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华与陈诚

峻辉聊过去 2024-09-10 13:59:20

浙江青田是一个山灵水秀、风光绮丽的地方。历史上此地因学风浓郁,经济富庶,诞生过许多青年才俊。

比如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就被朱元璋视之为“吾之子房”。街头说书艺人更是将刘伯温比做诸葛亮般的人物,世人谓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步入近代以后,青田陈氏宗族,更是涌现出陈诚、陈慕华两大杰出人士。他们二人一男一女、一武一文。独独可惜的是他们二人所处的阵营不同,选择的信仰也不同,自然人生结局也不同。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在延安成长

上个世纪20年代,陈慕华生于浙江青田油竹村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巧合的是,陈慕华的父亲也叫做陈成。

1937年,16岁的陈慕华正在读中学,就亲身经历了“七七事变”。面对异族入侵,陈慕华虽是一介女流,却也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没几个月,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占领了陈慕华的家乡青田。这之后,陈慕华就踏上了流亡的征途。那时她满腔爱国心,心中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不能当亡国奴,要追求新生活。

抵达西安,暂时安全。陈慕华在大街上掏了两个铜板,买了一份最新的《新华日报》。报纸上讲述了中共的抗日主张,陈慕华对之非常倾佩和赞同,就继续西行,赶到了延安,投奔了中国共产党。

和那个时代大多数有志青年一样,在他们的心中,延安是“革命圣地”。这话是不假,但另一方面,延安的生活环境也确实是非常艰苦,白面馍馍是想都不要想,只有玉米糊糊作为主食。如果没有军粮就只能吃青菜,没有青菜就只能吃黑豆。可陈慕华精神上是富足的,同战友们间的情感是真挚的。这种同甘共苦的生活让见惯了世态炎凉的陈慕华如沐春风,仿佛重温了家庭的温暖。

为了培养抗日干部,争取战争的早日胜利,延安抗大开设了参谋训练队。一开始,训练队只招收男学员,女战士、女学生就只能是搞搞卫生、当护士或者学医。

然而,一向颇有主见、聪慧敏达的陈慕华等一批女战士不甘于此,还是想从军当参谋。

于是思索再三,陈慕华还是毅然决然写了一封长信,托人交给了毛主席,讲明自己参加革命的决心和信念。

毛泽东知道后,指示训练队可以招收有限的女学员。就这样,以陈慕华为代表的11个女学员终于加入了参谋训练队。

解放战争时期,陈慕华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果敢能干的女干部了。前去东北建设根据地的十万干部中,就有陈慕华的身影。

她靠着一双脚,从黄沙漫漫的延安来到了白山黑水的东北,成为东北铁路线上的一朵灿烂的红花。

在东北工作时期,陈慕华本着“革命的螺丝钉”精神,一路从热河军区司令员部一科参谋,坐到了中长铁路中央医院副院长的职务。建国后,陈慕华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

十年运动期间,外贸部有许多人调离了一线工作岗位,转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故而有不少业务都处于瘫痪状态。

周恩来便提议:陈慕华进入外贸部的领导班子。此前,陈慕华一直是处长和副司长,关于陈慕华是不是陈诚侄女的事情,有人一直纠缠不休。

周总理得知后,十分生气,就说了几句公道话:“陈慕华是我看着从女青年变成党的女干部,变成好干部的。

延安时期,她就是第一个女参谋,主席也是知道的,陈诚怎么会是她的叔叔呢?难道就因为她是青田人,就一定是叔侄关系吗?”

事后,还是毛主席作了批示:陈慕华的历史我很清楚,不要纠缠不休,总理已经讲话了,要听中央的招呼。其实关于陈慕华和陈诚的关系,两人确是同出于一个宗族,祖先为明宣德年间的陈诏。陈诏是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430年)的甲科第一名进士,陈慕华和陈诚只是同一大树上的不同枝蔓,且早出了五服,充其量也只是远房亲戚。

央行掌门人

改革开放后,陈慕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1985年,陈慕华被中央任命为中央人民银行行长,是共和国第一任女行长,肩负着稳固国家货币的重任。

此消息一经公布,不少中外媒体都刊发了社论,称: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其政治含义不言而喻,是中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金融机构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预示着中国在改革中提高央行地位的决心。

同时,也表明中国经济不会再走老路,要积极加入世界产业分工链条的一个标志。

另一方面,陈慕华也看出了中央领导的意图。64岁的她倍感责任艰巨,曾向外界坦言:“经济搞活,越需要银行这一经济杠杆。”

早些时候,银行并不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仅仅是国家计划体制下的大“出纳”。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央行的地位有了提高。改革初始,在职能划分上,央行和地方银行没有调整好,货币发行量大大超过了预期。

