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扫家门口,东盟做出选择;信号很明确,东方大国不再隐忍

今日国际观察 2025-02-14 15:54:58

最近,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频繁得让人目不暇接——泰国总理佩通坦访华前“三断”妙瓦底争议地区,印尼与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外长王毅集体会见东盟十国使节,这一系列动作看似分散,实则暗含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东方大国正在“打扫家门口”,通过政治、经济、安全三管齐下的策略,为自己争取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而东盟国家的集体“站队”,不仅是对中国战略的认可。

过去几个月,东南亚几乎成了中国外交的“主舞台”。泰国总理佩通坦访华前,先对缅泰边境争议地区“妙瓦底”采取“三断”(断网、断电、断水)措施,被外界解读为向中国递出“投名状”——既展示对跨境犯罪问题的强硬态度,也为深化中泰合作扫清障碍。

与此同时,印尼与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将双边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规模进一步扩大,直接削弱美元霸权在东南亚的渗透。

更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中国外长王毅集体会见东盟十国使节,明确将“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建设列为合作核心,并承诺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这一系列动作绝非孤立事件。从越南、老挝的铁路互联,到德崇夫南运河开工,再到中印尼命运共同体联合声明,中国正通过“硬联通”(基建)、“软联通”(规则标准)和“心联通”(人文交流)的三重路径,将东南亚彻底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这分明是给东南亚装上了“中国系统”。

当然,我们的行动也不是只给好处、只分蛋糕,一些不配合的国家,我们也没有以前那么客气,比如最近蹦跶的菲律宾,就遭到了解放军的武力威慑。055大驱“遵义舰”编队,前出数千公里,通过巴西兰海峡、民都洛海峡,进入苏拉威西海,直插菲律宾腹地,毫不客气地说,几乎将整个菲律宾纳入威慑范围内。

中国为何突然加速“打扫家门口”?那是因为我们要为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至今看不到缓和的迹象,反而有进一步下行的风险,欧洲很可能会在地缘政治上更加配合美国;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以应对西方国家抱团给我们发展制造更多障碍的图谋。

过去,中国外交常被诟病“反应式”——美国出招,中国拆招。但如今,从055大驱巡航南海到中柬联合扫雷行动,从跨境铁路贯通到本币结算协议,中国正在用一套“组合拳”主动定义游戏规则。

东盟主要国家拒绝成为美国地缘政治的棋子,一方面是因为成为棋子的代价太大,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多年深耕的结果——过去十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超3800亿美元,贸易额突破6.99万亿元,更通过RCEP和自贸区3.0版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向新高度。当美国试图用“印太战略”分裂亚洲时,东南亚国家用脚投票选择了“不选边”,与中国“脱钩”的代价,远比迎合美国的地缘博弈更沉重。

在金融领域,中国与东南亚的“去美元化”合作更是一招釜底抽薪。东盟十国已全部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柬埔寨、印尼等国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马来西亚甚至公开呼吁建立“亚洲货币基金”。这些动作不仅削弱了美元霸权,也让美国试图通过金融制裁施压中国的算盘落空。正如新加坡外长维文所言:“未来几年,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互动将加速,这是应对全球化逆流的战略选择。”

在安全层面,中国与东盟的防务合作早已超越传统范畴。中老铁路成为军民两用战略通道,中越边境联合扫雷行动常态化,甚至缅甸内乱中也能看到中国调解的身影。这种“安全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既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对抗,又实质性巩固了地区影响力。

当西方还在炒作“中国威胁论”时,东南亚国家早已用行动证明:与中国合作不是“迫于压力”,而是“利益所向”。从泰国的“三断”表态到印尼的本币互换,从越南的铁路对接到马来西亚的“亚洲货币基金”倡议,这些国家清楚,与中国绑定越深,越能抵御外部冲击。当美国试图用“小院高墙”围堵中国时,东方大国的回应是:把“院子”扩大到整个亚洲,让“高墙”外的对手无计可施。

这个世界,终究要靠实力说话。中国的“打扫家门口”,或许正是新一轮全球秩序重构的起点。

0 阅读:507

今日国际观察

简介:用不一样的视角生动有趣的告诉您身边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