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影像|华阴老腔一声喊!探访中国演出组合里平均年龄最大的团体

陕西杂谈 2025-01-21 10:09:05

待在家里,他们是地道的关中农民,耕田种地;

走上舞台,他们是驰名中外艺术家,才艺俱佳。

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块惊堂木、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

接地气又独一无二的华阴老腔,

以充满原生态的震撼美,被誉为“中国原生态的摇滚”。

他们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65岁,

是目前中国演出组合里平均年龄最大的团体

“伙计们,操家伙。”华阴老腔一声喊

老艺人们出门演出家当齐全

2025年1月18日下午3点,张喜民一行10人从华阴老家出发,5点赶到西安城南一大型商场,晚上他们要在这里进行华阴老腔和皮影一个小时的演出。

一到地方,张喜民观察到演出的舞台有点狭小,他们10个人上台根本展不开,便协调让观众往后退一点,一半艺人站在舞台上,一半站在舞台下。

舞台协调好后,一部分人则忙着安装演出皮影的幕布和台子,另外的演员开始调试乐器、拾掇演出的凳子,更换演出服装……

他们随身携带板胡、二胡、马号、铜锣、长凳、小板凳(都是演出的乐器),甚至安装工具的钳子、电线都携带着。

演出在晚7点准时开始,他们在下午6点40分把一切准备停当,主唱张喜民开始在附近轻轻的吊着嗓子。

演出尚未开始,舞台前就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小孩子,时间一到,穿戴整齐的老艺人们坐在幕布后,用皮影《三英战吕布》拉开演出的序幕,舞台前的孩子们有的跑前跑后,好奇的看着艺人们台前幕后的表演。

20分钟的皮影演出结束,一声“伙计们,操家伙。”板胡、二胡、马号、伴随着凳子敲击声,开始华阴老腔的演出,他们先后演出了《关中古歌》《将令一声震山川》《金桥观景》《太阳园月亮弯 都在天上》等。

华阴老腔充满了原生态的震撼美,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块惊堂木等。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接地气又独一无二,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摇滚”,可见其超强的爆发力。台上老艺人们表情丰富,充满激情,手中的乐器更是独具特色。“板凳我们是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我用的这个板凳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从2002年就开始跟着我全世界各地跑。”张喜民笑着说起了他们的“独门乐器”。

除了板凳,在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的演出中,一人突然站起来,一手持惊堂木,一手持长板凳,用惊堂木猛烈敲击板凳,发出节奏鲜明、古朴清脆的巨响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大家惊叹不已。“那块惊堂木也是我们华阴老腔独特的乐器,演出时情绪到了就拍起来,众人再和着“嗨——嗨——嗨——”的吼声,我们的风格和气场就是这样的。”

其实,他们携带不只是独特的板凳,还有铜锣,架子等等乐器,为了携带方便,他们的架子是可以拆卸的。

国内年龄最大的演出组合

作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张喜民,常常带着老腔艺人们奔赴各地演出,一般出门都是10人。

张喜民78岁 弹月琴兼主唱

贠玉提78岁 拉低音胡

刘西仓73岁 拉板胡

张拾民72岁 拉二胡

张新民69岁 吹马号

张全四76岁 摔板凳

张建群68岁 拉二胡

杨华安65岁 拉二胡

王华鹏65岁 拉板胡

张秋亚68岁(女)打锣

……

演员的平均年龄71.2岁,这是一个绝对重量级的团队,历史悠久,1976年陕西曲艺调演渭南代表队14人中的2人就在这个团队中。

每一次随着老艺人们的出场,观众便报以热烈的掌声,最拿手的节目有《打击乐》《关中古歌》《将令一声震山川》《太阳园月亮弯 都在天上》等。

主唱兼第一月琴手张喜民介绍说:“前几年,演出最多的时候,一年演出高达200场,有时候,为了赶下一个场子,水都没顾上喝、饭都顾不上吃。”,不断在生旦净末丑之间转化角色。“2004年演了80多场,79岁的党光弟和张转民、王权伟三位老艺人因为身体原因退出了演出。”

