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不会让我儿子和中国沾上半点边,他会成为101%的美国人!”
2018年,曾身居高位的中国经济学教授徐思远,在网上立下这番誓言。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不惜用离婚来威胁老婆,变卖全部家产,举家迁往美国。
在个人社交网络上,更是对祖国频频发表贬低言论,甚至告诉网友,自己不允许儿子学习中文。
如今,六年过去了,他现在如何了?他的儿子是否如他所愿,成了101%的美国人了?
贬低中国文化,向往美国
徐思远出生在东北的一个普通家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大学,进入了浙江大学的经济学专业。
博士毕业后,徐思远被东北财经大学聘为教授,他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对他的课程充满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在学术界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在媒体上露面,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成功典范”。
在个人生活方面,徐思远的生活同样令人羡慕。
他在北京买了房子,拥有了一辆崭新的车子,家庭生活美满,妻子温柔贤惠,二人感情深厚。
每当周末,他们会一起去公园散步,享受家庭时光,或者约上朋友聚会,聊聊各自的生活和工作。
然而,尽管已经获得了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可徐思远的内心始终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想法。
他厌恶中国,厌恶自己的中国国籍。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会坐在书桌前,翻看一些关于美国经济和文化的书籍。
美国主张“自由”的思想和理念,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仅仅是通过只言片语,都让他心驰神往。
渐渐地,他开始在课上发表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贬低的言论。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观念,与美国根本就比不了。
有一次,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甚至毫不客气地说道: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低级的文化,就连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没有“自由”这一概念。”
这样的言论让许多学生感到震惊,也让他的同事们感到失望。
在日复一日地给自己洗脑下,美国在他眼里,成为了一个充满机会和自由的地方。
而中国,则是一个束缚他思想的国度。
日积月累下,他的这种想法逐渐形成了一种偏见,仿佛只有走出国门,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可徐思远似乎忘记了,正是中国的文化和教育成就了今天的他。
移民美国
2017年夏天,徐思远参加了一场在纽约举办的国际经济研讨会。
会议期间,他注意到身边的美国同行们个个西装革履,举止优雅。
他们谈笑风生,手腕上的名表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徐思远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穿着,虽然也是精心准备的,但在这些人面前显得有些寒酸。
会议结束后的晚宴上,徐思远坐在角落里,默默观察着周围的人。
他看到美国同行们谈论着最新的经济理论,讨论着在华尔街的投资经历,这些话题让徐思远感到既新鲜又遥远。
他想加入进去,可只是听了两句,他就发现自己的英语与见解,在人家面前根本就不够看的。
回到酒店房间,徐思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他开始幻想,如果自己不是中国人,如果自己能在美国生活和工作,是否也能像那些美国同行一样光鲜亮丽?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几个月后,徐思远的妻子怀孕了,这个消息让他欣喜若狂,冷静下来后,他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还有另一条路。
一天晚上,他小心翼翼地向妻子提出了移民美国的想法。
妻子听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她坚决反对这个想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思远不断地向妻子灌输美国生活的美好,他描绘着美国的优质教育、先进的医疗系统、清新的空气。
然而,妻子始终无法接受离开家乡的想法,她担心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艰辛,害怕失去家人朋友的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变得越来越急躁,他开始以各种理由责备妻子,说她不为孩子着想,不支持他的事业发展。
在巨大的压力下,妻子最终屈服了,她含着泪水答应了徐思远的要求,眼神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
2018年初,徐思远开始着手准备移民事宜。他以一个低价卖掉了他们在北京的房子和车子,将所有积蓄都换成了美元。
怀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徐思远带着已经怀孕七个月的妻子,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
妻子勉强挤出一丝微笑,但眼神中的担忧怎么也掩饰不住。
悲惨的现状
然而,美国的现实很快就给了徐思远当头一棒。
他信心满满地向多所大学投递简历,却始终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他尝试联系一些学术机构,但对方对他的中国学历和职称似乎并不感兴趣。
每一次被拒绝,都让徐思远的自信心受到重创。
语言成了另一个巨大的障碍,虽然徐思远的英语在中国算是不错,但在美国的日常交流中,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他发现自己无法像在中国那样自如地表达观点,甚至常常词不达意。
为了维持生计,徐思远不得不接受一些他曾经看不起的工作。
他先是在一家中餐馆当洗碗工,每天要面对堆积如山的脏盘子。
后来,他又成为了一名外卖员,风里来雨里去,这些工作不仅收入微薄,还常常让他遭受歧视。
有一次,他送外卖到一个高档社区,当他按响门铃时,是一位白人男子打开了门。
但这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徐思远感到无比羞辱。
相比与他人的看法,徐思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这也注定了这种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的生活状况愈发艰难,他的积蓄逐渐耗尽,妻子生下孩子后,家庭开支骤然增加。
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拼命工作,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
曾经的教授,如今却只能在街头奔波,生活的重担让他倍感压抑。
在工作中,徐思远常常遭受歧视和辱骂。
有一次,他在送餐时遇到了一位顾客,顾客不仅对他大声吼叫,还用种族歧视的语言攻击他。
那一刻,徐思远感到无比的屈辱,他心中充满了愤怒,但却无处发泄。
他开始感到,自己在这个国家的身份是多么的卑微。
在这样的压力下,徐思远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一系列极端言论。
他试图通过贬低中国来获得美国社会的认同,甚至声称:
“身为中国人就是莫大的耻辱,自己永远不再回中国这个“肮脏的国度”,我会教育儿子,绝不会让他接触任何与中国有关的东西,他一定会成为101%的美国人”。
这样的言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对他表示强烈的反对和谴责。
他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发声,甚至对中国的文化和电影进行恶评。
比如,当《流浪地球》上映时,他公开表示这部电影让他“恶心”,认为应该是美国人拯救世界,而不是中国人。
他的这些言论不仅引发了中国网友的愤怒,也让他在美国的生活变得更加孤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美好。
他的辱华言论并没有为他赢得美国人的尊重,反而让他在中国失去了立足之地。
即便他现在想要回国,也已经没有机会了。
结语
人生的选择有时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但无论身处何地,文化的根基始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理性看待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优劣。盲目追求所谓的“美国梦”,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更加宝贵的东西。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徐思远的经历提醒我们,不论身在何处,始终要保持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红色文化网-2023.1.21-《这个吃里扒外的知名公知教授出走美国后,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