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362)
《渔父》和《渔歌子》是同一个词牌吗?(续三)
诗友望月问:钟教授,《渔父》和《渔歌子》是同一个词牌吗?
钟振振答:(接上期)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定论”:《渔父》是一个词调,最早的作品是唐·张志和五首,其最著名者为“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渔父》别名《渔歌子》,两者为同一词调。此外还有个不同于《渔父》的词调也叫《渔歌子》,格律区别很大,两者非同一词调。
然而,这个“定论”有一重大疑点值得商榷。
(1)唐·崔令钦《教坊记》有《渔父引》《鱼歌子》二曲名,但没有作品,是否即《渔父》《渔歌子》二曲,无从得知。
(2)张志和《渔父》五首,首见于唐·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附录。但题作《渔歌》,而非《渔父》《渔歌子》,亦未言是“词”。且寥寥五首短篇,声律歧异竟达四种之多。与其说是“词”,不如说是由七言近体绝句变化而来的“诗”。
(3)最早定张志和五首为“词”者,是南唐·沈汾《续仙传》:颜真卿为湖州刺史日,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首唱即志和之词。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馀首,递相夸赏。按,《续仙传》所叙为道教神仙之事,荒诞不经,似不足为据。且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张志和事迹甚详,却无片言只语述及《渔父》词唱和事,亦有可疑。
(4)宋·佚名编唐五代词《金奁集》中,有署名“张志和”之《渔父》十五首,而无一首同于李德裕所录张志和《渔歌》五首。学者多以为此十五首乃唐人“和张志和”,而非“张志和”所作。或疑此十五首即《续仙传》所云颜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等和张志和之作。但《续仙传》云和作有“二十馀首”,而此仅十五首,数目不合;又不署颜真卿等人姓名,故是否真为颜真卿等所作,难以论定。
又,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六《张志和》曰: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间,不可得,因令集其诗上之。玄真之兄张松龄惧其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至此,则唐人和张志和《渔歌》之作,可知者已达十六首。兹按声律,将此十六首排比如下:
〇其一曰:远山重叠水萦纡。水碧山青画不如。山水里,有岩居。谁道侬家也钓鱼。
其六曰:残霞晚照四山明。云起云收阴又晴。风脚动,浪头生。定是虚篷夜雨声。
其八曰: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快,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其十曰:垂杨湾外远山微。万里晴波浸落晖。击楫去,本无机。惊起鸳鸯扑鹿飞。
其十一曰:冲波棹子橛头船。青草湖中欲暮天。看白鸟,下长川。点破潇湘万里烟。
其十五曰:偶然香饵得长鱏。鱼大船轻力不任。随远近,共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
按,以上六首,声律酷似以“平平仄仄仄平平”为起句的“折腰体”七言近体绝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是将第三句改成了“平仄仄,仄平平”并多押了一个韵。
〇其二曰:钓得红鲜劈水开。锦鳞如画逐钩来。从棹尾,且穿腮。不管前溪一夜雷。
其四曰:五岭风烟绝四邻。满川凫雁是交亲。风触岸,浪摇身。青草灯深不见人。
其五曰:雪色髭须一老翁。时开短棹拨长空。微有雨,正无风。宜在五湖烟水中。
其七曰:极浦遥看两岸花。碧波微影弄晴霞。孤艇小,信横斜。那个汀洲不是家。
其九曰: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雷雨半相和。珍重意,下长波。半夜潮生不柰何。
其十二曰: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尊有酒,坐无毡。抛下渔竿踏水眠。
其十三曰: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藏远溆,系长松。尽待云收月照空。
其十四曰: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清。香稻饭,紫莼羹。破浪穿云乐性灵。
按,以上八首,声律酷似以“仄仄平平仄仄平”为起句的正体七言近体绝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是将第三句改成了“平仄仄,仄平平”并多押了一个韵。
〇其三曰:桃花浪起五湖春。一叶随风万里身。车宛□,饵轮囷。水边时有羡鱼人。
按,此首声律,酷似以“平平仄仄仄平平”为起句的正体七言近体绝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是将第三句改成了“平仄仄,仄平平”并多押了一个韵。
〇其十六张松龄所作曰: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按,此首声律酷似以“仄仄平平仄仄平”为起句的“折腰体”七言近体绝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是将第三句改成了“仄平仄,仄平平”并多押了一个韵。尤当注意者,其第三句“太湖水”,变其他十五首第三句之“平仄仄”为“仄平仄”,亦似从七言近体绝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之常用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那里变化出来。
要之,此十六首亦如张志和五首,声律并不统一,竟达四种之多。这个奇特的现象,也只有将它们视为由七言近体绝句变化而来的“诗”,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未完待续)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