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归来
作 者:肖青林

【编者按】一位退役军医告别雪域高原,投身繁华都市,会展开怎样一段精彩人生?作家肖青林在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雪域归来》中,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主人公林清宇从军医大学毕业后,在青藏高原竭诚奉献十八载,因部队变革回到西安,开启了他的医疗创业。尽管一路上荆棘遍布、困境重重,但他凭借在高原军旅锻就的顽强意志,一一成功突围。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展现出一条热血医途与曲折情路。全书共50章,欢迎您阅读,感悟和分享这场触动心灵的生命交响 。

【内容提要】
长篇小说《雪域归来》以退役军医林清宇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展现了他在医疗领域的奋斗历程与人生感悟,是一部热血与温情交织的壮美篇章。林清宇自军医大学毕业后,在雪域高原奉献十八载。因部队变革,他回到西安开启创业。然而,创业之路布满荆棘,起起落落,更有恶意竞争、频繁医闹及医疗意外等重重困境。但他凭借在高原磨炼出的坚毅,成功创办西京民康皮肤病医院,并不断发展壮大,收获无数患者信赖。感情上,他与妻子董晓妍因价值观差异分手,一直暗恋他的部队老战友苏瑶走进他的生活,二人历经岁月终成眷属。书中展现他在医学事业上的拼搏成就,如带领团队一次次攻克临床科研难关、为延安敬老院和弱势群体义诊等,尽显医者担当。在平衡家庭与事业、培养年轻医生等情节中,充满生活烟火气与人性温度。作品歌颂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精神,强调责任、勇气、坚持和团结的重要性,极具现实意义与感染力。
雪域的风霜
刻进他的骨骼
都市的喧嚣
磨砺他的锋芒
林清宇的足迹
于高原与都市间
将生命的意义丈量
仁心作刃
斩破迷惘
在命运的跌宕起伏里
奏响激昂的乐章
事业与爱情交织
理想与现实碰撞
在风雪与霓虹的交加中
眺望初心的方向
翻开《雪域归来》
走进他的世界
聆听命运的交响
在爱与责任的担当中
寻得坚守的力量
这是一部触动心灵的长卷
见证医者大爱无疆
于冰原的呼啸与市井的熙攘间
点亮前行的星光
——题记

第二十三章 破茧逐光
清晨,城市被一层淡淡的晨雾笼罩着,医院大楼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就像一座点亮希望的灯塔,散发着蓬勃的生机。林清宇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渐渐苏醒的街道,心里满是对即将开展的义诊活动的期待。这场为偏远地区患者精心筹备的义诊,既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医院践行社会责任的好机会。
谁能想到,命运在这时突然拐了个弯。林清宇的竞争对手,光大皮肤病医院的老板陈大发,看着民康医院凭借出色的医术和口碑,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的嫉妒像火一样烧起来,贪婪和不甘让他失去了理智,策划了一个恶毒的阴谋。陈大发花大价钱找来一个“洋博士”,弄出一份看似专业的假“报告”。报告里说民康医院自主研发的PFX-1号乳浊型注射剂有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还吓唬人说可能会让人丢了性命。很快,这份报告通过匿名邮件在网上到处传播,一时间,舆论炸开了锅,大家都人心惶惶。那些用过这种药的患者,吓得不轻,监管部门也不得不介入调查。

