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
【前言:】
1953年,一位名叫李名五的老人致信毛泽东主席,请求组织协助寻找他失踪的儿子李任予。毛泽东主席在接到这封信后,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迅速指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着手处理此事。
毛泽东之所以对李任予给予高度关注,原因在于李任予在古田会议后,紧随毛泽东、朱德、陈毅之后,成为红四军中的第四位核心人物。长久以来,李任予的行踪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现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是时候向李任予的家人明确其情况了。
2000年,李任予被正式认定为革命英烈,然而,这一荣誉的授予距离他英勇献身已将近七十年之久。
【“失踪”的红四军第四号人物】
查阅历史档案时,会发现红军初创时期的领导人名单中包含“李任予”这一名字。然而,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却极为有限。为了深入了解他,我们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探寻,这一过程颇为曲折,涉及了多个相关机构与部门。
寻找行动始于1953年,当李任予的父亲寄出信件之后。接到指示,中央军委迅速启动了搜寻工作。鉴于时间跨度长且部队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军委决定从李任予的家乡作为切入点展开调查。
据李任予的家人及同乡所述,李任予诞生于1903年,地点是新丰县丰城镇东村车田围的一户贫困农家。他的父亲李名五,是一位朴实的农夫,共育有子女五人,李任予排行第一。
李任予在年幼时,得到了舅舅的经济支持,得以接受数年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他深受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于是决定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之中。
不过,李任予自幼离家,加之当时通讯手段有限,自投身革命以来,他与家人的联系便中断了,其离家后的经历也成了未知。中央军委长时间搜寻未果,最终只能作罢。
然而,时光匆匆,父亲李名五的离世给李任予及其兄弟姐妹带来了深切的悲痛,这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寻找兄长的决心。
1956年,李任予之弟李任辉再度致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询问其兄的下落信息。总政治部随即派遣人员展开调查,但仅获取了一条相关线索。
1924年,国共两党携手合作之际,李任予在广州教导团担任了政治指导的职务。当该团的部长蒋光鼎离职时,他向广州市公安局推荐了李任予。随后,李任予转至华北区域,秘密从事地下活动。不幸的是,他被当时的反动势力逮捕并关押。然而,关于他后续的经历,相关记录便戛然而止。
总政治部在给李任辉的回信中写道:“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同时缺乏有效线索,我们未能确定他的具体去向。”
李任辉在收到信件后,内心深感沮丧,然而他并未因此停止搜寻的脚步,继续向各处寄出求助信。
1957年,新丰县民政部门着手开展对革命先烈的调查工作,但遗憾的是,未能取得新的突破。鉴于此情况,新丰县人民委员会在编制革命烈士名册时,暂时将李任予归类为“未归革命军人”。
接下来的二十年时光中,李任予的搜寻工作一直未得到关注。直至1984年,随着县委党史办公室的设立,搜寻任务才得以重启。
党史研究部门相继派遣人员前往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搜集关于李任予的历史资料。然而,由于李任予的革命生涯极为复杂,使用过多个化名,导致党史研究部门在长时间内未能找到相关线索。
次年,县志编纂部门宣告成立,并与既有办公室合并运作,随后派遣了两名工作人员前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党史及档案管理机构展开搜寻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在解放军海军学院找到了负责编纂《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集》的王健英先生,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李任予的信息。
王健英提及,李任予曾使用别名李力一,在福建西部地区参与革命工作,历任该地区军委主席及红四军政治部负责人等职务。然而,自1931年起,他的行踪便无从得知。对此,王健英建议他们前往闽西地区进行深入探寻。
【牺牲近70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7年,县委党史与县志编纂办公室派遣了三名工作人员前往闽西地区。同时,这两个办公室联名向全国各省市的历史与志书编纂机构发出了查询函,不久后,他们就收到了多条有价值的线索。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李任予在1928年曾前往福建,并参与了平和地区的起义活动,期间他的左腿受了伤。另外,被派往闽西的三位同志也证实,1930年李任予被左权安排前往上海,目的是寻找并联系党中央。
随着搜寻工作的逐步推进,调查人员却不幸遭遇了新的阻碍。
抵达上海后,他们满怀期待地前往相关部门,仔细查阅了大量资料,然而并未发现任何线索。随后,他们转战北京和天津,翻阅了众多档案资料,却依旧未能找到李任予的相关信息。
调查陷入僵局时,李任予在乡下的弟弟李行辉获取了一条新信息。他向调查人员透露,李任予的一位挚友提到,早在30年代,李任予已在保定被国民党捕获并执行了死刑,此事当时还被国民党在报纸上公布。
获悉该信息后,县委党史研究室与县志编纂办公室迅速致函保定市党委党史研究室及地方志办公室,请求协助提供关于李任予的相关资料。然而,函件发出多日,却未见对方回复。
1992年期间,河北省保定市委党史办公室派遣了两名工作人员前往惠州,目的是核实李之道的出生地信息。经过他们的详细调查,得知李之道于1931年从上海被派遣至保定。次年,他因叛徒告密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处决。然而,关于李之道的具体籍贯,他们仅确认了他是广东籍人士。
