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妻子离开延安加入军统,丈夫44年后接到组织通知:她不是叛徒

猪猪猪讲段儿 2025-04-22 09:54:53

新婚没多久,我老婆就离开延安,跑去了军统。过了整整44年,我这才接到组织的消息,说她其实根本不是叛徒。

1939年,延安这片热土上,有对年轻情侣结成了革命伴侣。结婚还没满月,18岁的黎琳就接到了一个秘密指令,得去重庆干一件大事。要走的那天,19岁的李清站在窑洞口,眼巴巴地看着媳妇越走越远,两人说好等革命成功了就再见。可世事难料,没过多久,李清收到封信,差点没把他吓死:有人在重庆瞧见他媳妇,跟个军统的头头儿手挽手,有说有笑的。更奇怪的是,媳妇跟变了个人似的,穿上洋装,还用了个新名字张露萍,在重庆的有钱人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到底是啥任务,非得让这么个革命姑娘换个身份?这新婚的媳妇,难道真的背叛了革命?

一、从延安走到重庆:一名女革命家的两种角色说起这位女革命家,她从延安一路走到了重庆。在那时,她可不简单,有着两种身份。在延安,她是位满腔热血的革命战士,积极参与着各种抗日救亡的活动,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到了重庆,她的身份就变了,成了一位在敌后开展秘密工作的情报人员,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搜集着各种重要的情报,为党的事业默默付出。从延安到重庆,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完美地诠释了一个革命女性的双重身份。

1937年寒冬,四川崇庆县,有个军阀家的千金,悄悄地溜出了家门。这姑娘叫张露萍,她没要家里的一点儿好东西,就带了几件日常衣服和一本《新青年》杂志,然后就往延安的方向走了。她放弃了原本舒服的日子,一心要往北去延安。

早先时候,张露萍在成都蜀华中学上学。就在那儿,她和同班同学车崇英成了朋友。车崇英的老爸车耀先是中共川西特委管军事的,有了这层缘分,张露萍有机会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学校的图书馆成了她的新天地,她开始翻阅《新青年》《觉悟》这些进步的书刊,慢慢地,她心里也有了自己的政治看法。

到了延安,张露萍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开始念书。在那儿,她不光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黎琳,还立马扎进了忙碌的学习里头。不论是军事上的大道理,还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从怎么开枪到密码学的基础,她啥都学得特别快。到了1938年10月,她正式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在抗大上学时,黎琳碰见了李清。李清是个陕北来的年轻干部,那时候在教导队做指导员。他们因为有一样的追求,所以特别合得来,没多久就谈起了恋爱。到了1939年年初,组织上同意了他们结婚的事儿。

但是,那时候的政治局面有了大动静。蒋介石不守信用,到处对共产党的根据地动手。重庆呢,因为是国民政府的备用首都,就成了好多势力争夺的焦点。南方局得赶紧在重庆搞个情报系统,而军统就是那个得攻下的难关。

组织发现了黎琳的不一般背景。她家里有钱,行为得体,很懂那些大家闺秀的行为规范。最关键的是,她真正的身份张露萍,在四川这边很有基础,这些对她做潜伏工作都挺有帮助的。

婚后没多久,大概也就一个月左右,黎琳突然接到了上头的一个秘密差事。这次,她得再扮成张露萍,跑回重庆去。到了那儿,她得找上一个已经在军统里头的地下党,叫张蔚林的,两个人得一起搭把手,建个稳当的情报传送路子。

出发前,黎琳把短发养长了,翻出一件以前的旗袍穿上。为了不让人认出她,她得改掉在延安时的所有习惯。在走之前,她还把在延安照的照片都烧了,只在枕头底下偷偷留了一张和李清的合照。

1939年3月份的一天早上,黎琳动身往南走。她带了套很潮的西式裙子,一本英文书,外加一个塞满化妆品的小手提包——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变回张露萍所做的准备。打这以后,她就得在活命和送命之间周旋,演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

二、潜入军统的艰巨使命这次,我们要执行的是一个潜入军统的超级危险任务。说白了,就是得悄无声息地混进他们的圈子里,然后暗中搜集情报。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军统那帮人个个都不是吃素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发现,到时候可就完蛋了。所以,这次任务要求我们得特别小心,不能有任何差错。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摸清楚他们的底细,了解他们的动向,好给后面的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活儿可不轻松,得时刻保持警惕,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总之,这次潜入军统的任务,就是一场考验我们实力和勇气的硬仗。我们得全力以赴,才能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1939年4月,重庆被绵绵春雨笼罩。皇后歌舞厅里面亮堂堂的,一个穿着深蓝色旗袍的年轻姑娘坐在沙发角落里。她就是新来的张露萍,根据上面的计划,她得在这儿头一回跟军统里的地下党张蔚林碰面。

