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真容”,被意大利画家偷偷画下,网友:很像一个明星

莺歌绿柳楼前 2025-02-14 11:05:04

【前言】

不管是历史上的那些伟人,还是帝王,在这千百年的时间里,我们所见到的他们的形象,无外乎都是“圣贤的模样”,是那种理想化的完美描绘。那么,他们真正的模样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要给大家介绍的这幅《乾隆皇帝真容》,也许能够帮我们稍稍揭开一点历史那神秘的面纱。

【一、乾隆——一个功成名就的帝王】

在 1711 年,清朝雍正帝的长子弘历降生于北京的紫禁城。这皇子聪慧且勤奋好学,很是受他父亲的喜爱。到了 1722 年,11 岁的弘历获封为“皇四子”,就此正式成为了储君。1735 年,24 岁的弘历登上皇位,选定年号为“乾隆”,意在期望国家昌盛、百姓安宁。这位刚登基的年轻帝王,便是日后被赞誉为中国历史上治国得力、学识广博的乾隆大帝。

乾隆帝是一位极具政治谋略和渊博学识的帝王,其所开创的“乾隆盛世”,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在他长达五十四年的统治期间,乾隆帝不但凭借武力平息了诸多大小战事,而且尤为重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他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天南地北,曾远至新疆,还曾六下江南,深入了解民间的艰难困苦。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清朝的国力臻至鼎盛,人口更是猛增到三亿,故而这一时期被称作“乾隆盛世”。

乾隆帝不光在政绩方面表现出色,对诗词书画这类艺术也甚是喜爱。他这辈子创作了四万多首诗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还被收录进了文集当中。此外,他还亲自带领文人学者,牵头主导修订了《四库全书》,把中国古代的典籍加以整理并留存了下来,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得不说,乾隆帝既是能文能武的君王,又对君主忠心、对百姓关爱,还才华横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特别圣明英武的皇帝。

乾隆当政之时,不光在内政外交方面收获了显著成果,还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他把故宫博物院塑造成了融合艺术、建筑以及园林的皇家艺术核心之地。乾隆作为一个对书画极为痴迷的皇帝,每年都会责令宫廷画院给他绘制众多的肖像画与历史场景画,这成了清朝绘画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乾隆自己还是个高产的诗人,其一生写下了四万余首诗词,并且在宫中召集艺术家编纂全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使18世纪的中国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乾隆当政之时,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这跟他自身的学识素养紧密相关。乾隆打小在紫禁城成长,所受教育极为严苛,广泛研读经史子集,在诗文方面尤为擅长。他阅读广泛,对古代典籍十分熟悉。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乾隆还特别注重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光大。他主导修订了一部古籍总集——《四库全书》,这项工作耗时长达10年,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留存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总的来讲,乾隆可不单单是一位在政绩方面表现出色的君主,还是个才艺多样、饱受文化滋养的帝王呢。他所造就的康乾盛世,让国家安稳,百姓富足,一片繁荣景象,更是将中国的文化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二、郎士宁偷偷为帝王留下“真容”】

1759 年,有个叫郎士宁的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了乾隆的宫廷,当上了给皇帝画画的西洋画师。郎士宁年轻时在意大利掌握了西方绘画技巧,油画是他的强项。他一直努力传播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了好些年。就在 1759 年,郎士宁怀揣着传播西方文化的想法,走进乾隆的宫廷,成了皇帝的西洋画师。

一开始,郎士宁打算凭借西方的写实绘画技法,把乾隆的肖像如实地呈现出来。他在意大利求学那会儿,西方绘画已然逐步挣脱了中世纪的束缚,慢慢形成了逼真的写实手法。而这和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修辞性以及象征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郎士宁期望通过西方的绘画技法,将乾隆的模样实实在在地描绘出来。

然而,他给乾隆呈上一幅侧脸像后,乾隆大发雷霆,觉得画里的自己仿佛是个偏听偏信之辈,这分明是在讽刺自己。乾隆自认为是个洞察一切、聪慧明智的帝王,岂能准许画师这般臆测。就这样,乾隆盛怒之下,居然重打郎士宁三十大板。

这下郎士宁算是搞清楚了,在宫廷中画画可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他得依照乾隆的喜好,画出那幅“至圣至明”的理想化肖像。这可跟他想用西方写实技法去刻画真实人物肖像的想法背道而驰了。然而,想到自己的身份,郎士宁也只得按照乾隆的要求进行创作,没办法施展自己的绘画专长了。

然而,郎士宁一心想要留存下乾隆的真实模样,便私下创作了一幅《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在这幅画像里,乾隆有着宽阔的额头,不大的双眼,高挺的鼻梁,嘴边还留着一小撮胡须,神态显得平和且淡定,已然有了些岁月的痕迹。和宫廷画师所绘制的那种威武、神圣的形象不一样,郎士宁画中的乾隆神情平和,丝毫没有那种端庄威严的架势,就好似一个平常的中年男人。这种真实感既让人感到惊讶,又让人感到欢喜——原来,伟大的帝王也不过是平凡之人呐!

