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山下的寺庙投资看李力刚销售论

李力刚 2025-04-10 13:23:51

2023年起,富士山下的某国寺庙成为中国资本海外投资的新标的,几百万买名寺、移民捷径等宣传铺天盖地。然而两年后,血本无归的案例频现,这个看似特殊的案例,实则揭示了所有跨境生意都会面临的本质问题——如何把销售策略“种”在异国文化的土壤里。

这些投资者最初被寺庙的低价所吸引,却忽略了最关键的文化适配度。就像把火锅店开进热带,产品本身没问题,但消费场景错位了。寺庙的核心收入来源于本土信众的供养和墓地管理,这种建立在百年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很难通过简单复制我国“寺庙经济”的经验来突破。

在销售准备阶段,应该做足“在地化”功课。比如他们国家的人对宗教场所的消费习惯更注重仪式感和延续性,而非中式寺庙常见的功德箱模式。李力刚老师提出的“取势三要素”在这里尤为适用——要把握当地节庆时令(天时),研究寺庙辐射范围内的居民结构(地利),更要理解神道教与佛教融合的特殊信仰体系(人和)。

建立客户信任的过程更需要文化转换。他们的消费者更看重含蓄的长期关系培养,而非中式销售常用的热情攻势。就像给客户“发工资”不能靠直接现金返还,而是通过持续提供符合当地审美的手写御守、定制法事等增值服务。有位投资者后来领悟到,与其大力推销高价牌位,不如先为周边居民提供免费的茶道体验,这种反而打开了市场。

激发需求时要特别注意文化语境差异。我们的信众可能关心祈福效果,而他们国家的家庭更看重祖先祭祀的仪式正统性。就像销售高手都懂的“问痒痛”技巧,在当地应该问“您家祖墓的方位需要调整吗”,而非“想求财运还是姻缘”。这种需求挖掘的精准度,直接决定后续销售环节的成败。

这事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价值塑造方法。我们的投资者起初强调“升值空间”,但他们国家的客户更认“世代传承”的价值。后来有经营者转换话术,把寺庙庭院包装成“家族历史见证者”,反而打开了高端市场。这印证了销售的本质不是卖产品,而是卖客户认知中的“值得”。

这个案例给所有跨境经营者上了生动一课:销售策略不是万能钥匙,要像水一样适应不同容器。那些最终实现盈利的投资者,都是先放下预设,像学生般重新学习当地商业语言的人。毕竟,能让他们国家的主妇心甘情愿掏钱的销售话术,和大妈们抢头香的促销套路,注定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武功秘籍。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