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来沉痛消息:14亿国人的“守护者”去世了,一路走好!

王晨曦啊 2025-03-28 15:39:46

3月16日,北京的天空似乎比往日更加沉重,这一天,中科院院士、辐射防护专家李德平因病去世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

央视新闻的报道言简意赅,却字字戳心,举国上下为之悲痛,他走了,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光辉,也留下了一个民族对他的无尽怀念,而翻阅他的经历人们才发现,原来他的一生都在为守护着14亿同胞不被西方列强欺凌。

【乱世中的求学之路】

1926年,李德平出生在北京。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北伐战争的炮火声此起彼伏,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的气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华北,北京城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学校被迫停课,11岁的李德平只能跟着家人离开北京,回到江苏兴化的老家。

那时的他,或许还无法完全理解战争的残酷,但生活的颠沛流离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兴化是个小地方,条件有限,但李德平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对书本里的知识如饥似渴,尤其是接触到物理学后,更是天天捧着物理书钻研各种原理。

高中毕业后,他下定决心要考大学,而目标正是西南联合大学,那时的西南联大,可不是一般的学校,它汇聚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顶尖学府的精华,堪称乱世中的学术灯塔,更巧的是,李德平的父亲就在西南联大教书,这让他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大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虽然它只存在了短短八年,却培养了一大批改变中国命运的人才。

李德平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北京,进入了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物理学,在那里,他埋头苦读,扎扎实实地打下了基础,而命运的转折点,也在悄然靠近。

【一生都在研究“核”】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这一年,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牵头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后来中国科学院的一部分。为了国家的科技事业,钱三强四处奔走,寻找人才,他来到清华大学,目光落在了当时担任物理助教的李德平身上。

对李德平来说,钱三强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传奇,他是物理学界的泰斗,是中国核科学的先驱,能被钱三强看中,对年轻的李德平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参观了物理研究所后,他几乎没有犹豫就加入了这个团队。从此,他的人生与中国的核事业紧紧 绑在了一起。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家门口,美国的军事威胁让所有人神经紧绷,当时有传言,美国可能会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这让新中国的高层意识到,核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国家急需一种能够检测核武器的仪器。

可问题是,这种技术几乎被美国垄断,连相关的学术论文都少得可怜,摆在李德平面前的,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

关于核武器的恐怖威力大家都有目共睹,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惨剧还历历在目,如果只有核武器而没有辐射防护,那无异于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

于是,李德平的任务和钱三强造核武器不一样,他聚焦在了辐射防护上。他和同事们一起,从最基础的理论推导开始,一步步摸索,核试验的第一线,他从不缺席。

为了收集数据,他冒着辐射的风险,亲自操作设备,记录每一个细节,也正是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付出,让中国第一套辐射计量检测系统得以诞生。

这套系统为中国的核武器设定了安全的剂量范围,也为后来的核事业奠定了基础。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震惊了全世界,这场灾难让人们重新审视核能的危险性,也让辐射防护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警钟。

李德平深知,核反应堆的安全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亿万人的生命,于是他一头扎进工作中,研究如何降低辐射风险,完善防护措施。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的核设施因为有了更严格的安全标准,才得以在发展中避免类似的悲剧。

李德平不是那种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人,他更喜欢亲力亲为,哪怕已经年过半百,他依然会出现在实验室里,和年轻同事们一起讨论问题,他的身影,成了辐射防护领域的一面旗帜。

【退休也不忘科研】

退休,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休息,但对李德平来说,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他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传承中。

退休后,他还不断修订这本书,加入新的研究成果,只为了让它更完善。对待学生,他更是倾尽所有,他常说:“我这辈子学的东西,不能带走,得留给你们。”

他的学生回忆,李德平从不摆架子,有问题随时可以找他,哪怕是半夜打电话,他也会耐心解答,在他眼里,学生就是未来的希望,而他要做的,就是把火种传下去。

在中国辐射防护领域,李德平的名字无人不知,他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也是推动者,从核武器的安全检测到核反应堆的防护体系,他的贡献贯穿了中国核事业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没有他,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可能会多走很多弯路,甚至付出更大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他的工作守护了14亿同胞的安全,核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国之重器,用不好就是灾难,而李德平,用他的智慧和奉献,把这把剑的危险降到了最低。他让西方列强不敢小觑中国,也让中国人在核时代的博弈中站稳了脚跟。

【结语】

2025年3月16日,李德平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9岁。这个消息传来,整个国家都沉浸在悲痛中,央视的报道简短却沉重,社交媒体上,人们自发悼念这位默默守护了我们一生的科学家,他的离去,不仅是科学界的损失,更是民族的伤痛。

李德平走了,但他留下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他的研究成果,他的书,他的学生,都是他生命的延续,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实实在在为人民付出的前行者。

14亿中国人都应该记住李德平的名字,他是我们的守护者,是那个在核阴影下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人。

央广网:《送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李德平逝世》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