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企生随笔:《慧语人生》说话留德,人生留福

杨弘环球经 2025-04-28 03:23:35

《慧语人生》

说话留德,人生留福

作者:黄企生

低调说话,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更是对人的尊重。

有些人喜欢标榜自己是心直口快的人,言外之意炫耀自己心态阳光,敞开心扉,和盘托出,自以为是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好像应该发扬光大。

殊不知世间万物皆有度,一次,二次,别人会体谅你的心直口快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和不愉快。

如果每次你的心直口快带给他人的都是反感和伤害,那就不是一种美德,而成为了一种恶习。

心直口快的人,不去理解别人的感受,不去体会他人的心情,只在乎自己的感觉,只在乎自己的好恶。

因自己的脆弱引发自己的敏感,用随口的冲动来防御别人和发泄自己,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和顾此失彼。

那种信口不择言的人,往往在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同时,自己也深受其害。

即使无意,也尽害无益。

如果自己不能及时反思醒悟,其后果会让你品尝什么是凄凉。

不要拿无知当个性,不要拿恶习当优点。

心直乃君子之心也,以诚待人,古往今来都是为人之本。

快则不然,说话要讲口德,要讲语韵,既让人明白,又让人舒服;

既语达目的,又对人尊重;

既富有哲理,又心知肚明。

要对自己负责,不要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乱说一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其危害甚重。

年轻时,心直口快可以理解,长大成人再回首,就会发现当年的自己也曾用一些幼稚的言词伤害过他人,用一些无知的话语刺痛过朋友,尽管多是无意,可还是有些许多的遗憾。

我们需要的是心直,以礼待人,以诚交友,而不是口快,说话要三思而后说,多思而慎言。

心直口快不是逃避责任的理由,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遗憾。

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批评别人时,更要话到嘴边留三分,三思而后语,说出来的话才会有分量和效果。

说话留德,存福德。

一位思想家说过:

“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确实如此,华丽的修辞,不及恰当的表达;

频繁的诉说,不如含蓄的倾听。

舌头是柔软的,但有些语言却像刀子一样锋利,刺伤了别人,也割伤了自己,挡住了福气。

善良的行为是不留痕迹的,善良的言语是温暖得体的。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得知事情的全貌,无法辨清事态的真相。

况且每个人的处境不同,认知不同,不轻易评价,不随意评判,温暖的话多说,冷漠的词少言。

心中留善念,说话留口德,才能存福德。

《小窗幽记》里面说:

“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

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

在这个快节奏的步调中,生活的压力让人心中烦闷。

言语间不经意间便带上了刺,甚至得罪人而不自知。

在人与人交往中,言语的刻薄是人们最讨厌的行为之一。

口不择言的谩骂也最是伤人心的行为。

有道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让人如沐春风;

用得不好,就伤人伤己。

哪怕是一时的心直口快,说出口的恶毒言语,也会让人倍受伤害。

“话到嘴边留半句,事从理上让三分。”

为人处世不能太过尖酸刻薄,要懂得给人留有余地,切忌尖酸刻薄的嘲讽,伤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埋下祸端。

因此,与人交往时,说话一定要三思而言,不能只图一时痛快而恶意中伤,否则只会让自己树敌越来越多。

俗话说: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为人处事最忌讳的便是,把话说死,把事作绝。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给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只有懂得说话留“口德”,才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0 阅读:0

杨弘环球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