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赞》中“羽岂其苗裔邪”的“岂其”训释

军宸古文观 2024-07-22 05:30:38

今天继续读《项羽本纪赞》。

司马迁写的汉初这段历史,可能是《史记》一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读到这句:

原文: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有如下问题,试一一辨析之:

一、岂其:此处的“岂其”是复式虚词,还是两个字分开理解?

1、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虚词词典》P412注

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等,有时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莫非”、“大概”,并以此句为例句。

该词典没有译文。按照词典的解释,这句话应该理解成“羽岂其(舜之)苗裔邪?”

有些多此一举。

2、王政白《古汉语虚词词典》P296注

岂其,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有时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相当于“何必”。该词典未以此句为例。

3、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P260注

岂其,如果“其”字还可单独解释,那就不能把“岂其”看作一个词了。这是应加注意的。

P258又注:岂,副词,表推测、希望和疑问的语气,用在谓语前面,可译为“或许”、“可”等,并以此句为例,把“羽岂其苗裔邪”译作“项羽或许是舜的后裔吧?”

3、我的意见

从上下文义看,我赞同韩先生的意见,即,如果能够单独解释,就不能视作一个词。因为,根据文义,把“岂其”当作一个词看待,但又必须补充“舜”作领属性定语,显然是多余了。

二、暴:此处的“暴”是“暴骤”还是“暴虐”?

1、逐字注释:何兴之暴也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为什么;

兴,动词,起也,兴起,此处译“崛起”;

之,助词,用于谓语与补语之间,表示补充关系,根据上下文义可灵活译作“得”、“这么”、“这样”等;

也,疑问语气主要由疑问代词“何”来表示,“也”实际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呢”;

2、暴:“暴骤”还是“暴虐”?

我见过的所有《古文观止》版本,都把“暴”训作“暴骤”,即“迅猛”的意思。

唯独林云铭在《古文析义》里面,在这一句的后面,加了评点,曰:“暴字当作暴戾解是一篇之纲”。

显然,林云铭的意思是,《项羽本纪》一文,司马迁想说的,难道是,项羽起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吗?

司马迁难道不应该试图说明项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原因吗?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导致项羽短时间内兴起,又短时间内败亡呢?

林云铭在《项羽本纪赞》这篇小短文后,加了如下点评:

开手喝出“暴”字,是项羽一生定评,通篇以此字作骨。其引舜目重瞳,亦非闲话,乃借一至仁之主与至暴者相形耳。《秦楚月表》亦云“虐戾灭秦,自项氏”,即“暴”字之注脚。言羽若是舜裔,其当兴时则不应暴戾乃尔(“如此”)耳。坊本(“坊间版本”)以下文有“起陇”等语,遂解作“暴骤”之“暴”,若然,则上文“苗裔”句下应加“不然”二字转入,否则语意不相贯矣。况《黥(qíng)布传赞》亦有“皋陶之后何拔兴之暴”等语,且言项氏坑杀而布尝为首虐(“首恶”),亦以布若系皋陶之裔,即不当暴虐如此。与此赞意相同,无庸疑也。然羽之暴处,尤在“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二句,故特地提出,为项氏灭亡关头,既以暴兴,旋以暴亡,逆取顺守(“不以正道取之而以正道守之”)之间,大为失策。龙门(“太史公字”)以一字为断,千古铁笔,但列入本纪,比之帝王,终不如《汉书》与陈涉同作列传为当(“合宜”)。

3、我的意见

我此前虽留意到有此不同,但我仍中庸地采用了大多数人的训释。我早些年曾经通读过《项羽本纪》,很多细节我不记得了,但整篇纪给我的感觉就是“暴力美学”。

我相信,项羽给所有人的感觉就是,以暴力兴,以暴力亡。

所以,此次重读,我决定站队林云铭,把“暴”字训作“暴戾”。

全句译作:项羽或许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崛起得这么暴虐呢?

以上。

0 阅读:6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