鉴于李任予同志有频繁更改姓名的习惯,两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作出了一个假设,推测李任予与李之道可能是同一人。基于这一推测,两地相关部门随后交流了各自所掌握的调查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李任予与李之道存在多处相似之处。首先,两人的左腿均有受伤史。其次,他们的年龄相近,根据资料,李之道在1932年大约30岁,这与李任予1903年出生的年份相吻合。再者,他们的经历也有诸多共通之处,两人同为广东籍,都曾在闽西地区参与革命活动,并且都在30年代不幸被敌人杀害。
经研究确认,两地党史办公室达成共识,认定李之道即为李任予,由此,李任予的去向得以明确。随后,依据保定地区的党史文献,李任予牺牲的大致经过被重新构建出来。
1930年,李任予前往河北地区,他迅速组织建立起苏维埃政府,并成立了河北首支红军游击队。这一行动极大地激发了当地贫困民众的革命热情,他们纷纷站出来支持游击队,共同打击当地的土豪劣绅。在这样的群众支持下,农民武装力量得以迅速壮大。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将这些行动视为重大威胁,迅速调动军队,对游击队展开了猛烈的“清剿”。
李任予坚决地与敌方展开了顽强的对抗,但在对抗愈发紧张的关键时刻,一名变节者泄露了他的位置信息。1932年,他因此被捕入狱。
敌人企图从李任予那里获取情报,于是对他施加了多种严酷的刑罚,包括鞭打、火烧、重物压迫以及强迫灌饮冷水等。尽管如此,李任予依旧咬紧牙关,坚决不吐露任何信息,这反而进一步激怒了敌人。
1932年11月,敌人将李任予从囚室内带出,押解至西城根的水闸冷藏库附近。此时,李任予大声喊道:“共产主义事业永存!红军胜利万岁!”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呼喊震慑,慌乱之中扣动了扳机,子弹击中了李任予的胸部。
李任予去世后,遗体被安放在距离保定市区大约60公里的高阳县北辛庄村的一个烈士陵园中。因为他当时使用了化名李之道,所以在墓碑上刻的是这个名字。这也导致了很多年过去,他的真实身份都没有被人知晓。
为确认李任予的烈士资格,1999年新丰县委派遣工作人员前往保定、石家庄、天津及北京等多个城市搜集相关资料,直至2000年,所有所需材料才被收集完整。
2000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李任予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此时,距离李任予英勇献身已近七十年,其英魂终获官方认可,得以慰藉。
回顾李任予烈士的搜寻历程,充满了重重挑战与障碍,这些都需要依靠调查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坚定的意志方能突破。因此,我们更应铭记每一位为革命事业捐躯的英勇战士,铭记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
原文: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明带着愉快的心情踏上了去学校的路。他穿着整洁的校服,背着沉甸甸的书包,里面装满了课本和文具。路上,他遇到了几位同学,大家热情地打招呼,一起有说有笑地向学校走去。到了学校,小明发现教室里已经有很多同学在自习了,他悄悄地走进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开始准备上课的材料。清晨,阳光普照,小明心情愉悦地前往学校。他身着校服,肩上背着装满书籍和学习用品的书包。途中,他偶遇了几位同窗,彼此亲切地寒暄,欢声笑语中共同迈向校园。抵达学校后,小明发现教室里已有不少同学在自习,他悄悄步入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开始整理上课所需的资料。
张文宏,李华明.探寻红军初创时期领导人李仁杰的历程.《红色视野》.2013年第5刊张文宏与李华明合作,深入探索了红军早期重要领导人李仁杰的行进路线。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红色视野》2013年的第5刊中。文章通过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了李仁杰在红军初创时期的贡献与经历。两位作者走访了多个与李仁杰相关的历史遗址,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其革命生涯的真实面貌。通过对李仁杰足迹的追寻,文章展现了他在红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与卓越领导力。这不仅为我们了解红军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参考。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语言平实,既注重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又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李任予烈士:红军早期领导人的追认历程作者:李伟才、李美通、张弘、李石星文章发表于《广东党史》2001年第2期李任予,作为红军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其英勇事迹与牺牲精神值得铭记。本文旨在详细记录对李任予烈士的追认过程。经过多方考察与史料核实,我们确认了李任予在红军中的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更在思想引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其历史地位与贡献,相关部门决定对李任予进行烈士追认。追认过程历经多个环节,包括资料收集、事迹梳理、专家评审等。每一步都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确保追认工作的公正性与准确性。在资料收集阶段,我们广泛查阅了历史档案与回忆录,力求还原李任予的真实形象。事迹梳理则侧重于其在红军时期的革命活动与影响。专家评审阶段,多位党史专家对李任予的事迹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可其烈士身份。最终,李任予烈士的追认工作顺利完成。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李任予个人的肯定,更是对红军历史与革命精神的传承。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记录,能让更多人了解李任予烈士的英勇事迹,铭记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