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大数据作曲,然后统一发布,玩概率,一万首之中总有一首卖出好价钱。而大部分都是给一些刚出社会的萌新孩子唱,因为这些全新歌手他们处于绝对的弱势,公司可以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最高的利润率。同时版权一般都不属于歌手个人了,都属于公司,这个新歌手出问题了,完全可以立马换一个,后面还有这成千上万个等着。
满足这一点的还有一些音乐设备的基础建设完成的因素,因为如今的调音技术成长太多了,各种音色音效,完全可以在CD之中将一个萌新歌手包装为一个成熟歌手。而实际上这种萌新歌手从来都不是走Live路线。走Live路线的话,公司完全可以找具有唱功能力的歌手,比如《星辰大海》的黄霄云这类。
所以,本质上大众认为的好听的歌很多,但是都是一些自己作曲人被公司发现价值后完成歌手转型,而这是一个玩概率的问题,并不是他们本身的作曲能力有多强。而这个概率之所以在不断变大,和自媒体的出现有直接关系。因为自媒体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歌手遍地走。自诩歌手的人没有一百万,起码也有八十万人。
而在这样的庞大基数,需要更多的天赋和能力,就造成了除了唱功好和本身的创作能力强的存在,都很难成为知名歌手。同时,公司热衷发掘新人的原因是,因为越新的人越容易掌控和牟利。比如《大风吹》的原唱已经消失退圈。
从2010年之后,我们实际上就很难见到大众较为熟悉的新歌手存在了。而是曾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老歌手经过一个又一个的综艺节目,开始“死灰复燃”。我们简单对比一下二十年前和如今的一线歌手就能知晓问题所在。
二十年前2002年的华语顶流商业歌手是王菲和张学友,如今商业歌手的天花板实际上还是王菲和张学友。二十年前音乐唱作人的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开始发力,二十年年后华语顶级唱作人,还是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加上一个邓紫棋和半个李荣浩。
几乎整个华语音乐二十年之间,变化的程度很少很少。真正去列举一下新出现的叫得上来的音乐歌手,也就是邓紫棋、李荣浩、常石磊、胡彦斌、华晨宇、张碧晨、单依纯、张杰、李健这些歌手。
而简单归类之后,不难发现一个趋向:音乐唱作人占比最大,娱乐传媒其次。
邓紫棋、李荣浩、常石磊、胡彦斌、李健这五位歌手,全是唱作人出身。邓紫棋是14岁就开始成熟性作曲,李荣浩是大提琴出身电吉他编曲的好受,常石磊则是编曲、作曲、和音、制作的华语中坚力量。胡彦斌更是如此,常石磊的编曲加强版存在,也是当年的一个天才音乐唱作人。而李健则是人文主义的音乐诗人,作曲和作词极为看重文化和内涵。
剩下的华晨宇、张碧晨以及张杰这三位,则是娱乐传媒垄断音乐资源的代表人。张杰是第一代天娱传媒一哥,从《快乐男声》出道,搭上谢娜这条线成功进入天娱传媒内部。早期的《这就是爱》的宣传力度远远比如今的华晨宇更有实力。而如今的华晨宇则是走的是半偶像半实力路线。张碧晨和华晨宇差不多,但是紧紧抱紧那英的集团组织和华晨宇的天娱组织。
最后就是单依纯为代表的唱功优秀这一类天赋型歌手的存在。只是这种太少太少。
为什么会造成音乐歌手的出路局限于唱作人和娱乐传媒?因为如今的音乐模式变得太快太快。
如今的口水歌制作过程:批量作曲,然后发布尝试,玩概率。如今这个时代的口水歌制作过程,和以前很不相同。因为科技技术越发发达,出现了大数据作曲。其实这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例子,在欧美已经有过但是因为大众音乐审美不同,导致失败。但是在我们国内确实越来越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