当时,林清宇正和团队成员在会议室热烈地讨论义诊的细节,对马上要到来的危机一点都没察觉。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会议室的安静。公关部负责人耿婷在电话那头着急地喊:“林院长,出事了!网上全是说咱们新药有致命隐患的消息,舆论都炸了,媒体追着问,患者们也乱成一团!”
林清宇听到这话,感觉像被雷劈了一样,脸一下子变得煞白,手里的文件也不自觉地掉了。愤怒、震惊、不甘这些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但多年从医和管理的经验让他很快冷静下来。他深吸一口气,沉稳地说:“小耿,别慌,你赶紧把所有相关信息都收集起来,我马上召集紧急会议。”
挂了电话,林清宇看着会议室里满脸震惊和担忧的团队成员,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说:“大家都听到了,咱们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现在,大家马上行动起来!”
在紧急会议上,林清宇迅速安排好了任务。他让耿婷马上联系媒体,发声明,重点强调医院在药品质量把控上的严格标准,让公众保持理性,耐心等着权威检测结果;让研发负责人侯瑞峰教授尽快整理新药的研发资料,像临床试验数据、审批文件这些,为应对调查做好准备;他自己则亲自联系国内顶尖的药品检测机构,求他们尽快对新药做全面检测,好证明医院的清白。
可事情的发展比想象中难多了。对手看之前的谣言没把民康医院打倒,就变本加厉。他们雇了很多水军在网上恶意炒作,买通一些不良媒体歪曲报道,还向药监部门施压,结果药监部门提前介入,对新药进行突击检查。
检查那天,药监人员一到医院,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好像空气都被冻住了。林清宇心里虽然满是愤怒和委屈,但还是很礼貌、很专业地接待了他们。他详细介绍新药研发的审批程序、研究过程、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结果,还有医院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盼着对方能公正调查。

在等检测结果的日子里,林清宇心里特别煎熬,每一秒都不好过。医院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患者数量一下子少了很多,员工们也人心浮动。白天,他忙着安抚员工的情绪,应付媒体和患者家属的质疑;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满心都是忧虑。他不停地问自己:“难道我多年的心血就要这样没了?”但很快,他就坚定了信念:“不行,我一定要为医院、为患者,也为那些信任我的人讨回公道!”
这段时间,医院内部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有些员工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开始动摇,甚至有人私下抱怨当初不该参与新药研发。面对这些情况,林清宇一边耐心安抚员工,跟他们讲新药研发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研发新药是为了攻克顽疾,这是造福患者的大事,一时的困难打不倒我们。”一边调整应对方案,决定主动出击。他让助理小李联系那些因为新药受益的患者,让他们录下用药效果的视频;让侯教授和科研团队把研发的整个流程记录都整理好。林清宇自己白天陪着记者采访患者,听患者讲新药给他们带来的希望,这让他为新药正名的决心更坚定了;晚上,他和侯教授还有科研团队仔细核对研发资料,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可对手还是不肯罢休,网上突然冒出个所谓的“内部人员”爆料说,民康医院的研发违规,舆论又被搅得乱七八糟。林清宇气得浑身发抖,但他强忍着怒火,马上拨通了恩师——皮肤科学泰斗吴永超的电话:“吴老师,民康现在被恶意抹黑,我们的新药研发清清白白,恳请您出面帮我们说句公道话。”吴永超最后答应了他的请求。
就在大家着急等待的时候,吴永超站出来公开支持林清宇和他的医院,详细解释新药的科学原理和研发过程的严谨性,舆论的风向开始变了。

几乎同时,药监局和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出来了,PFX-1号新药完全合格!林清宇拿着报告,手微微颤抖,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紧接着,医院开了一场大型新闻发布会。林清宇站在台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全场,深吸一口气后说:“各位媒体朋友、各界人士,这段时间我们医院被恶意攻击,但我们一直相信,真相是不会被掩盖的。这就是检测报告,它是我们新药研制合法合规而且安全高效的铁证。我们医院从创立那天起,就一直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来没有懈怠过。”台下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被林清宇的话打动了,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风波过去后,林清宇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他知道未来还会有很多挑战,就带着团队全面优化和提升医院的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和公关应对能力;加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发布会,用大家能听懂的方式给公众讲科研故事和成果带来的好处;倡导建立紧密的医患沟通机制,让医护人员多花时间和患者交流,给患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在林清宇的努力下,医院不仅很快走出了困境,还成了行业的标杆。其他医院都来学习经验,林清宇也不藏着掖着,大方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有一位曾受谣言影响差点放弃治疗的患者,病好后打来电话感谢,这让林清宇的眼眶都湿了。
回头看这段艰难的日子,林清宇心里满是说不出的滋味。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困境就像一层厚厚的茧,紧紧地束缚着我们,而我们在破茧的过程中找到的这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每一位患者的心灵。

