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活至106岁,临终前说最对不起3个男人!他们是谁?

峻辉聊过去 2024-08-31 14:24:52

2003年10月23日晚,美国东部最大的城市——纽约也进入了梦乡。

是夜,月明星稀,万籁寂静。环绕曼哈顿岛而流的古老哈德逊河,在深秋漆黑的天幕下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这里的一幢幢摩天大楼大多都熄灭了灯盏,只有东河84街那幢15层“葛莱西”公寓大厦的第9、第10这两层还灯火璀璨。

不错,这里就是旅居美国宋美龄的居所。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深夜11点30分左右,106岁的宋美龄永久闭上了双眼,走到了漫漫人生路的尽头。

最先发现宋美龄病逝的是一位名叫宋亨霖的身边侍卫,他跟随宋美龄长达三十年之久。

对于这位毁大于誉、过大于功的民国夫人,人们只觉得她是个既野心勃勃,又奢靡无比的贵妇人。

这样的评价相当中肯,不过宋美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确赫赫有名。重大的历史事件,她都深度参与其中。

晚年的她被踢出了台湾政局,移居美国生活,从此不再过问世事。可还是有许多历史学者、媒体记者上门采访。

就在临终之际,宋美龄曾透露自己一生最对不起三个男人,那么这三个男人究竟是谁?宋美龄和这三个男人又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

美好的初恋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笔下的文字,醉倒了许多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

芸芸众生中,世事无常,人们很难和自己的初恋修成正果,更别提白首不分离了。对于宋美龄而言,她也有一段洁白无瑕、不含利益纠葛的初恋。

可惜的是,她辜负了那个纯情男子——刘纪文。等到她沉疴难起时,她才感念这段恋情的甜蜜,但终究为时已晚,只能暗自神伤。

宋美龄,1897年3月5日,生于十里洋场的上海。

父亲宋耀如常年在西方留学,耳濡目染接受了自由的西方文化,骨子里厌恶中国封建的礼教制度。

因此,在宋美龄五岁时,宋耀如便将三女儿宋美龄送到上海中西女塾进行启蒙教育。

10岁时,宋美龄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新泽西州,就读于萨米特镇私立小学。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宋美龄都在美国生活、学习。

19岁的宋美龄长得亭亭玉立,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红玫瑰。

不过宋美龄在爱情上,也有自己的原则——不找外国男人。

根据埃洛伊斯(宋美龄在大学的闺蜜)的回忆:“她(代指宋美龄)担心晚上起夜,发现枕边躺着一个高鼻深目,会吓得睡不着觉。要找就找中国男人,最好是父亲那样的,或者是大哥阿文也不错……。”

过完19岁生日,宋美龄来到哈佛大学找大哥宋子文。

一走进会客室,宋美龄就见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国男人正在和宋子文相谈甚欢。

宋子文见小妹来了,就中断了谈话,向宋美龄介绍道:“小妹,这是刘纪文,是我的老朋友。别看他只比你大七岁,可人家已经是中华革命党东京总务事务所的骨干了,你可要虚心向他学习、请教。”

随即,宋子文又向刘纪文说:“纪文,这是我家小妹,芳名宋美龄,是卫斯理女子学院的学生。”

不等宋子文说完,宋美龄和刘纪文就互相盯着对方。

刘纪文,1米八的个子,称得上是玉树临风;宋美龄,娇艳欲滴,珠圆玉润,富商名流的女儿。

两人就怔怔了几秒钟,还是宋美龄比较大胆、率性,伸出了一双玉手。刘纪文这才连忙上前一步,紧急握住。

少女怀春,不是一句假话,宋美龄一眼就看中了刘纪文。从大哥宋子文的口中得知,刘纪文家境贫寒,却聪慧好学。

不仅如此,刘纪文还胸怀天下,在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亡岁月里,刘纪文就投入革命的洪流。

1909年,刘纪文加入同盟会,和邓仲元一起,在果栏街开了一家商店,作为掩护革命机关的前哨基地。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芳心躁动的宋美龄和刘纪文于1906年暑假游览了旧金山的唐人街,又参观了纽约的电影院,还去了景色宜人的黄石公园。

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一天天的朝夕相处,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在宋子文的见证下,刘纪文和宋美龄定下了口头婚约。

可惜的是,回国以后,宋美龄见识了更多青年俊杰,愈发对刘纪文爱搭不理。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宋美龄骨子里崇尚攀比,不肯低人一头。

家中大姐嫁给了山西首富孔祥熙,二姐更是冲破礼教束缚,嫁给了革命领袖孙中山,自己要是跟了刘纪文,日后姐妹碰头,可不就要低人一等。

想到这里,宋美龄就有意疏远刘纪文,绝口不提婚约一事。刘纪文渐渐也回过味来,主动远离了宋美龄。

后来,在大姐宋霭龄的牵引下,宋美龄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英雄”蒋介石,并与之完婚。

以至于多年以后,宋美龄才感到对不起初恋男友刘纪文。毕竟和蒋介石的结合,只是出于利益和虚荣,而不是爱情。

宋美龄唯一爱过的也只有刘纪文一人而已,和刘纪文在一起的日子也是她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敬仰的大哥

