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制定新中国对外政策时,毛泽东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果断决策能力。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为国家和人民谋取最大利益。毛泽东的外交思维往往超越常人,他能够洞察国际局势的本质,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最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抉择。他的外交实践充分体现了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尚未揭晓时,毛泽东已预判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将胜出,并提前构思了邀请其访问中国的计划。
【毛主席:先啃那些啃不动的骨头】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在杜克大学法学院完成学业后,回到加州从事法律职业。二战爆发后,他响应号召,加入美国海军参与服役。
作为一位立场鲜明的反共人士,尼克松的政治倾向众所周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多数观察家预测,若他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剧。这种普遍看法源于他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硬态度,以及其在外交政策上可能采取的对抗性立场。
在1950年的参议员竞选中,尼克松通过将对手海伦·道格拉斯夫人贴上“共产党分子”的标签,成功赢得了选举。进入参议院后,他以坚定的反共立场闻名,甚至批评杜鲁门政府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态度过于软弱。他主张对中国和苏联采取强硬政策,这一立场成为他在政坛的标志性特征。
在尼克松的政治生涯中,他对共产主义的反对立场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日益坚定。特别是在他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他积极提出并推动了一系列反共政策的实施。
尼克松上台后,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这一结果在中国民众看来并不意外。大多数人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两国关系持续走低,完全在预料之中。
毛主席展现出跨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具备看透表象直达本质的深刻洞察。在深入研究尼克松和国际局势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微妙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细微的变化几乎被全球绝大多数人所忽略。
当吴旭君朗读了尼克松总统就职演讲中涉及中国的部分后,毛主席特别叮嘱她要把这些内容牢牢记在心里。
吴旭君回忆说,尼克松当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希望所有国家都明白,在他执政期间,美国愿意与各国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他倡导建立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不仅要在思想上开放,还要促进商品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他强调,无论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如何,都不应该陷入孤立和敌对的境地。
美国总统大选那天,护士长吴旭君照常来到毛主席的书房,给他量了血压,做了例行检查。检查完后,吴旭君对毛主席说:"主席,您身体状况不错,不过还是得注意多休息。"
听完吴旭君的发言,毛泽东并未直接回应,而是将话题转向了美国大选。他问道:“你觉得谁会当选?”吴旭君答道:“民主党相对温和一些。”
毛主席表示:“我的观点和你完全不同。共和党是靠着反对共产主义起家的,所以我选择支持共和党的尼克松。我已经把票投给了尼克松。”
吴旭君对尼克松并不陌生,特别是他作为反共强硬派的立场,让她颇为反感。所以,当毛主席提到尼克松时,她完全无法理解,忍不住抬头直视毛主席,疑惑地问道:“这是为什么?”
毛主席对吴旭君的态度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会持有类似的看法。
毛主席分析道:“民主党执政的时间相当长,从30年代开始,历经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等总统,直到60年代末,连续掌权超过30年。为了迎合美国民众的需求,共和党在大选中获胜,尼克松政府在国内采取了一些平衡措施,即使暂时表现出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也是出于战略考虑。显然,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在这方面,他比民主党的历任领导人更具远见。”
吴旭君对毛主席的观点并不完全理解,但她依然认为毛主席的论述很有说服力。
随后,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想法:“假如尼克松赢得大选,我打算邀请他来北京,你觉得如何?”
吴旭君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内心不由得紧张起来。毕竟,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他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全国亿万群众的思想和行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局面。吴旭君担忧,如果毛泽东主席真的邀请尼克松这位坚定的反共人士来中国访问,可能会损害主席在民众心中的威望。
吴旭君向毛泽东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毛泽东回应道:“你不明白。应该先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容易解决的可以稍后再做,那样就不费劲了。”
见吴旭君仍有些困惑,毛泽东便对她说:“你试着背诵一下杜甫的《前出塞》。”
吴旭君好奇地询问:“杜甫的《前出塞》有好几首,你指的是哪一首?”
