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给孩子输液,伤害阳气,让中国孩子越来越寒湿!

鸿朗说健康 2025-02-11 14:29:02

现在的西医好像不输液、不用激素就治不好病了!我们观察一下现在的医疗环境,医生把输液、使用激素当作治疗的法宝。甚至给孩子也动不动就输液,严重伤害孩子的阳气,免疫力越来越低,感冒越来越频繁。

如一个患儿家长说:说我家小孩快5岁了,小手冰凉,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怕冷,不能吹风,一吹风就感冒,经常流鼻涕,动不动就咳嗽。很容易感冒,这一个月就感冒了三次,太愁人了。

其实不止这位宝妈,中国千千万万的宝妈应该都有同样的感受: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太娇气了,像温室里的花朵,热也热不得,寒也寒不得,动不动就感冒。

我对问这位宝妈,是不是孩子一感冒就给孩子输液吃抗生素?

她连连说,是的是的,我没少给孩子输液,知道孩子遭罪,但没办法啊,感冒得治啊。

我说,你孩子体质差就是被输液害的。

她不解,为什么呢?去医院不都是输液吗?不输液怎么治好感冒呢?输液不是好得快吗?看见孩子生病真心受不了。

我解释道,一次输液就等于一次小型手术。那么寒凉的液体就算喝到胃里,胃也不舒服呢,何况直接进入我们的血管。输液输的是抗生素,抗生素是非常寒凉的东西,而且是无法被人体识别,会严重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削弱人体的自愈能力。给孩子吃抗生素,症状一时下去了,但病邪却永久留在了体内。当身体的正气企图赶走这些病邪时,当症状又出现时,家长又忙不迭给孩子再次吃抗生素,如此恶性循环,终成迁延不愈的慢性病。

这位宝妈有些纠结,可是,不输液病怎么好呢?我说,很多小病根本不需要吃药,有些发烧也并不见得是病,是孩子成长必须的过程。绝大多数时候,抗生素吃进去,不但没有杀死细菌,反而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抗生素是对抗性治疗,只打压你的症状,完全不考虑症状引起的根本原因,而西医用的“杀毒、消菌”的思维方式,你来一个我杀一个。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不分体质的给孩子乱输液,这样是很危险的!如下面一则医案:

一女4岁,主诉:咳嗽、喘息2日, 既往史:3次因咳喘入住重症监护室病史。现病史:咳嗽,喘息,白天频繁,时咳吐白粘痰夹少量黄痰,无流涕,活动后气促明显,纳一般,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

诊断:喘证

辨证:肾阳虚衰,纳气失司

治疗:温补肾阳,纳气平喘

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制附子6g、炙麻黄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杏仁10g、阳起石10g 葫芦巴6g、紫苏子10g、赤芍10g、芦根15g、鱼腥草15g、炒莱菔子10g、橘红6g、葶苈子10g、紫菀12g、款冬花10g橘络6g、茶树根12g,1剂颗粒剂,少量频服。

由于患儿病情较重,嘱家长次日至门诊告知患儿服药后病情变化。

二诊:患者家长复来门诊告知患儿病情,症状未见减轻,查看患儿,病情较昨日未见明显改善,详参四诊,断定为阳虚无疑,那为何无效,询问用药情况,才发现一日共累积输水650ml,无形中加重了心脏负担,故喘息不能平卧,急加温阳利水方五苓散(桂枝、茯苓、猪苓、泽泻、苍术各10克),予上方中加红参10g,同时严格控制液体入量。

三诊:服药后咳喘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嘱继续口服上药。

按语:患儿系双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久病屡用苦寒之药,更伤阳气,以致命门之火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为寒,肺虚之初,多为气虚,久则伤其里阳,稍感寒邪,直中于脏,而发咳嗽,或为表里同病而咳,此时应急扶里阳,以鼓舞正气祛在表之邪,医误投清凉之剂,痰邪虽有所减少,但阳气已受损,此舍本逐末也,清热乃阳虚之大忌,其害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患无穷。服药后患儿病情急转直下,喘息不能平卧,实乃下焦命门之火衰,肾者,主蛰而守位,肾命门衰,封藏失职,真阳奔腾于上,肺之肃降之。阳主动而令不行,故见喘息,阴主静,动则喘甚。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虚故见精神疲惫,倦怠嗜卧,喘促不得卧,急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温阳散寒。患者服药后未见减轻,肺部罗音甚至有所加重,再三思量,患儿为阳虚无疑,询问用药情况,并未发现不妥,方知液体入量太多,成败皆在细微之处。

在国外,输液的使用非常谨慎,能口服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而我们呢?却是能输液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吃药。尤其是孩子,他们是最容易被寒凉的化学液体侵袭的群体。

很多宝妈们误以为输液是最快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事实是,每次输液都像是一次小型手术。寒凉的液体进入胃里都会让胃感到不适,更何况是直接进入血管。血液遇热则活,遇寒则凝。如果血液凝住了,流动缓慢,孩子自然会怕冷。中国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被输液偷走了阳气。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于这样的事,我们往往都把重点放在了治上,孩子生病了,我们恨不得想让她马上就好,所以情急之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医院,寄托在了输液上,以为输液好的快,孩子的痛苦就能少一些。熟不知,其实输液的危害往往比我们想象的严重的多得多。

