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H
这几年西方汽车企业对俄罗斯的汽车市场逐渐展开制裁,给中国汽车企业提供大量的市场;今年1月份,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几乎接近70%,俄罗斯媒体对中国制造也给予一致的好评。
然而,仅过去一个月,俄罗斯对中国汽车的评价就出现两极反转,前不久俄罗斯工贸部部长安东·阿里哈诺夫指控中国三个汽车品牌安全保障尚未达标,根本上不了路。
后续可能对其进行吊销证书处理;除此之外,俄罗斯还会以调整回收税的方式来平衡国内市场。
近几年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迅猛,闹了这么一出无疑有损中国汽车的印象,很多人怀疑俄罗斯是有意而为之,可中俄关系一直很铁,俄罗斯当真会刻意针对中国吗?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
曾经有俄罗斯的网友分享俄罗斯现在遍地都是中国车,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她认为一方面是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制裁俄罗斯。
为此,许多汽车企业纷纷撤资,原本西方品牌的工厂供应链断裂,工厂无法正常运转,直接影响俄罗斯汽车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在中国制造业正逐渐走向国际,大量制造的汽车刚好得以涌进俄罗斯的市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的销量水涨船高。在俄罗斯销售的157.1万辆中,中国的市场份额近70%,已然成为主导地位。
根据俄罗斯分析机构“Autostat”的数据,在25年1月俄罗斯十大最受欢迎的汽车品牌中,有8个品牌来自中国。
这其中哈弗、奇瑞等牌子在俄罗斯最受欢迎,不仅功能丰富,车身喷漆耐腐蚀性还高,不易受融雪剂中化学试剂的影响,获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俄罗斯许多人纷纷感慨,哪怕中国汽车继续上涨20%,品牌竞争力也在本土企业之上;就连俄罗斯汽车方面的专家在提及中国汽车时也给出非常中肯的评价,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但是事情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吗?
俄罗斯也在针对中国吗
在俄罗斯工贸部的检查之后,对三个来自中国品牌的汽车进行点名批评,在会议上他们说明这三个品牌的汽车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在之后的检查中要加强机器方面的认证。
在2月11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也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其中中国汕德卡SX3258这一类型的汽车型号已经被俄罗斯禁止进口和停止销售,已经被生产出的2170辆汽车也被召回。
这则消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意味着之前制造的汽车本钱白白浪费。
这些轮式汽车需要进行噪音限制,噪音不能太大;除此之外对防止撞击和侧方保护装置还有要求,如果做的都不合格是没办法上路的。
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地区气候严寒恶劣,在销往俄罗斯时应该给予考虑,很多中国汽车在严寒的环境中都出现发动机启动困难,电池续航下降。
俄罗斯政府以安全为中心出发没有问题,但这可能并不全是俄罗斯政府指责中国汽车企业的全部原因。
但中国汕德卡SX3258并没有被确定在这次俄罗斯对中国汽车质量不合格的三个品牌中。
至于俄罗斯提到的三个中国品牌是哪三个也不为所知,所谓的质量问题也缺乏关键性问题,这让我们难免不想起俄罗斯工贸部曾经的两次针对。
早在2023年10月份,俄罗斯就提出取消中国汽车的税收优惠,这让本可以享受关税减免政策的中国汽车不得不通过复杂的流程,大大增加销售成本。
2024年4月份,俄罗斯政府再次要求对此前所有中亚转口的中国汽车加征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这意味着中国汽车想要继续运行就得先缴纳欠款。
同年10月份,在俄罗斯发布的1255法令中,进口汽车报废税被提升70%-85%,并在25年1月继续提高,中国汽车进口报废从免费补贴的待遇变成先缴纳扣税才能得到的待遇。
也就是说,在俄罗斯政府逐渐发行的政策中,一直在增加中国汽车企业进入其市场的难度,在中国碾压式的发展下,俄罗斯的神经逐渐紧张。
中国汽车的到来让俄罗斯形成贸易逆差,挤压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俄罗斯出现“技术停滞”的局面,在市场关系中处于被动的一方。
所以与其说这是俄罗斯为保障安全质量而发起的动员行动,不如说是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对本土市场采取保护措施。
俄罗斯的市场保护
俄罗斯的本土汽车企业近些年的处境非常尴尬,俄乌冲突导致其技术发展停滞不前、产能落后,中国汽车打入俄罗斯市场,在物美价廉的吸引下,俄罗斯本土汽车企业毫无招架之力。
所以如何平衡市场份额、保护本土企业对俄罗斯来说就成为一大难题;然而在这期间中国汽车仍迅猛扩张,让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对中国出手打压,对中国品牌质量的审查更为严格也是在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形成的。
俄罗斯在汽车企业上离不开中国本就是国际形势所趋,西方国家的打压让两国在产业链和技术上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合作。
但俄罗斯并不会允许中国品牌占据俄罗斯市场,为了打压这种情况,俄罗斯政府只能在暗中施压,推动中国的建厂,这也是俄罗斯博弈的手段。
中国在俄罗斯更多的兴办工厂,可以调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技术进步等,平衡俄罗斯的市场调度。
结语
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建厂发展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确实,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罗斯开辟市场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阻力,但这并不能一口咬定是俄罗斯在针对中国,中国品牌能够在俄罗斯获得如此好的反响,也少不了俄罗斯的支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