第二十四章 公关破局
民康医院就像一艘刚从狂风巨浪里艰难靠岸的船,虽说暂时安全了,可之前几次被恶意谣言搅得七零八落的经历,还让林清宇心里直发怵。
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在林清宇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洒下一片片光影。他独自坐着,腰背挺得笔直,可脸上的疲惫怎么也藏不住。手里那份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的危机处理报告,让他眼神凝重,思绪飘得老远。“这次总算是熬过来了,可这一路又憋屈又被动,实在让人窝火!”林清宇皱着眉头,声音又低又哑。他心里清楚,医院虽说暂时脱离了危险,可公关这块短板就像头顶悬着的剑,随时可能掉下来,得赶紧想法子给医院的信誉加把锁,不然保不准那天还得重蹈覆辙。他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着桌面,“笃笃”的声音就像他心里着急的鼓点。
助理小李匆匆走进办公室,满脸都是焦虑:“林院长,危机刚过,咱们可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啊!”
林清宇轻轻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小李:“小李,这次的事儿让我彻底明白了,医院的公关能力亟待提升,得赶紧做出改变。”
“院长,您说得对,可从哪儿开始入手呢?”
林清宇猛地站起身,大步走到窗前,双手背在身后,盯着窗外看似平静,实则到处都是挑战的城市。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眼神里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果敢:“当务之急,赶紧招人,要找顶尖的公关人才,再搭建一套既严密又高效还实用的危机应对机制。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绝不能再让医院落到这么被动的地步!”
说干就干,林清宇马上召集核心团队开会。会议室里气氛紧张得很,就跟暴风雨要来似的。“各位,这场危机给咱们敲了个大警钟,不能再这么被动挨打了,必须得把公关力量搞起来。”林清宇双手撑在桌子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可关系到医院的未来,大家都放开了说,一起想想办法,找最合适的人才,定最有效的机制。”
医务处刘主任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院长,招人时得重点看看候选人处理危机的实战经验,还有沟通协调的能力。危机时刻,有效的沟通就是化解危机的关键,就像一把快刀,能把乱麻斩断。”
“没错,我再补充一点。”王副院长目光透着睿智,“还得考察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对医疗行业的熟悉程度。只有熟悉这个行业,处理危机的时候才能找准问题,不然容易出岔子。”
“公关人才还得懂医疗法律法规。”医务处副主任苏瑶接着补充道。
林清宇边听边点头,手里的笔不停地记着要点。“大家说得都特别好。咱们不光要找到厉害的公关人才,还得让他们快点融入医院,真正成为医院大家庭的一员。”
“对,院长,团队合作精神太重要了,公关工作得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就像齿轮一样,一个挨着一个,严丝合缝。”有人附和道。

招聘工作很快就开始了,就像一场激烈的比赛,好多优秀的求职者都来了。林清宇亲自把关面试,每次都像个眼光独到的伯乐,盼着能从这些人里挑出那个能改变医院命运的人才。
“要是入职以后再碰上类似的恶意谣言危机,你打算怎么应对?”林清宇目光犀利,紧紧盯着应聘者,好像要把人家心里的想法都看穿。
应聘者坐得笔直,有条有理地回答:“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先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就像个敏锐的猎手,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接着,通过医院官网、社交媒体,还有和权威媒体合作,第一时间把真实、透明、让人信服的声明发出去,稳住公众的情绪,就像定海神针一样,把舆论的风浪给平息了。然后,带着团队深入调查谣言,找到源头和传播的路径,果断把它切断,把真相说清楚,就像勇士斩断邪恶的根源。同时,积极和相关部门还有权威机构合作,让声明更有可信度,就像大树把根扎得牢牢的。”
林清宇微微点了点头,接着追问:“处理的过程中,要是碰上不配合的媒体,或者故意刁难的公众,你打算怎么办?”
应聘者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对于不配合的媒体,我会私下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就像春风吹过,把人心里的结给解开。对于故意刁难的公众,我会特别诚恳、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用事实和数据把他们的顾虑和误解都消除掉,就像阳光把迷雾给穿透了。”

