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陆合葬”是陆小曼临终遗愿,却遭到徐家后人坚决反对:她不配

王晨曦啊 2025-03-18 09:40:20

1955年,完成师范教育的周秉德,开始在朝阳区第三小学担任教职。尽管这段教学经历仅仅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但它给周秉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期,年满十八岁的周秉德步入了情感的萌芽阶段,与当地的派出所负责人发展了一段恋情。

到家后,周恩来迅速注意到了侄女的异样,经简单询问得知她正在恋爱中,于是开始打听这位派出所所长的相关信息。

周秉德提及,那位所长身为党员,在工作表现及群众关系上均表现良好。然而,他曾提及父亲曾涉足封建一贯道并担任过坛主一职。

周秉德起初对“一贯道”的了解颇为肤浅,仅将其视为老年人的一种迷信行为。然而,七妈接下来的话语却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邓颖超问道:“成为一贯道的坛主?这真的妥当吗?年轻人经历恋爱是自然之事,但在选择伴侣时,首要考虑的应是双方‘志趣相投’,同时也要衡量家庭背景是否稳固。”

周秉德此刻恍然觉悟,自己先前的行为确实过于急躁,于是她开始聚精会神地聆听伯父伯母的教诲。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交谈让她意外地得知了伯父年轻时与其初恋的故事。

为了引导侄女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周恩来巧妙地运用自身经历作为教育素材。他向侄女讲述:“秉德,或许你还不清楚,在我与你七妈喜结连理之前,我在巴黎曾有一位女性伴侣。”

当年,年仅21岁的周恩来创立了名为“启明团”的组织,他联合了一群年轻人,共同推广革命思想,并决心将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为了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周恩来和成员们共同决定,许下“终身不娶”的承诺。

然而,在觉悟社成员的观察中,周恩来与名叫张若名的女士被大家视为十分般配的一对。

1920年,周恩来与觉悟社的成员郭隆真、张若名等人一同前往法国,目的是通过勤工俭学来深造。抵达巴黎后,他们相继成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成员,致力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彼此之间展开相互教学。

张若名外貌出众,同时才华横溢。由于精通法语,她经常作为演讲者,备受同事们的欢迎。

在这段时期,周恩来对婚姻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他开始高度认可张若名的能力,而张若名也对他的品质深感钦佩。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走到了一起,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赏。

不过,这段美好的恋情很快便结束了,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界对周恩来的这段情感经历并不知情。

1924年对张若名而言,是个充满波折的年份。年初,她因策划活动而遭到法国秘密警察的盘问调查,处境一度十分危急,接近被勒令离境的边缘。紧接着,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她在党内又面临了审核。

连续不断的事件冲击着张若名,使她内心积压了诸多委屈与不快。因此,她做出了离开党组织的决定,选择留在法国,专注于学业。

周恩来对待张若名,始终愿意与她共同面对各种困难,但有一样是他绝不能妥协的,那就是信仰。在这方面,他立场坚定,不容任何人动摇。所以当张若名决定提交退党申请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结束两人的关系。

周恩来向周秉德阐述道:“我的终生伴侣,必定需志同道合,能共同面对革命路上的重重困难与挑战,成为一同经历风雨的伙伴。”

这一观念在周恩来的心中深深扎根,他反复思考后认为,在所有同志之中,邓颖超是最符合他心意的人选。

随后,在与张若名进行了一番交流后,周恩来迅速给国内的邓颖超寄去了一封信,并在信中提出了求婚的意愿。

尽管已经分手,周恩来与张若名依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分手之事并未影响他们的情谊。随后,张若名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并在1930年返回中国,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完万隆会议返回途中,经停昆明,并抽空会见了张若名。

邓颖超对周恩来说道:“你见到她时,没有一起拍个照,我也想看看老战友现在的模样。”

在伯父的亲身经历教导下,周秉德明白了感情之事不可鲁莽行事,于是她决定与那位所长结束关系。她向对方坦诚了自己的决定,之后两人友好地结束了恋情,转而成为了朋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