对此,陈慕华上任时就明确表示:“必须强化央行的控制和调节机能,‘分灶吃饭’以搞活金融,调控信贷投放。”

1985年10月份,在陈慕华的运作下,央行提出了“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稳中求活”的政策。按照这个大方向,陈慕华两度改进了国家综合信贷计划。

第一次是在1986年,陈慕华带领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了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学习了西方银行运作的模式,编制了国家综合信贷计划,确定了金融宏观控制的目标。

同时,陈慕华依据西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引用了数字管理的方法,观察物价计划上升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再进一步确定贷款规模。

第二次2年之后的1988年,也就是陈慕华即将卸任的时期。她并没有将问题留给后继者,而是丰富了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增加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

可以说,是陈慕华奠定了央行货币调控政策的大纲。没有陈慕华,央行不可能快速适应现代经济体系,也就没有今天的金融稳定的局面。

卸任了央行行长,陈慕华又于1988年9月,当选为全国妇联主席。这时,她已经年近七旬,完全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陈慕华还是选择出来工作,致力于妇女权益保护工作。在她的倡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施了“春蕾计划”,每年救助了15万贫困地区的失学女童重返校园。

生活中的陈慕华极尽低调和简朴,平时上下班她都会乘坐公交车,部里干部也经常会看到陈慕华亲自排队买饭。

在和年轻的同志交流时,陈慕华也总是告诫大家:“相信人民群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遇到挫折时信念一定不能动摇,因为事情的发展总是不确定的。年轻人常常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是要不得的。”

“小委员长”——陈诚

和陈慕华同出于一个大宗族的陈诚名头比这位远方侄女更响亮一些,也颇受蒋介石的信任。在国民党内部,陈诚更有“小委员长”的称号。

陈诚生于世纪之交,家境富裕,1918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第八期。4年以后,返回家乡,进入浙军见习。陈诚的发迹,和蒋介石的有意培植脱不开关系。

据说有这样一则小事:陈诚经邓演达、严立三介绍,引进黄埔军校,任炮科科长,出任教官。一次,陈诚于夜间,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就抱着一本《三民主义》来到军校操场,偶遇了蒋介石。

蒋介石将陈诚交到一边,拿起了《三民主义》一看,发现书本上圈圈点点,尽是陈诚学习的笔记,这令蒋介石突感意外,认定陈诚是一名有志青年,便将陈诚的名字记在了心中。

除了这一则趣闻,陈诚在1925年的棉湖一役中,作战英勇,立功受奖。蒋介石赞扬陈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开始有意培养,转为心腹。另外,陈诚浙江青田的出身,和蒋介石共为老乡,也为其加分不少。

1927年,宁汉分流,邓演达远走国外,第21师师长严立三辞职,副师长的陈诚抓住了机会,追随蒋介石,顶替了严立三。眼看建功立业的本钱牢牢掌握在手中,现实却很快给了陈诚一个打击。随着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陈诚师长的职务也被解除。

满腹委屈的陈诚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述说了心中的苦闷,深感:“党失重心,群龙无首”,还建议蒋介石要“容纳众流,忍小忿以成大谋”。这也是有据可查,陈诚最早写给蒋介石的效忠信件。

一年之后,蒋介石再度出山,带着陈诚二次北伐,陈诚也建立了不少功勋。对待陈诚,蒋介石一直是深信不疑,不仅一步步提拔了陈诚的职务,还将谭延闿的女儿谭详介绍给陈诚,当了妻子。

抗战期间,陈诚被任命为湖北省主席,向前方筹集了不少军粮。但是由于长沙大火,陈诚和蒋介石发生了冲突,中间闹出了一些不愉快。

有时,陈诚也替蒋介石背了不少黑锅。客观来说,陈诚也算为民族的近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抵抗日本法西斯,也是尽心尽力。

让人有些惋惜的是,陈诚败逃台湾以后,渐渐势微。原因也很简单,陈诚毕竟不是蒋介石的亲儿子,只能充当副手,要为“太子”蒋经国让路。

结语:

在浙江青田,宗族势力强大,他们常常结为一体,成为世家大族,在历朝历代都屹立不倒。以陈慕华、陈诚扬名的陈氏一族,就是典型的代表。

除此之外,青田还有许多在外的华侨。自从欧债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不少华侨也纷纷返回国内创业定居,甚至出现了“工作在中国,生活在国外”的现象。

参考资料

《蒋介石对黄埔嫡系陈诚的栽培》 近代史研究 2013年第2期

《陈慕华:金融巾帼数第一》 封面故事 郭文宣

0 阅读:10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