如杨绛先生一样,不畏生、无畏死,一辈子受尽磨难,却始终活得通透、豁达。 她把她的一生当书看、当戏看,回忆往事,一切都付笑谈中。 在生命的尽头,她说:“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百年岁月,在她身上只留下绵长的墨香。 愿我们都能像杨绛先生一样,做一个明媚优雅、笑看一切的人!
1 阅读:32

亦乔读书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