经过一轮又一轮筛选,梁挺脱颖而出,他公关经验丰富、能力强,还特别有创新思维,成功入职了。
梁挺上班第一天,林清宇专门抽出时间和他好好聊了聊。办公室里,茶香飘着,气氛又庄重又融洽。
“小梁,看了你的专业能力和履历,我对医院的公关工作可充满信心了。”林清宇眼神里满是信任和期待,“希望你能尽快熟悉医院的各个方面,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员特点,还有以前出现过的问题和案例,然后量身定制一套实实在在能用得上的危机应对方案。”
梁挺微微欠了欠身,又自信又坚定地说:“林院长您放心!承蒙您这么信任我,我肯定会拼尽全力,给医院筑起一道结结实实的公关防线,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从那以后,梁挺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就像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跑遍了医院的每个角落,和医护人员交流,从日常工作里找可能引发舆情的风险点,还把以前发生过的每一起舆情事件都研究了个透,从这些小事里找规律和应对的关键。
不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可没那么容易。有些部门觉得这是额外的负担,配合起来特别消极,让提供信息的时候,总是找借口推脱。在资源方面也遇到了不少难题,申请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审批流程特别繁琐,预算还有限。可梁挺没打退堂鼓,一次又一次地跟部门负责人耐心沟通,拿实际发生过的案例跟他们讲这个机制对医院、对各个部门有多重要;同时,到处找性价比高的舆情监测方案,跟供应商讨价还价,争取优惠。
“小梁,你看看这个方案,有没有漏洞?”林清宇拿着一份文件找到梁挺。
“院长,这儿可以加点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这样能让方案更有说服力。”梁挺指着文件说道。
在梁挺的努力下,一套又完善又严密的危机应对机制慢慢建立起来了。这个机制把信息监测、预案制定、媒体沟通这些关键环节都考虑到了,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悄无声息地守护着医院的声誉和形象。

在信息监测上,梁挺引入了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能实时抓取网上和医院有关的信息。只要一发现有负面舆情的苗头,软件马上就会发出预警,给医院争取到宝贵的应对时间。预案制定针对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服务投诉、恶意谣言这些不同的舆情事件,都有详细的应对办法,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新学到的经验,不停地优化。
媒体沟通方面,梁挺靠着自己的人脉和专业技巧,和各大媒体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媒体见面会,把医院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展示出来,提高医院的曝光度和美誉度。危机来的时候,能马上跟媒体取得联系,及时把准确的信息发布出去,引导舆论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一天,医院突然出了个小小舆情事件。有个患者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视频,说自己看病的时候等的时间太长,医护人员态度还不好。舆情监测软件马上发出了预警,梁挺的团队立刻启动了应对机制。梁挺第一时间联系上了患者,了解情况以后,特别诚恳地向患者道了歉,还跟患者解释了原因;同时,医院官方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声明,说明了医院在就诊高峰时候的应对措施,还有对服务质量有多重视。就这么短短几个小时,舆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对处理结果也挺满意。
这件事之后,林清宇站在医院的荣誉室里,看着那些见证医院发展的锦旗和奖状,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一点。可他的目光里还是藏着警觉和忧虑,他心里明白,这才只是漫长征程的一个新起点,以后的挑战还多着呢。
小李快步走过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和欣慰:“院长,这段时间咱们医院的变化可太明显了!门诊量上个月比上上个月涨了15%,好多患者都是冲着咱们医院的特色医疗项目和专家团队来的。还有,患者满意度调查的结果也挺好,满意度从之前的86%提高到了91%,投诉率下降了10%。不过咱可不能放松,还得接着加油!”
林清宇笑着点了点头,眼睛里满是坚定和期待:“没错!现在势头是挺好,但还有进步的空间。只要咱们团队继续齐心协力,把服务和技术都做到最好,医院的明天肯定能更上一层楼,成为老百姓最信得过的医院!”

