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际月表》中的“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怎么理解?

军宸古文观 2024-08-02 22:54:34

八月了,天酷热。

今天读《秦楚之际月表》。

读到这一段: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不理解这一段的逻辑。

有时候觉得,很多时候古代人写文章,也并不是所有的都好,不好的地方也比比皆是。

比如,司马迁写“八百诸侯会孟津”这件事,除《史记》外,还有《汉书》,说法都有差异:

1、《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

2、《史记周本纪》: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3、《史记齐太公世家》: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

4、《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

5、《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上八百诸侯,遂灭殷。

问题:

1、按照正常的理解,应该是“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于)孟津”。

2、更文言一点的理解,应该是“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这是定语后置句,调整之后,就是“不期而会之诸侯八百”。

3、这就衍生了一个问题:齐太公世家中的“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会不会多用了一个“诸侯”?即“不期而会之诸侯八百诸侯”。

4、班固的汉书,选择“不期而会孟津上八百诸侯”,加一个“上”字,到底有什么意味呢?

回到“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上来,我的疑问是:

1、会,到底作“会聚”呢,还是“会盟”呢?

2、如果“会”作“会聚”,这一句是否理解成“不期而会聚于孟津八百诸侯”?意思是,“不期”作状语,“会聚于孟津”是主语?而“八百诸侯”是谓语?

3、如果“会”作“会盟”,这一句是否能理解成“会盟孟津之八百诸侯”?意思是,“不期”作状语,“会盟”是谓语?而“孟津之八百诸侯”是宾语?

4、这句话如果要从“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倒过来,理解成“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于)孟津”,有没有什么语法根据?

思来想去,从上下文来考虑,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可能就是为了和上一句对称:

上一句:修仁行义十余世

下一句: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

如果说上句中,“修行”是谓语,而“十余世”是补语,那么,在下句中,“不期而会”也应该是谓语,而“八百诸侯”是补语。

这样理解,我不知道对还是不对。

总结一下:

原文: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试译:商汤周武称王的时候,就是从(商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开始),修行仁义十几代,没有约定就会聚在孟津(有)八百诸侯,(周武)仍然认为这样不可以(进攻),此后(商汤)才放逐了夏桀,(周武)诛杀了商纣。

需要留意的是:

1、从商契到商汤,共历十四世;从周后稷到周文王,共历十五世。故知,修仁行义十余世,既指商,也指周。

2、八百诸侯会孟津,则只指周武王。

3、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实际上商纣王是自焚而死的。

以上。

0 阅读:6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