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红军被追捕,老妇把他藏在家中转身就告诉敌人:他就藏在我家

史典籍说 2025-04-23 14:26:43

【前言】

1928年,一名红军士兵躲进了麻城的一个小村子,后面追着的是国民党军队。但进了村后,国民党兵就找不到那个红军了。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

这名红军战士虽然被一位老太太救了下来,但他转头就向国民党军队透露:“你们追捕的人躲在我家里。”

这位年长的女性为何先是救助了红军战士,随后却又向国民党军队告密?她究竟是谁?难道仅仅是因为贪图钱财,才带领国军到自己家中抓走了这位红军成员?

这名红军战士当年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后遇害,然而多年后他却意外地出现在一位老妇人面前。这中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从被捕到再次现身,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背后的真相。

【一、抓捕王树声 悬赏二百大洋】

1927年12月的一个夜晚,原本宁静的西张店村突然被一阵嘈杂声惊醒,外头的国民党军队正在村里大肆搜捕。他们一边挨家挨户搜查,一边高声喊话:“马上交出王树声!谁要是能提供线索或者直接抓住他,赏200大洋!”

王树声曾是红军的一员,如今却面临这样的处境,原因何在?

王树声于190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乘马岗项家冲村。他家族中有超过一百人投身革命事业,然而革命成功后,仅有四人幸存。

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踏上抗日征程时,王树声的家人早已离世。他们中一部分在敌军的屠杀中丧生,另一部分则倒在了张国焘的肃反运动中。这些悲剧大多发生在1928年之前。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王树声并未因敌人的猖狂而退缩。他坚定地继承亲人未竟的事业,持续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抗争。

推动王树声前进的动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执着,二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在那个年代,湖北麻城一带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歌词大意是共产党为贫苦大众谋福利,因此所有穷苦百姓都心向共产党。

尽管国民党军队肆意妄为,焚烧百姓家园,掠夺民众口粮,但他们对红军的忠诚之心却无法被夺走。即便面临生死考验,他们也绝不向国民党屈服。这种坚定的信念为王树声提供了持续前进的力量。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随即对我党展开大规模镇压。他采取极端手段,效仿曹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制造恐怖氛围。这场残酷的清洗行动使整个国家陷入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中,我党成员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面对国民党的压迫,中国共产党迅速采取行动,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标志着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紧接着,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11月,黄麻地区爆发麻城起义,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基础。这些起义不仅有效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更为革命力量的壮大奠定了基础。通过武装斗争,党成功挫败了国民党的军事优势,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1927年11月,王树声加入了我党领导的麻城起义。然而,起义很快遭到敌人强力镇压,形势对我方极为不利。面对这种局面,我党迅速调整策略,决定转入地下活动。为了保全红军的有生力量,大部队转移到了黄陂县木兰山地区,只留下少数人员继续坚持斗争。

当时,红军的核心力量仅有70余名战士,武器配备也很有限,长枪短枪总计53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在木兰山区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游击战。王树声就是这支游击队伍中的一名重要成员。

红军退守山区后,处境愈发艰难。国民党军队对山区实施了严密封锁,意图切断红军与外界的联系,迫使他们在山中因饥寒而灭亡。这一封锁策略使得红军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生活变得更加困苦。

王树声在游击队里算是个文化人,毕竟他是县里高等小学毕业的,队伍里就他一个人上过学读过书。

众人纷纷将期待的眼神转向王树声,直接向他求助:“树声,现在形势严峻,你能不能出个主意,帮大家解决眼前的困境?”

王树声听完大家的意见后,直接表态:“我打算下山一趟,帮大家处理眼前的问题。”大家一致赞同他的提议,王树声便带着大家的期望启程下山了。

【二、舅爷的出卖 慌不择路逃生】

王树声在完成小学学业后,曾一度在私塾担任教师,随后晋升为当地小学的校长。他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许多学生,这些学生遍布城市,显示出他教育的广泛影响力。王树声以其诚实和温和的性格,在家乡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好评。

夜幕降临后,王树声借着朦胧的月色,沿着山路往家乡赶路。经过一整夜的跋涉,他在天刚亮时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一到家,他就着手为队伍筹集物资做准备。

王树声对这次筹款充满把握,他觉得凭借自己和朋友的深厚情谊,对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然而,部分人却表达了不同意见:“假如是你王树声个人碰上麻烦,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理。但你现在代表的是共产党,我们实在无法出手相助。”