当吴旭君向毛主席提问时,毛主席并未直接回应,而是吟诵了那首诗的首句:“拉弓要拉强弓。”
吴旭君随后背诵了毛主席引用的诗句:“使用弓箭要选长的。想射倒敌人,先射他的马;想抓贼,先抓他们的头目。杀敌不必太多,各国自有边界。只要能阻止侵略,何必造成大量伤亡。”
吴旭君念完后,毛泽东评论道:“守护国境、抵御外敌,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武器,比如结实的弓和远射的箭。这说明武器装备在战斗中很关键,但它不是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射人先射马,抓贼先抓头’,这是民间常说的一句话,道理很简单。杜甫意识到它的价值,把它写进了诗里。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战术思路。”
毛主席稍作停顿,继续道:“要打破中美之间的僵局,不找关键人物,不跟能拍板的人对话,能行吗?挑对谈判对象很关键。当然,时机、环境、人际关系这些因素也不能忽视。以前中美大使级会谈,拖拖拉拉搞了15年,开了136次会,说白了就是走个过场。现在该是摊牌的时候了!”
吴旭君在接听毛主席的电话后,提出了疑问:“是不是只有尼克松才能解决问题?”
针对吴旭君提出的问题,毛主席明确表态:"要想顺利推进工作,必须清除共和党这个主要障碍。只有争取尼克松的支持,才能实现目标。"
1968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早上八点半,美国广播公司发布消息,确认尼克松成功胜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7任总统。
得知尼克松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的消息后,毛泽东微微颔首,随即着手筹划改善中美关系的战略部署。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两国关系即将迎来新的转折点。毛泽东意识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并调整对美政策,以应对新的全球格局。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正式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并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演讲。
10月2日,各大报纸的首页醒目位置都刊登了毛主席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的合影。
有一次,毛主席心情不错,吴旭君趁机问他:“主席,斯诺虽然是咱们的老朋友,但他毕竟只是个外国记者,为什么您对他那么优待?”
毛主席轻松地表示:“我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表面。我先放出一个小信号,试探一下美国的反应。”
1971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拍板,中国乒乓球代表队飞赴日本名古屋,参与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吴旭君向毛主席汇报了两件事:一是美国队队员格伦·科恩在训练结束后找不到自己的车,结果上了中国队的车;二是庄则栋送给科恩一件杭州织锦作为礼物。
吴旭君说完后,毛主席满意地表示:“庄则栋不仅球技出色,还擅长外交事务。他确实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
4月6日,周恩来总理审阅了一份由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共同提交的文件,内容涉及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在周总理批示后,毛泽东主席也在文件上签署了意见,表示基本认可。
文件退回后,时间已晚,吴旭君为毛主席准备了安眠药。大约晚上11点,吴旭君正感到困倦,突然听到毛主席指示:“联系王海容,安排美国队访华。”
吴旭君想起毛主席曾说过"服了安眠药后说的话不作数",心里很纠结。他装作没听见,若无其事地继续用餐,同时偷偷留意着毛主席的言行。
看到吴旭君依然坐着不动,毛泽东抬起头,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催促:“小吴,你还在那儿吃饭?我交代你的事情,怎么还没去处理?”
毛主席再次重申了之前的指示。吴旭君随即提出疑问:“主席,外交部那份文件您不是已经处理完了吗?您亲自批示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怎么现在又改变主意了?而且您刚服了安眠药,这时候的指示能作准吗?”
面对紧急情况,毛主席果断作出指示,他迅速摆手示意,语气坚定地表示:“立即执行,时间紧迫,不能拖延。”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首次访问北京。在与毛主席的会面中,毛主席幽默地表示:“在之前的选举中,我选择了支持你。”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虽未促成中美正式建交,但双方互设联络处的举措为两国关系打开了新局面。此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松动,加上这次访问的实际成果,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些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美关系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