张露萍为了不被军统特务瞧出破绽,特意策划了这次碰面。她瞅准舞会正热闹的时候,故意把手帕扔在舞池旁边。那边,张蔚林正跟几个军统的人在聊天,他一看就懂了,赶紧弯腰捡起手帕,然后邀请这位“刚好”遇到的小姐跳一曲。

这次碰头顺利搭上了线,还在军统里头给自己找了个天衣无缝的身份挡箭牌。张蔚林跟同事们说,这是她四川老家的亲妹子,因为打仗逃难过来的。军统的头儿叶翔之开始还有点不放心,但一看张露萍那大家风范和地道的川渝腔调,立马就把心里的疙瘩给解开了。

之后的日子里,张露萍经常往军统机关跑。她顶着张蔚林妹妹的头衔,在军统总部找了个整理文件的活儿。这活儿表面上是个平淡无奇的文职,但实际上,她能瞅见不少机密的文件资料。

张露萍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猜疑,很用心地打理自己的社交关系。她会去参加军统人员家属组织的读书聚会,也会现身各种慈善晚宴,有时候还会在特定场合弹弹钢琴。这些社交场合不仅让她成功塑造了一个可信的形象,而且还给情报的传递带来了不少方便。

不过,待在军统里头,每一天都过得心惊胆战的。1939年夏天那会儿,有次常规的档案翻查,张露萍的身份差点就被揭穿了。有个军统的特工盯上了她的档案,觉得里头有不少奇怪的地方,非要查清楚不可。就在这紧要关头,张蔚林站了出来帮她说话,还使上劲儿,把崇庆县的户口档案给调了过来,这才把事儿给平了。

为了消除军统的猜疑,张露萍只能做出些让人难受的决定。她开始假装不认识地下党的伙伴,有时候还得在军统特务眼皮子底下装出讨厌共产党的样子。每当军统抓到共产党员,她都得硬着头皮,保持冷静,继续把戏演下去。

最头疼的事儿,就是跟戴笠那几次匆匆的打交道。戴笠是军统的大老板,老爱突然跑到各部门看看。张露萍得在这个特别精明厉害的特务头头面前,装得跟没事人一样。有那么一回,戴笠来视察,她干脆主动上去,说了些自己特意准备好的“小问题”,好让戴笠的注意力别往别处去。

1940年刚开始那会儿,张露萍在军统里头算是站稳了脚跟。她被调到了电讯部门,每天的任务就是整理那些电报。这个新岗位让她能最早看到军统的重要情报,特别是那些针对共产党的特务行动密令。而且,她还挺有本事,说服了上司,让自己也插手密码工作,这为以后她能解开军统的密电打下了基础。

这段时间,张露萍和张蔚林合作得很好,他们悄悄建立了一个很严实的情报系统。借着兄妹的身份,他俩在军统里头一点点地把情报收集的范围给扩大了,然后把搞到的关键消息,用秘密的方式传给了党组织。

三、紧张刺激的情报传送经历那次情报的传送,真的是让人心惊胆战。整个过程就像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情报的内容至关重要,我们深知其分量。所以,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丝毫不敢马虎。为了确保情报的安全,我们精心策划了传送路线。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万无一失。在传送的过程中,我们时刻保持着警惕,生怕出现任何意外。记得那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不平凡。我们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每一步都走得心惊肉跳。情报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终于,在紧张而又漫长的等待后,情报被成功送达了目的地。那一刻,我们如释重负,心中悬着的大石头也落了地。虽然过程惊心动魄,但结果却是令人欣慰的。这次情报传送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保持着这份警惕和专注,为保卫国家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0年秋天快完的时候,重庆那边,张露萍在电讯部门的工作已经上手了。她瞧出军统用的密电码是改进过的商用密码,每个月都会换本新的密码册。她就多留心,一点点记下观察到的信息,慢慢就把军统那密码的规律给摸透了。

到了10月末,事情有了转机。张露萍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月底更换密码本那会儿,新旧密码会一起用上一阵子。她瞅准了这个空子,开始琢磨新旧电文,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三个月的时间,她一刻不停地钻研,总算是把军统密码的大体框架给弄清楚了。

张露萍和张蔚林为了保密传消息,琢磨出了一套特别的联系办法。他们在重庆的好多地方都悄悄设了联络站,比如说有个照相铺子、一个修鞋的小摊,还有一家茶馆。这些店面都挺不起眼,可实际上都是地下党员藏着的安全地方。

情报传递的方法很有门道。张露萍会把关键消息写在绸缎上,然后藏在衣服的里层。有时候,她也会用当时很流行的手工刺绣,巧妙地把加密的信息藏在花纹里。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东西,就成了传递军统秘密情报的好帮手。

