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娟死了。
她死在了那个她曾经拼尽全力想要融入的家,死在了那个她倾尽所有去维护的婚姻里。
在电视剧《双面胶》的最后,胡丽娟被李亚平亲手掐死,死状凄惨。而在小说原著中,她的结局同样令人窒息——她被逼入绝境,最终命丧黄泉。
这个结局,让无数观众破防。弹幕里有人愤怒地痛骂李亚平,也有人哀叹胡丽娟“活该”,“谁让她当初非要倒贴”。但如果我们深挖下去,会发现这场悲剧的源头,远远不止李亚平一个人。
胡丽娟的死,真的只是因为她嫁错了人吗?
如果她没有选择李亚平,而是嫁给了一个上海本地男人,结局会不会不同?
又或者,这一切的悲剧,早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双面胶》是一部堪称YYDS的家庭剧,豆瓣评分高达8.6,至今仍被无数观众津津乐道。它不是那种典型的爽剧,而是一步步将婚姻中的隐痛、婆媳矛盾、原生家庭的影响剖开,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相比电视剧,小说原著更加残忍,没有任何美化的成分,直击婚姻的本质——你以为的幸福,可能只是另一方的施舍;你以为的包容,可能只是你在单方面妥协。
胡丽娟的悲剧,当然有李亚平和他母亲的“贡献”。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她的成长经历,会发现她的母亲,其实也是推手之一。
第一,语言暴力,塑造了胡丽娟的叛逆心理。
“逼崽子!”“小逼崽子!”
小说中,胡丽娟的母亲很少正儿八经地喊她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这种不修口德的习惯,让胡丽娟从小就对母亲充满了反感,也让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理——我要逃离这个家庭,逃离弄堂,逃离这种小市民的生活。
于是,当李亚平出现的时候,她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
李亚平是外地人,不是上海弄堂里那些斤斤计较的男人。他大方、幽默,和上海男人不一样。这一点,正好戳中了胡丽娟的“逆反心理”——她要找一个和母亲认知里完全不同的男人,她要用婚姻来向母亲证明,她的选择才是对的。
可惜,她错了。
她逃出了弄堂,却跳进了更大的火坑。
第二,过度溺爱,让胡丽娟失去了对婚姻的警觉。
如果说语言暴力是胡丽娟想逃离家庭的动力,那么她母亲的溺爱,则让她在婚姻中毫无防备,最终走向绝境。
胡丽娟的父母,尤其是她母亲,对她是溺爱的。虽然嘴上总是骂骂咧咧,但只要胡丽娟撒娇,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妥协。
当胡丽娟决定嫁给李亚平时,她母亲是不同意的。但胡丽娟撒了个谎,说自己“怀孕了”,她母亲就立刻让步,不再阻拦。
这一次妥协,让她嫁给了错误的人。
之后,胡丽娟在婚姻里不断“倒贴”,帮李亚平家出钱买房,借钱给他姐姐做生意,甚至在李家需要钱的时候,回头找自己的母亲要钱。而她母亲,虽然嘴上骂骂咧咧,但最终依然妥协,把钱给了她。
这一切,最终撑大了李亚平一家的胃口,让他们觉得胡丽娟的钱,理所当然该给他们用。
可当胡丽娟开始意识到不对劲,想要收手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她的钱,已经成了李亚平家人的“习惯”。当她决定不再继续倒贴时,李亚平的母亲翻脸了,李亚平也翻脸了。
她的妥协,最终成了她的催命符。
第三,太看重钱,反而害了女儿的性命。
胡丽娟被李亚平掐住脖子,差点死在医院的那一刻,其实是她最后的“逃生窗口”。
如果她母亲当时能狠下心,让她离婚,让她远离这个男人,或许她还能有重生的机会。
但她母亲想到的,竟然是:“离婚也不行,我们家还有10万块在他家押着呢!”
这句话简直让人绝望。
钱,真的比女儿的命更重要吗?
无数观众看到这里,都忍不住破防。可悲的是,这种在婚姻里“舍不得离婚,因为钱还没要回来”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胡丽娟的母亲,最终的确保住了那10万块钱,但她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女儿。
这笔买卖,值吗?
《双面胶》的故事,其实不仅仅是胡丽娟一个人的悲剧,它更是无数女性在婚姻里的缩影。
很多人以为,婚姻的失败,往往是因为“嫁错了人”。但如果仔细分析胡丽娟的一生,会发现她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李亚平,更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
她的母亲用语言暴力伤害她,又用溺爱让她在婚姻中毫无防备,最后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因为“钱”而让她错失了最后的逃生机会。
这不仅仅是“嫁错人”的问题,更是“成长环境塑造了错误的婚姻观”的问题。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如果胡丽娟没有嫁给李亚平,而是嫁给了一个上海本地男人,她的结局会不会不同?
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她的婚姻观没有改变,如果她依旧是那个“用钱去维系感情”“对男人毫无防备”的胡丽娟,即便嫁给了别的男人,结局可能仍然不会太好。
婚姻从来不是“嫁对人”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婚姻规则的人”。
所以,屏幕前的你,如果是未婚女孩,请一定要记住: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延续,更是成长观念的延续。
你怎么看待自己,往往决定了你会遇见什么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