两人目光交汇,都透着坚定和对未来的憧憬。林清宇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把自己的期许和力量都传递给了他。
之后,林清宇找到梁挺:“小梁,机制现在已经完善了,怎么保证它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你有什么想法?”
梁挺想了想,说:“院长,咱们可以先对全院的员工进行培训,让大家都清楚在危机时刻自己该干什么。然后定期搞模拟演练,通过实战来检验和优化这个机制。”

林清宇表示赞同:“培训和演练太重要了,可不能让机制变成一纸空文。咱们还得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不停地改进。”
随后,医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模拟演练。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学习危机应对的流程。模拟演练的场景包括医疗纠纷、恶意谣言等等,每次结束以后,大家都一起总结问题,马上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医院的凝聚力变强了,各个部门协作得也更默契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医院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小环节出观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危机。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医院发展得越来越稳,口碑也越来越好,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危机应对机制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一直默默地给医院保驾护航。偶尔有点小的舆情波动,在梁挺团队的快速处理下,都能轻轻松松地解决。

第二十五章 聚贤纳新
下午两点,日光正盛,毫无保留地穿透树叶间隙,给民康皮肤病医院披上一层温暖的外衣。今天是医院的招聘日,大门前人头攒动,前来应聘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在医院的走廊里延伸着。
应聘者们怀揣着梦想,眼中闪烁着希望与紧张交织的光芒。他们在走廊里来回踱步,有的嘴里小声念叨着自我介绍,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有的不停地整理着自己的衣服,把衣角抚平,仿佛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
这一幕,被站在二楼走廊尽头的林清宇看在眼里。他双手抱胸,身姿挺拔,眼神深邃而坚定。这次招聘对医院来说意义重大,就像为一艘即将远航的船挑选合适的船员,必须严格把关,才能找到与医院一起乘风破浪的人才。
招聘室内,气氛严肃而庄重。一张宽大的会议桌摆在中央,林清宇和几位经验丰富的面试官围坐在一起。桌上堆满了应聘者的简历,每一份简历都像是一份等待发掘的宝藏,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真正的珍宝。
“这个应聘者看起来很不错,学历高,工作经验也丰富。”一位面试官指着一份简历说道,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神情。
林清宇微微皱了皱眉头,他拿起简历,仔细看了看,然后缓缓说道:“学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我们需要的是有职业操守、能灵活应变,还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人,这些才是能否融入医院的关键。”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茫茫的人才海洋中,为医院指引着方向。
这时,招聘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年轻的医生走了进来。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他站定后,深吸了一口气,开始有条不紊地介绍自己,从求学的经历到临床的实践,每一个细节都讲得很清楚,言语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林清宇静静地听着,然后突然问道:“如果在紧急情况下,你需要在救治一位病重的老人和一位伤势严重的年轻人之间做出选择,你会依据什么来决定?”这个问题让空气瞬间凝固了。
年轻医生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他低头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直视着林清宇的眼睛,坚定地说:“院长,在那种情况下,我不会仅仅根据年龄来判断。我会迅速评估他们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愈的可能性。我会运用我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判断谁更有生存的希望,然后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值得我们去全力以赴。”
林清宇听着他的回答,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但眼神中的审视稍微缓和了一些,他微微点了点头,心里想着:这个年轻人有临危不乱的潜质,不过还需要在实践中多锻炼。
招聘过程中,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应聘者。他穿着朴素,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韧。他说自己曾经因为一场意外中断了医学学习,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康复,但他对医学的热爱从未改变。现在,他带着重新学习的知识和对这份职业更深的理解,来应聘医生的岗位。他的经历让面试官们面面相觑,招聘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林清宇却眼前一亮,他从应聘者的眼神中看到了执着和热爱。他温和地问道:“经历了这么多挫折,是什么让你坚持回到医学这条道路上的?”应聘者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说:“在我康复的那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患者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医生的信任。我想成为那个给他们带来希望的人,不管有多难。”
随着面试的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考核严格地展开。林清宇和其他面试官就像一群挑剔的工匠,在众多的应聘者中精心挑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错过任何一个有潜力的人才。