这幅画变成了日后探究乾隆相貌极为重要的资料之一。和中国画师所追求的那种威严、庄重不一样,在郎士宁的画中,乾隆显得颇为亲和。他并非身着华丽的龙袍,而是穿着寻常的冬装,神情泰然,就好像众多行路者中的一员。这般平凡的模样,反倒让人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亲近之感。原来,那高高在上、权势显赫的帝王,也不过就是个普通的老人,没啥特别的地方。

郎士宁的这幅写实画作,是探究乾隆相貌的宝贵素材。此画真切地展现出一个常人的模样,并非那高高在上、神圣不可冒犯的帝王之姿。这种真实着实让人欢喜,借由一个普通人的面容,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律动,体会到那种亲近之感。

【三、一生顺境的乾隆愈发自负闭塞】

乾隆这人啊,那可真是顺风顺水。11 岁的时候就被定为储君了,24 岁就登上了皇位,67 岁的时候还能亲自执政呢!他和其他皇子不一样,没那些明争暗斗的事儿,兄弟之间相处得挺和睦。他的曾祖父康熙把皇位传给了他父亲雍正,然后他父亲又把皇位传给了他弘历。这整个皇位继承的过程啊,那简直是顺得不能再顺了,一点儿波折都没有。这和明朝晚期、南明时期宫廷里的那种血雨腥风相比,差别可太大了。

乾隆在位时,再度造就了一个国泰民安的繁荣盛世。不得不说,乾隆所拥有的功名利禄,足以令寻常人羡慕一辈子。在其他朝代,众多皇帝都得应对皇位争夺、战乱纷争、灾害肆虐等诸多难题。可乾隆呢,几乎是事事顺遂。对于一个思想较为封闭保守的人而言,这既是他的幸运,却也成了日后他变得闭塞自满的“根源之罪”。

然而啊,这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到了晚年,乾隆那是越发地自傲和守旧了。他觉着咱中国文明那是顶尖的,对那些外来的物件和宗教那是相当排斥。就因为这样,他在执政的晚期搞起了保守的闭关锁国那一套。乾隆不肯接纳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结果让清朝在工业革命的大潮里,被西方给甩在了后头。

这种变化可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年轻时候的乾隆,对西方文化还曾持开放、学习的态度呢,像郎士宁这种西方传教士,他是欢迎其到宫廷里做事的。然而,随着岁数越来越大,乾隆变得越发保守、执拗,啥外来的东西都不肯接受了。郎士宁带来的西方绘画技法,还被乾隆给斥责了一番。他不乐意接纳新的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清朝渐渐落后,走向衰败。

乾隆为啥不愿意接纳外来的先进文明呢?一个关键原因得从他的生活环境说起。乾隆打小就在深宫里长大,能知晓外界信息的途径特别少。那些大臣们还老是顺着皇上的心意,不肯把外界的实际情况告知皇上,使得乾隆对国内外的事儿知道得不多。就这样,给他抵触外来东西的想法打下了心理根基。

另一个缘由得从乾隆顺遂的人生讲起。他这辈子几乎没碰到过啥大的坎坷与磨难。这样一来,他很难对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普通百姓感同身受,产生怜悯之心。处在巅峰之上的那种孤独感,让他陷入自我沉醉之中,觉得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乾隆的这种心理状况,从客观上使得他在晚年变得越发保守且自满。

【四、郎士宁笔下的真容令历史“还原”】

郎士宁所绘的这幅呈现乾隆容貌的画作,表明了身为西方画师的他还有另外一个意图——记录历史,呈现真实。

在咱们的认知里,郎士宁算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可在乾隆那儿,他不过就是个“外夷”罢了。由于两种文化存在差异,导致他们难以沟通交流。不过呢,郎士宁还是竭尽全力,用画笔把这位东方帝王的真实模样给记录了下来。说不定他早就发觉,乾隆这位尊贵的君主,其内心可不像外表那般高不可攀。

不少历史故事都被加以美化与修饰。正史和野史在对皇帝的描述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向性。郎士宁的这幅画作,为我们呈现出了别样的历史版本,实实在在地刻画了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而非那高高在上、神圣不可冒犯的帝王模样。这种打破常规的真实感,使历史的一角得以“回归”原本的真实模样。或许正是这样的历史真诚,这样突破常规的勇气,让人看后深感震撼且难以忘怀。

郎士宁的绘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他离世后,其门人将这幅乾隆画像带回了欧洲,如今这幅画像被收藏在意大利的匈牙利国立博物馆里。它已然成为日后国人探究乾隆容貌的关键。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而言,只有从多方面的观点、多角度去解读,才能够展现出其真实的面貌。而郎士宁所提供的别样文化视角,让我们了解这位帝王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了。

当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回首往昔,各种视角终归是需要相互补充的。郎士宁从西方绘画的视角来刻画乾隆,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寻常的老人,而非那高高在上的帝王;他如实地记录下这位东方君主的本来面貌,体现出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敬重。或许恰是这份坦率和诚恳,让我们瞧见了历史的另一种模样,人性的另一种面貌。

【结语】

郎士宁的画作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这可是研究乾隆风貌的关键资料呢。它从别样的角度呈现历史,使后人能够目睹帝王的真实模样,让历史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每一个平常人,或许都有着旁人不知道的另一种样子。而这幅画,就如同是一把能够开启历史和人性神秘之门的钥匙。

在我们回顾历史之际,也该对自己进行一番审视。郎士宁画中的乾隆,平和淡然,不见君王的那种威严之态,倒像是个寻常老者。这让我们明白,权力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性的。在我们看待乾隆的时候,也该瞧瞧自己的内心世界。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