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亿到6亿,徐克跌落神坛?《射雕英雄传》成春节档最大遗憾

夜不魅 2025-02-09 23:26:47

春节档素来是电影市场的必争之地,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大导演、演员、制片方都铆足了劲,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票房赢家。

然而,今年的春节档却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一边是《哪吒2》票房一路狂飙,另一边,《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以下简称《射雕》)却遭遇了票房“自由落体”,从高预期到惨淡收官,让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都大跌眼镜。

57.7亿到6亿,从巅峰到低谷,徐克这次真的“翻车”了吗?

预售爆棚,正式上映却遭遇“票房滑铁卢”

回顾《射雕》的预售阶段,这部电影可谓是风头无两。凭借金庸经典IP的强大号召力,加上徐克这块“金字招牌”以及肖战、赵露思等流量明星的加盟,电影在预售阶段便拿下了超3亿的成绩,一度让人以为这会是春节档的最大赢家。

然而,真正上映后,票房走势却与预期大相径庭。上映首日,《射雕》还能凭借粉丝的支持勉强维持体面,但从第二天开始,票房便呈断崖式下跌。上映第七天,单日票房已跌至2450万,而同期的《哪吒2》单日票房依然高达8.65亿,两者相差近百倍!这样的成绩,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不可思议”。

更令人唏嘘的是,十天时间过去,《射雕》总票房仅为6.09亿,连制作成本的一半都没收回,成为春节档最大的“遗憾”。

武侠片式微,还是徐克“江郎才尽”?

徐克曾是华语武侠电影的“教父级”人物,从《新龙门客栈》到《笑傲江湖》,再到《狄仁杰》系列,他的作品总能在视觉呈现和叙事风格上带来惊喜。然而,这一次,《射雕》却未能延续他的辉煌。

不少观众表示,电影的视觉效果固然精美,但故事改编过于失衡,原本承载家国情怀的郭靖,变成了一个“为爱发电”的英雄,黄蓉的智谋被削弱,故事核心也变得模糊。

尤其是大量依赖特效的打斗场面,让原本应该充满武侠气息的电影,更像是一部“魔幻大片”,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转变,显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

此外,近年来武侠片市场本就日渐式微,年轻观众更倾向于观看科幻、动漫或玄幻题材的影片,而非传统武侠。相比之下,《哪吒2》凭借前作积累的口碑,加上扎实的故事和情感共鸣,自然更容易赢得市场青睐。

流量明星撑不起票房,粉丝经济已到极限?

除了电影本身的质量问题,《射雕》的选角也成为争议焦点。

肖战无疑是当下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他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也是影片预售阶段票房表现亮眼的关键因素。然而,粉丝经济的局限性在这次电影中被暴露得淋漓尽致——影迷之外的普通观众,并没有为这部电影买单。

数据显示,《射雕》的观众群体中,30岁以上的观众仅占17%,而同期《哪吒2》的30+观众占比超过40%,这意味着,《射雕》的票房主要依赖于年轻粉丝群,但这些粉丝的贡献并不足以支撑一部大制作电影的长线票房。

更致命的是,电影上映后口碑迅速分化,豆瓣评分仅5.5分,许多路人观众对影片质量表示失望,甚至有影迷直言:“这不是我心目中的郭靖和黄蓉。”当路人观众的反馈无法形成正向口碑,粉丝的支持也就变得无力回天。

徐克的“金字招牌”还管用吗?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徐克已经多年未曾在武侠片上取得突破。虽然2017年《西游伏妖篇》拿下16.52亿的票房,但更多归功于周星驰的影响力;2021年《长津湖》票房突破98亿,虽然让徐克成为“华语影史票房最高导演”,但影片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吴京的号召力,以及陈凯歌、林超贤等人的共同合作。

如今,《射雕》票房惨败,是否意味着徐克的“金字招牌”已经不再管用?

事实上,徐克的导演风格一直在尝试革新,他擅长打造视觉奇观,但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近年来的作品往往被诟病为“炫技大于内容”。《射雕》的失败,或许正是因为徐克在技术上不断突破,但在故事表达上,却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从57.7亿到6亿,港片的未来在哪里?

除了徐克个人的影响,这次《射雕》的票房失利,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港片的未来。近年来,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希望借助内地市场东山再起,但《蛟龙行动》《射雕》等影片的市场反馈,似乎说明港片导演对于内地观众的审美仍未完全吃透。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哪吒2》《封神》等国产电影的崛起,它们在影片质量、市场营销以及观众心理把控上,都更加精准。相比之下,传统港片导演如果依然停留在过去的创作模式中,很难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取得成功。

从57.7亿到6亿,这不仅仅是徐克个人的落差,更是老牌香港电影人与当下市场错位的缩影。未来,港片想要重拾辉煌,恐怕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观众的需求,而不是一味依赖过去的经验。

《射雕》的遗憾,也许正是港片转型路上的一次深刻教训。

0 阅读:5

夜不魅

简介:优质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