1941年春天,张露萍在一个军统高级头目的生日派对上,无意间听到了一个大消息:军统打算在陕甘宁边区搞一次大规模的特务偷袭。这事挺急,她得赶紧想办法把消息传出去。到了晚上舞会那会儿,张露萍就装作身体不舒服,让张蔚林送她回家。路上坐马车的时候,她悄悄把写有情报的小纸条塞到了一枚发卡里,然后交给了张蔚林。

碰到紧急情况,张露萍另外弄了个联络备用方法。她在重庆几家老店铺开了户头,靠买东西花多少钱来传话。比如说,在那个茶馆买几两茶叶,就有不同的警告意思。这办法挺自然,也不容易被察觉。

社交场上传递消息也是种本事。张露萍老爱借着军统搞的音乐会和舞会,找机会跟地下党的联络人碰头。她弹钢琴时会悄悄把情报塞到乐谱里头,或者跳舞时用些特别步子来发暗号。

1941年那个冬天,出了档子事儿。有个军统的密探突然跑到张露萍家,说要瞅瞅房子安不安全。这家伙在屋里转悠时,发现了一个不对劲的暗角。眼瞅着事儿要露馅,张露萍眼疾手快,从书架上拽下一本相册,说这是她放家人照片的小宝库。这么一说,密探的疑心倒是没了,可张露萍心里却敲起了鼓,知道以后情报得换个地儿藏了。

之后,张露萍开始使用更隐秘的手段。她把关键情报用一种特殊墨水藏在《红楼梦》这类文学书的字缝里,这种墨水得用专门的药水才能看得清。另外,她在重庆的好几个地方都悄悄建了临时接头点,这样万一哪个地方暴露了,其他的还能继续用。

战局越来越紧张,军统对共产党的追捕越来越严。张露萍和张蔚林得更加小心行事。他们想了个办法,把重要情报拆分开来,一点点地传出去,这样就不会因为一下子传太多而暴露。每条情报,他们都会找两个不一样的路子传两次,保证情报既对又安全。

四、真实身份被揭穿,匆忙撤退那时候,他们的真实身份突然间就被发现了。这来得太突然,让他们都措手不及。眼看着形势不妙,他们赶紧开始准备撤退。时间紧迫,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他们必须迅速行动,不能有任何耽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放弃了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只带着最关键的物品,匆匆离开了那个地方。这次撤离,可以说是他们经历过的最紧张、最匆忙的一次。

1942年刚开始那会儿,张露萍在军统原本过得挺安稳,结果一下子出了档子大事儿。军统的人捣毁了一个地下党的情报网络,顺道儿拿到了一份挺关键的文件。文件里头提到了个叫“青竹”的情报人员,巧的是,这正是张露萍跟组织联系时用的代号。

军统很快就动手,在内部进行了大范围的搜寻。戴笠直接下命令,要仔细盘查1939年之后加入总部的每一个人。这下子,张露萍和张蔚林可危险了。就在二月的某一天,张蔚林悄悄给张露萍传递了信号,告诉她军统的人在暗中查她的底细呢。

就在军统快要抓到张露萍的前一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意外地帮她逃过了一劫。那天晚上,美军轰炸机轰炸了重庆,城里好多地方都烧了起来。趁着一片混乱,张露萍赶紧把所有可能让人知道她身份的文件都烧了,然后按之前定好的紧急逃跑计划行动起来。

她先去了一家之前约好的布店,这家店的主人是个秘密党员,早就给她备好了一套全新的身份证件。到了店里,张露萍换上了一套农妇的衣服,把自己小心藏着的情报资料缝进了衣服里头。布店老板还给了她一个装满布料的篮子,这样既能掩人耳目,又能多带点重要文件在身上。

离开布店以后,张露萍绕开了军统可能会埋伏的那些检查点儿,挑了一条重庆城外的小路走。她打扮得像个去集市买东西的农村大嫂,混在一堆逃难的人里头。路上要是碰到军警查问,她就赶紧用当地的土话跟其他逃难的人聊天,就这样,她好几次都巧妙地躲过了检查。

不过,最吓人的还是在过长江那会儿。那时候,长江上好几个过江的地方都有军统的特务盯着。张露萍没办法,只能找了个偏远的渡口。就在她要上船的时候,眼尖地发现岸边有两个军统特务正挨个儿查船呢。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老练的船夫瞧出了她的难处,主动提出帮她,把她藏在船舱底下一堆货里面,还拿防水油布给盖得严严实实的,这才算是有惊无险地过了江。

