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岂无辅佐之人?为何早已防备,仍遭玄武门之变惨败?

兜兜爱读书 2025-01-17 20:32:18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光芒四射。他执政期间,勤勉治国,使得国内安宁太平,民风淳朴,路无拾遗,夜不闭户,商贾旅人皆可安心露宿,从而开创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

然而,如同所有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身上也不乏争议之声。其中,他要求查看并意图更改《起居注》是一桩事,而玄武门之变则是另一件既为人乐道又颇受非议的历史事件。

玄武门之变,这场唐朝初期的夺权风暴,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交战双方,一方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另一方则是秦王李世民。

唐朝建立后,按照立长不立贤的传统,李建成因为年长而当上了太子。然而,这却让功劳更大、能力更强的李世民心生不满。而李建成也对李世民的才华和势力感到深深的忌惮,于是,一场权力的较量悄然展开。

在这场较量中,李世民的阵营可谓是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在策划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尉迟恭、程咬金等武将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色。他们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为李世民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李建成身边就没有厉害的人物辅佐吗?其实,李建成身边并非没有能人。著名的谏臣魏征,曾经是李建成身边的谋士。魏征以敢于直言而闻名,他的谏言总是能一针见血,令人深受启发。

在辅佐李建成时,他曾建议李建成尽早将李世民调离,以防其日后构成威胁。据《旧唐书》记载,魏征曾对李建成说:“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然而,李建成却并没有把这一劝告放在心上,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感慨万分,他说道:“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这句话道出了他心中的无奈和惋惜。如果李建成能够听从魏征的建议,将李世民调到外地,并削弱其兵权,那么或许就不会发生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他也不会落得个轻松被杀的下场。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除了魏征之外,李建成帐下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和李世民智囊团相抗衡的人物。从谋士的角度来看,李建成的智囊团显然无法与李世民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相提并论。而从武将的角度来看,李建成虽然也有李元吉等勇将辅佐,但相比之下,还是显得稍逊一筹。

那么,明明比李世民更早做准备,而且有着四弟李元吉共同谋事,为何李建成还是失败了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李建成在筹备过程中的动作过大,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和警惕。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建成私自召集了长安及各地的勇猛之士二千余人,作为东宫的守卫,分别驻扎在左、右长林,号称长林兵。

他还秘密派遣右虞侯率可达志前往燕王李艺处,调来幽州精锐骑兵三百人,安置在东宫各处,意图增强东宫的力量。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李世民的一种挑战,也为李世民提供了提前准备的时间。

而李世民则显得更为机智和果断。他轻易就察觉到了李建成的意图,并抢先买通了玄武门的守备。在入朝途中,他率领十几人等候在玄武门附近,成功拦住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随后,尉迟恭又率领七十骑兵赶来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充满了智谋和勇气,也充分展示了李世民出其不意、规模较小、不动声色的战略眼光。

另一方面,李建成在性格和决策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过于优柔寡断,没有能够果断地采纳魏征等谋士的建议。在面对李世民的威胁时,他虽然有所准备,但却缺乏足够的决心和魄力去实施自己的计划。而李世民则显得更为果断和决绝,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坚定地执行下去。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世民凭借其出色的智谋和勇气,以及身边能人异士的辅佐,最终战胜了李建成,夺得了皇位。而李建成则因为准备不足、决策失误以及性格上的弱点而失败。

这场权力的较量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权力斗争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而如何在这场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