王树声对大家的推辞表示充分体谅,毕竟在场的人都不富裕,生活本就艰难,手头拮据也是人之常情。

王树声很快想到了一个亲戚,他的舅爷丁枕鱼。丁枕鱼家境殷实,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妻妾众多,还有几十名家丁。然而,丁枕鱼的财富并非来自正当途径,而是通过剥削和压榨普通百姓积累起来的。

王树声过去对这位舅父并不待见,可眼下为了给游击队筹集经费,他只能放下身段,打算亲自登门寻求帮助。

丁枕鱼见到一向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外甥突然来访,不由得感叹:“今儿个真是稀奇,外甥竟然来看我了。”

王树声开门见山,直接对舅爷说:“舅爷,我手头紧,想跟您借些钱应急,日后一定连本带息如数奉还。”

丁枕鱼冷冷一笑:“现在要筹钱了才想到我这个舅舅,当初你搞土改时可是威风得很。”这段对话简洁地反映了丁枕鱼对对方前后态度的讽刺,直白地表达了其不满情绪。通过“冷冷一笑”和“威风得很”等口语化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矛盾关系。

王树声直截了当地问:“你到底是给还是不给?”丁枕鱼回答:“外甥都亲自来了,我哪能让你空手而归。稍后我就让管家把东西给你准备好。”

表面上看是收钱,实际上是在向国民党传递消息。王树声在丁家待了几天,虽然短暂休息,但一直没放松警惕。国民党的人马很快赶到丁家,打算抓他。王树声听到动静后,暗中观察了一会儿,这才发现他的舅爷早就把他出卖给了国民党。

丁家的仆人出于好心,了解到国民党军队的目标是主人家的亲戚。当王树声陷入绝境时,这位仆人迅速指引了一条生路。他把王树声带到厨房,示意其从烟道逃离险境。

王树声成功逃脱后,立即全力奔跑,没有回头。国军察觉他的行踪后,紧追不舍,一路追赶到西张店村。

【三、舍身取义 军民一心】

王树声在逃亡途中误入西张店的一条陌生小巷,走到尽头才发现是条死路。这时,追赶的国军大喊“抓住王树声”的声音惊动了正在午睡的周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本名周代英,但当地人都习惯称呼她为周家姆。

周家姆年过五旬,外面传来抓捕的动静让她立刻提高了警惕。她之前就听说过王树声这个人。

周家姆虽然没读过书,但她懂得分辨是非。她的丈夫是红军战士,曾经亲身体验过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从中得到了实惠。因此,当她在家门口观察情况时,发现一个迅速移动的陌生人影,立刻决定将其带进屋内。

周家姆见到眼前的人,直接问他:“你就是红军里的王树声吗?”王树声同样谨慎地回答:“对,我就是王树声。”周家姆立刻对他说:“你快躲到我们家的地窖里,其他的事我来处理。”

王树声心里对周家姆非常感激,但现在不是表达谢意的时候,他迅速躲了起来。国军在村里搜了一圈,没找到王树声,就把村民们集中起来,并宣布了悬赏令,这才有了之前发生的那一幕。

由于无人主动交代,国军开始威胁村民,声称若找不到王树声,将屠杀全村。面对这种局面,周家姆挺身而出,直言:“你们要找的人就在我家。”

大家都觉得周家姆贪财,对她十分鄙视。国军跟踪周家姆到她家,但周家姆早有准备,让儿子顶替了王树声。结果,国军抓走的其实是假扮的王树声。

国民党军队误将一名男子当作王树声,对其进行了严刑逼供。在确认抓错人后,他们愤怒地处决了这名无辜者,并将他的头颅悬挂在城墙上示众。周家姆得知这一噩耗后,内心深感悲痛。

在王树声的危急时刻,周家姆伸出援手,助他成功逃脱险境。多年后,王树声重返周家姆的家,却意外得知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他深感悲痛,立即跪倒在周家姆面前,郑重承诺将她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并誓言在她晚年时负责照料,直至生命尽头。

王树声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建国后荣获大将军衔。他信守承诺,为周家姆提供了晚年生活保障,直至其离世。

【结语】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像周家姆和她儿子这样的普通人挺身而出,为今天的和平奠定了基础。面对战争的残酷,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放下了个人得失,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战士。他们的行动展现了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这种无私的爱超越了个人,成为真正的家国大爱。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历史的转折点,让我们得以享受今天的安宁。

正是军民团结一心,携手保卫家园,才创造了今天的繁荣景象。无数像王树声这样的英雄,始终坚守在革命战争的前线,守护着身后的百姓。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甘愿舍弃个人利益,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让我们得以享受如今的和平生活,远离战争的苦难和失去亲人的伤痛。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