到了岸后,张露萍继续走了三天的崎岖山路,好不容易走到了川西地下党的接头地点。在那儿,她把身上带着的重要消息和军统的密码本都交给了组织。这些东西对于破坏军统在陕甘宁边区搞的特务行动可是大有帮助。

不过,张露萍的情况还是挺悬的。军统那边很快就察觉她不见了,开始在重庆周围大肆搜找。为了保险起见,组织让她换了副模样,通过秘密通道一路朝北跑。一开始,她装成个卖货的,走街串巷推销些小玩意儿,后来又变成个去考试的学生,在好几个城市间来回折腾。

这三个月的逃亡经历,她走过了四川、陕西好几个地方。路上,她有好几次都差点被追捕的特工给撞上。记得有次,在一个镇上的小茶馆,她碰巧撞见了军统特工进来搜查。特工手里拿着她的照片,到处找人比对,而她呢,就坐在对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假装特别认真地看书,一直到那些特工走了才松了口气。

1942年5月份,张露萍走了好久好久,最后终于顺利到达延安了。这次她能够逃出来,不光是自己保住了性命,最关键的是还带出了好多超级重要的情报资料。而且啊,她在军统那边做卧底时,悄悄搭起来的情报网,也给以后的地下活动帮了大忙,真是个不小的财富。

五、咱们成功解读了军统的加密电报

1942年夏天的时候,张露萍一到延安,就赶紧去帮忙破解军统的密电。她带过去的密码本,加上之前在军统干活的那些经验,对破解工作来说真的很关键。她就在八路军总部一个挺简单的屋子里,和电讯科的同事们一起,开始把军统的密码系统好好整理了一遍。

一开始,他们搞清楚了军统的密电是分三个级别的。最顶级的用的是“金”字密码,这是专门给戴笠和各地区的头头们之间通信用的;中等级别的是“银”字密码,各个地区之间就用这个联系;最低级别的是“铜”字密码,平时的小事就用它。每个级别都有自己的一套密码规矩,还有换密码的时间表。

张露萍琢磨了很多军统的密电后,找到了一个挺重要的线索。军统在发重要消息时,有个习惯,就是会在不同保密级别的电报里,写上一样的内容。她们就拿这些一样的内容来对比,一点一点地做出了一个详细的对照清单。

1942年8月份,事情有了个大进展。张露萍发现军统在发秘密电报时有个小规律:他们每个月1号都会发一份内容差不多的工作报告。这些报告都差不多一个样,讲的都是人员怎么安排、花了多少钱这些事儿。她就琢磨着这个规律,带着手下的人开始研究每个月开头的那些电报。经过一阵子的比对分析,他们算是把“铜”字密码那套体系给摸透了。

后面的活儿得做得更精细些。张露萍凭借之前在军统干的那段日子的经验,心里明白密码本一般都是用四个数字来代表一个汉字。她就带着手下的人,一块儿整了一个超大的对照单子,把各种数字组合可能对应的汉字都给记了下来。这事儿整了整整俩月,到了10月份,他们总算是把“银”字的密码给弄明白了。

最头疼的就是那个“金”字密码了。它用了两层加密,更麻烦的是,每次用的时候还会变变规则。破译的小组费了好大劲,搜罗了戴笠和各地头头之间的好多电报,结果发现了个线索:有些特定的数字老是在电报的固定地方出现。

1943年年初,有个意外收获让破译工作提速了。张露萍在琢磨一堆抓来的军统文件时,瞅见了一张破破烂烂的密码本纸片。虽说只有一点点内容,但这玩意儿对解开那个“金”字密码可太关键了。她们经过好多次的琢磨和核对,到了3月份,总算是把军统最顶级的密码系统给整明白了。

破解密码后,大家开始集中精力,想办法快点翻译电报。张露萍和队友们琢磨出一种更简单的解码方式,把原本得好几个小时才能搞定的密电,缩短到了半小时不到就能搞定。另外,他们还整理出一本译电指南,让刚来的同志也能迅速学会怎么翻译电报。

这项任务的效果很快就露出来了。1943年4月份,八路军靠着破解的军统秘密电报,早早知道了敌人的一次大特务行动,成功守住了陕甘宁边区的很多地下党组织。到了5月,他们又把军统在延安周围布的特务网给端了。一直到1943年年底,八路军总共破解了上千份军统的秘密电报,给革命斗争帮了大忙,提供了好多关键信息。

之后,张露萍还动手参与了《军统密码破解指南》的编写。这本书把军统各种密码的特点和怎么破解的方法都讲得很清楚,成了以后密码破解工作离不开的重要工具书。因为密码破译做得好,军统的好多次行动都被破坏了,这也给革命力量的发展添了不少助力。

0 阅读:0

猪猪猪讲段儿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