就在招聘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位应聘者突然晕倒了。原来是这位应聘者为了准备面试,连续几天熬夜,加上过度紧张,身体有些吃不消了。林清宇立刻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救治,这件事也让他更加关注应聘者的身心健康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最终,经过层层筛选,一批优秀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脱颖而出。他们就像一群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战士,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热情。这些新员工的加入,给医院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
在新员工入职后的一次科室讨论会上,大家针对一位特殊患者的治疗方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位患者的病情很罕见,症状复杂,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新入职的副主任医师鲁大成主动承担起研究治疗方案的任务,他带领着一个医疗小组,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医学资料,还和其他医院的专家进行了远程会诊。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资料找不到,专家们的意见也不一致,这让小组陷入了困境。
这时,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张宏站了出来。他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小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说,虽然患者的病情罕见,但可以从类似病症的治疗案例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张宏的启发下,鲁大成和小组成员们重新整理思路,日夜奋战。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他们终于制定出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鲁大成和同事们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逐渐康复。这个成功的案例,不仅让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充满了感激,也让大家看到了新老员工合作的力量。
医院为新员工举办了一场温馨的迎新会。会场里,彩带飘扬,欢声笑语不断。林清宇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孔,心中充满了希望。
“欢迎大家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这里是你们实现梦想的地方,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和医院一起成长。”林清宇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
“林院长,能成为民康的一员,我感到很荣幸。我会努力工作,不辜负您的期望!”新入职的护士孟欣然激动地站起来说道,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是啊,院长。新员工带来了新的想法和活力,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让医院更上一层楼!”医务处新入职的助理员马超也接着说道,语气坚定。
“我们一定会努力的!”大家齐声说道,声音响亮而有力。
新员工们就像一颗颗星星,为医院的未来增添了光彩;又像一股股清泉,为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院长,我觉得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患者的就诊流程,提前预约和分流患者,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他们的就医体验。”新招聘的信息科管理员兴奋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们还可以组织医疗团队去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又能提升医院的知名度,一举两得。”一位护士也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林清宇认真地听着大家的发言,心中充满了欣慰。他仿佛看到了医院的未来,在这些新员工的努力下,变得更加美好。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医院建设得更好!”林清宇充满希望地说道。
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医院的花园里热闹非凡。新老员工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大家有说有笑,每个人的故事都成为了医院发展的一部分。林清宇在人群中穿梭,和大家亲切地交谈。看着这温馨而充满活力的场景,他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医院的发展没有终点,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医院就一定能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把希望带给更多的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肖青林,陕西周至人。中共党员。1977年入伍,在青藏高原某部队医院从事医务工作三十余载。主任医师。医余喜爱文学,勤于写作,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创作发表《漫道西风》《转战陕北》《万古长安》大型组歌三部曲;主创吉尼斯世界最长中文歌曲《陕西木有啥》2.0版歌词;另有长篇叙事诗《赤子颂》《鸟语诗香100首》《春游大湾区》等发布于网络。已岀版发行《泥泞路上》《爱在雪原》《品味平凡》《最美的风景》《医学与艺术》《天路之花》(长篇小说)等多部各类文学与医学著作。在西安先后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与分享会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