华阴老腔参演话剧《白鹿原》而意外蹿红

张喜民老家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卫峪乡双泉村,自古便是华阴老腔集中之地,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他的家藏老戏本可追溯到乾隆年间。

1962年张喜民开始学老腔,到上世纪90年代末,老腔在陕西本地一直不愁观众。上世纪80年代末,老腔一度陷入窘境,直到2001年,演出越来越少。

2006年,林兆华导演话剧《白鹿原》拯救了日渐凋零的老腔。“我们和濮存昕、郭达、宋丹丹等名演员一起演戏,训练了20天就上台了。”张喜民保留曲目《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便来自于《白鹿原》。

“没想到参演《白鹿原》后,让华阴老腔意外走红。”回忆起往事,张喜民脸上露出笑容,因为和大腕明星的合作,他也有不少与明星的合影照,还有签名。

之后又与谭维维合作,在网络上更加火爆。随后,张喜民又带领老腔团队登上了猴年央视春晚,把人气推向巅峰。

因为走红,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都来到张喜民的家里采访,因为走红,他们还去过港澳台地区以及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演出。

“华阴老腔红了,不是我自己红了”

华阴老腔火了,班子也多了,关注、喜爱这一古老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双泉村一千多口人,会唱华阴老腔的只有50多人,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在几个华阴老腔的演出团队之中。张喜民的班子最为正宗,他四弟张建民也组织了一个班子在华山脚下常年演出。

面对“红了”,张喜民说,“要说到红了,那也是老腔红了,不是我自己红了。红了以后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对于华阴老腔的传承来说是好事。”

华阴老腔流传千年,张家家规传男不传女。到了张喜民这辈,早就不计较性别、姓氏。当地文化局开设华阴老腔培训班,每周两天课,张喜民必上一天。但遗憾的是培训班里放眼望去都是中老年人,“学得慢,但至少还是能把它传下去的。《白鹿原》话剧之后起码有几十人找我学老腔。”

在家里吃粗茶淡饭 还会发抖音

没有演出,张喜民一般也早早起床后,把门前地里的杂草锄了一会,早饭时回到院子,按照惯例把出外演出的月琴拿出来调试一下,或者修理一下保护月琴和琴弦的木盒子。

早饭一般是包谷榛子稀饭、大馒头,菜是鸡蛋炒蒜苔,张喜民吃了一个大馒头,喝了一大碗稀饭。

吃完饭后,张喜民躺在沙发上翻看手机,除了联系一起演出的人外,他还经常发发抖音,一个78岁的老人玩抖音,让人有点吃惊,看了一下他粉丝还真不少。

“快手,抖音,都是孙子张猛教的。”张猛也学会了老腔的各种乐器和唱腔,但因演出和收入不稳定,张猛在一家单位去上班。

张喜民家堂屋的墙上挂满了合影照片,有明星郭达、潘长江、濮存晰、宋丹丹等人,这几年随着老腔的持续火爆,他们还出访过十几个国家。

不过,我20岁的孙子突然开窍,说要认真跟我学。”谈到华阴老腔的传承,70岁的张喜民无奈中透着一丝欣慰。

自从2016年央视春晚上,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之后,这门古老的艺术为更多人所追捧。

春晚后,孙子主动要接班,现在去打工了

春晚后,张喜民接到更多求教问讯,有个人让他喜出望外:“我孙子张猛也想学。“2005年张猛10岁时,张喜民有意识地培养孙子学老腔,“他一直不太上心。今年春晚,他看了我的演出,突然开窍,说要认真跟我学。”张喜民一直焦虑华阴老腔传承,却也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情,张猛主动开口想学,让他如释重负:“西安演出,我没上台,他上去唱了《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大家都说还不错。”

由于老腔演出场所不固定,收入不固定,孙子靠老腔也养不了家,便去南方打工了。

“但家伙都带着呢,他基本都学会了。”说起孙子的,张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0 阅读:0

陕西杂谈

简介:说说陕西文化、历史、娱乐圈的事 谝文化栏目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