如果说刘纪文是宋美龄感到愧疚的第一人,那么介绍人宋子文就是宋美龄对不起的第二个男人。

可以说,在宋美龄前十几年,大哥宋子文扮演的并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有时承担着父亲的责任。

宋子文,在民国有“两朝国舅”的外号。

1894年,宋子文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这一时期,宋子文在美国一边学习,一边关心、爱护小美宋美龄。

如前文所述,还向宋美龄引见了刘纪文。

当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时,据说宋母一直不太同意,嫌弃蒋介石是个始乱终弃的浪荡子,便长居日本神户。

关键时刻,还是宋子文当了两人之间的桥梁,出面劝说母亲,方才同意这门婚事。因此,在宋美龄找男人这件事上,作为大哥的宋子文可谓出力颇多。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扣在了西安。消息传到南京,宋子文、宋美龄兄妹为了营救蒋介石,力排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的重重阻难,亲赴西安。

在事变发生后的第一天,也就是12月13日,宋子文从香港抵达上海,稳定了上海的金融市场。

14日,宋子文又对新闻界发表谈话,首先宣布“蒋介石在西安绝对安全”,驳斥了“亲日派”的“蒋介石已经被杀”的谣言。

接着,宋子文认为,由于他本人和蒋介石、张学良的“特殊关系”。

如果有任何可能解决之办法,宋子文本人愿在政府领导之下,尽最大努力。

20日上午,宋子文飞抵西安,见到了身陷囹圄的蒋介石,心底的一块石头也就此落地。

最后,宋子文帮助宋美龄,同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了谈判。

蒋介石也委托宋氏兄妹作为全权代表,在中共六项主张的基础上,于23日、24日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举行了三轮谈判,达成了九点协议。

正式由于宋子文的特殊关系,得到了双方信任,起到了外人所不具有的中间媒介,才能让西安事变得到和平的解决,为国共二次合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如果没有宋子文的鼎力支持,估计宋美龄也无法救出蒋介石。

可是多年以后,宋子文因进食窒息,猝然离世。

远在台湾的宋美龄却没能出席大哥的葬礼,这成了宋美龄隐藏在心中最大的愧疚。

一来,宋子文是宋氏家族的长子,他的葬礼,自己按照礼法本应出席,二来,宋子文多次帮助宋美龄渡过难关,为了报恩也该前往纽约,可她仍旧顾虑重重,仅委托了代表送去了慰问。

蓝颜知己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曾说过:他一生中,有两位女性对他恩同再造,一是宋美龄,一是赵一荻。

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中,张学良这样写道:“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蒋夫人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从张学良吐露的肺腑之言,就能一窥宋美龄和张学良不解的缘分。

的确,宋美龄自从和刘纪文分手以后,便长久滞留于上海,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盖世英雄”。

宋美龄找伴侣很简单,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她迟迟不婚的原因是因为她不打算成为上海上流社会的一名阔太太,也不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妻良母,宋美龄追求的是至高无上,无边无际的权力。

不过,在民国这个男权社会,她只能借助于男人的力量。

在宋美龄《我的宗教观》中一书中,宋美龄就自述道:

“我极度的热心和爱国,也就是渴求替国家做些事情。我的机会很好,能和丈夫合作,就不难对国家有所贡献了,只是我实在还缺乏一种精神上的定力。”

于是在1922年,宋美龄遇见了蒋介石。身为总司令部参谋长的蒋介石,一见到风姿绰约的宋美龄,顿时目瞪口呆。

可是宋子文对蒋介石是了如指掌,他一向看不起蒋介石,对蒋介石拥兵自重、独断专行极为鄙视。

因此,一开始宋美龄只把蒋介石当一个备胎,而非首选的意中人。

就这样拖拖拉拉了三年,宋美龄又在上海见到了仪表堂堂的张学良。

两人当时都只有20多岁,互生情愫,经常在一起跳舞、游玩。

最主要的是,出身相似、年龄相近、通晓英文,受过西方的教育,在一起有共同语言,故而宋美龄才会倾心少帅。

另一边,张学良也持类似的想法。还曾对密友王书君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这些蒋介石都不知道。”

也正是张学良有家室,这段孽缘才无疾而终,宋美龄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蒋介石。

至于宋美龄说自己对不起张学良,主要还是由于西安事变后,宋美龄曾私下对张学良有过保证:会劝说蒋介石,对张学良既往不咎。

可没想到的是,宋美龄的保证不过是画了一张大饼。蒋介石回到南京,稳固了地位,第一件事就是囚禁了张学良。

对此,宋美龄当然会觉得自己辜负了张学良。为了弥补罪过,宋美龄也只好不断给蒋介石吹耳边风,尽量留张学良一命,算作力所能及的补偿。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和张学良交友70多年的宋美龄悲痛不已,静默多时。

随后,宋美龄还通过孔令仪向张家后人表达了哀痛之情,并特别交代辜振甫夫人严悼云代表自己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当作最后的告别。

结语:

不论是刘纪文,还是宋子文、抑或是张学良,都曾给予宋美龄情感上的需求。可惜的是,宋美龄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子。

为了权力,宋美龄做了一些对不起这三个男人的事情,到了晚年,她也只能孤独终老,孤零零死去。

参考资料

《宋美龄在美国》 团结出版社

《宋氏三姐妹》 人民日报出版社

《宋氏兄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江汉大学学报 1986年第4期

2 阅读: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