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老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消耗粮草更多吗?

楚风文史 2025-02-15 05:04:4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我们看古代战争剧的时候,每到战场打仗都会听到"粮草"两个字。

粮草不就是吃的东西吗?古代人打仗怎么老把这个挂在嘴边?不打仗的时候,大家也要吃饭吧!

那为什么粮草在古代战争中会变得如此重要?它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打仗吃饭有多难

如果你是古代的一个士兵,一大早就要赶到战场。走了几天几夜,肚子咕咕叫,粮食没了可怎么办?

古代的运输条件太差,马车驮不了太多东西,就算能驮,那些驮粮食的牲口自己也要吃饭。

更糟糕的是,路上遇到山路崎岖,马车根本过不去,只能靠人力背着走。要是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行,粮食运不到,战场上的将士们只能望天兴叹。

战争中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背后的故事和原因却鲜为人知。

粮草问题实际上是古代战争中最大的隐患之一。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军队就如同断了生命线。士兵们饥肠辘辘,缺乏体力,丧失战斗力。

受困于粮草匮乏,将领们无法随心所欲调兵遣将,不得不时刻关注后勤,分心于军粮调度。

粮草的储备和运输能力是制约军队作战规模和范围的决定性因素。一支百万大军,如果后勤跟不上,不出三天就会因饥饿而溃散。

要知道,一个人一天至少需要一斤粮食,百万大军每天至少消耗一百万斤粮食,后勤压力可想而知。

骑马打仗也得吃饱饭

古代最早的时候,部落之间打架跟现在村里人打架差不多。

早上在家吃饱了饭,走两步路就到了战场,打完仗还能赶回家吃晚饭。后来地盘越来越大,从家里走到战场可能要好几天。

士兵们就得自己背着干粮上战场。有时候打着打着,粮食吃完了,只能回家拿粮食。这种打法能打赢才怪!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开始组建专业军队,士兵们常年待在军营里训练,国家就得负责他们的吃喝。

这些大块头士兵饭量都不小,国家光是养活他们就够呛。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场距离的增加,士兵自带干粮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养活军队的重任。

然而,这对国家财政和农业生产都是巨大的负担。一个身强力壮的士兵,饭量至少是普通人的两倍。

要知道,当时的农业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有限。仅仅养活一支常备军,可能就要占用国家大部分粮食储备,加重老百姓的赋税负担。

而如果战事频繁,军队又要扩充,国家不堪重负,很容易因粮食短缺而引发农民起义或军队哗变。

士兵自己种地

有人想出了个主意:让士兵们在边境自己种地,打仗的时候就地取粮。

这主意看着挺好,曹操就试过。结果倒好,士兵们种地种上瘾了,天天想着种地,谁还想打仗?

更糟的是,有些将领开始动歪脑筋,把军队的地变成自己的私田。到了明朝,这种情况更严重,军队都快变成农场了。

“屯田制”看似能解决军粮问题,实则弊端重重。首先,战争年代,边境往往是战火频仍之地,农业生产无法保障。

再就是士兵们习惯了安逸的农耕生活,战斗意志和纪律必然下降。

最后是一些将领为谋私利擅自占田,导致军田变成私产,军队管理混乱。事实证明,屯田制治标不治本,反而损害了军队战斗力。

古代运输太难了

在现代社会,我们习以为常的物流运输在古代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所有的货物都要靠人力和畜力来运输。

粮食作为军队的生命线,其运输难度可想而知。据估算,将一个士兵一天的口粮从后方运送到前线,需要耗费至少十个人一天的口粮!

为啥这么多?因为运粮食的人和牲口也要吃饭。运输线路越长,损耗的粮食就越多。

长平之战的时候,秦、赵两国在前线对峙了半年之久,双方各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如此庞大的军队,单单是每天的饮食供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战事之初,两国的粮仓还能勉强支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粮草渐渐捉襟见肘。眼看军粮即将耗尽,双方都绞尽脑汁想办法解决运输问题。

秦国丞相范雎出了一个高招,让国君秦昭襄王亲自出面,号召民间援助运粮。

秦王许诺,凡是能及时将粮食运送到前线的百姓,就赐予他们官职。在重赏之下,秦国终于及时将粮草运送到前线,才没有出现军粮断供的危机。

由此可见,在古代打仗,后勤补给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军事谋略。然而,受限于运输条件,要做好后勤工作谈何容易。

无数的先贤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工业革命后,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出现,才让人类彻底告别了这一困扰。

为啥唐朝这么强

唐朝的人真聪明,把粮食当成了交易的工具。

不管是官府还是老百姓,都可以用粮食做买卖。官府定价,老百姓自由交易,市场特别热闹。

有了这个政策,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了,商人做生意也方便了。国家富了,打仗的时候也不愁没粮食了。

唐朝的粮食经济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以市场化手段调节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制度创新。

一方面,国家通过粮价调控,引导农民和商人参与粮食生产和贸易,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自由交易让粮食在全国范围内顺畅流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保障了军需民用。

这一政策极大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唐朝的国力强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结语·】——》

从原始部落打群架到统一王朝的大规模战争,粮草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曾经觉得粮草就是吃的问题,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年代,粮草不仅关系到军队的吃饭问题,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战争打得赢打不赢,还真得看后勤给不给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史》《战国策》《资治通鉴》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