昨天看了篇报道,说一位河南的九岁男孩因发烧而到当地医院求治,被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医院医生安排其输液,却突然出现了休克,不幸猝死。

当冰冷的液体直接进入心脏,会迅速消灭心阳,极易导致阳气暴脱而休克。

如一高中女孩,发烧二十余天,住院天天输液,却越治越重。

渐出现关节疼痛,周身肌肉痛。其每天上午发烧,于午后即退。

来诊时带来一大堆血液化验单,自述医生要求下一步要抽骨髓。为她详细诊断,发现其脉滑数,舌大齿印,她实则外感风寒,邪正相争,发为高烧。

奈何西医滥用寒凉,但正气不屈,与邪反复抗争,故烧退后又发烧,反反复复。

她当以扶正祛邪为法,故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葱白,两日而痊愈。

临床发现:小儿或少女少男发烧,往往越是输液,烧越不退,即使是解热退烧,也是暂时的。

传统中医认为,我们人体之所以发烧,是正气与邪气交争的生理反应。

正确的方法是扶正祛邪,其烧自退。

奈何西医不辨正邪,滥用寒凉药物,虽欲退烧,却伤正气。若正气不虚,则祛邪有力,虽暂时烧退,移时又复发烧。等到正气被寒凉药杀至无力祛邪了,终于邪胜正损,烧是退了,但邪气已经内陷。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明确认识到:滥用输液的危害很大。

阴液入体,若阳虚不能气化,会导致阳气更虚,无怪乎输液后多见神疲,面青,肢冷,畏寒,水肿等不适。

近期,各地气温骤降,流感高发,各地医院儿科流感患儿扎堆。为什么家长一定要送孩子去输液?为什么不能选择中医?中医治疗小儿流感疗效极高,而且,中医疗法不伤孩子的正气。

既可速愈,治愈后还能保证孩子精神不差、面色不白、食欲不降、手脚不冷。

这么好的中医不用,却选择伤害性的医疗手段,为什么?

有人回答说,因为找不到好中医,不得不去输液。

其实,若家长懂得中医能治感冒,那就绝不会选择输液治疗感冒。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观念正好相反,把西医当成宝,把中医当成伪科学。

有事没事吃点西药,其结果是西药滥用,疾病越治越多。

近年来,在乡村老年人流行输液保健,说是一年输两次,一次连输十天,能疏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从中医来分析,这样做非常不靠谱。输液相当于小手术,其对人体的伤害巨大,而且,远期伤害尤其大。况且,人的健康源于正确的饮食、按时睡觉、心情舒畅、适当运动或劳动,绝不是单靠输液所能保证的。

《黄帝内经》有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人如果感冒寒邪,就容易发烧,烧再高,也不怕。

若能开表祛寒,则邪去烧退。

若再次感冒寒邪,或滥用寒凉,或滥用输液,则有生命危险。

大量输抗菌素,对体内正常的有益菌也会被一并杀死,从而破坏了身体的免疫机制,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重大的隐患。

为什么挂水之后孩子不吃饭、总咳嗽、手脚凉?

我接触过很多长期挂水的孩子。有一个明显的表现是,输液之后原本发烧、发炎的症状暂时缓解了,却出现了新的问题:孩子胃口变差,没精神,或者从原本剧烈的咳嗽,变成了无力的咳,时不时咳一声,好长时间断不了根。

  如果把人体看成一锅正烧得热气腾腾的汤,加一盆冷水进去,热度就减少了。而对于人体来说,这盆冷水,就会导致我们的阳,我们的正气被消耗。

  中医将万物分为阴阳,火为阳,水为阴。人体也要讲求一个阴阳的平衡。

  我们输液所用的液体,大多由大剂量的盐水加小剂量的治疗药物配合而成。其中,药物的寒热属性暂且不谈,而盐水中包含的大量水分,却是实实在在的“阴”性物质。

  假设一个孩子单次挂水是由50ml盐水配置而成,生病严重期一天早晚各用药一次,每次挂两包不同药物,一天至少要挂4包50ml的盐水。如果碰上持续高热,病情严重的孩子,可能至少两到三天会按这个标准用药,也就是说,三天内,孩子会输液600ml。这600ml温度与凉水一样的液体,直接进入孩子身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很多妈妈会发现,挂水后的孩子,手指尖通常是凉凉的。因为低于体温的液体持续进入血液,身体就会调动更多的气血能量去温暖它们,而气血被消耗之后,温度最先降下来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四肢。

为什么有的孩子挂水后会吃不下饭?

  身体的气血在一定时间内是恒定的。当我们用了很多能量在“温暖”冰凉的液体,那其他部分的气血能量就会少一些。气血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脾胃对物质的转化吸收,而脾胃在转化的同时本身也会消耗大量气血。

  所以,当脾胃的气血被大量调走温化水液的时候,那本身用于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自然就弱了。吃不进饭,或者吃得不多却消化不了,就是这个原因。

  在我们吸收了这些偏阴偏寒的物质之后,脾胃的阳气会受损,受寒。很多案例都能说明,过度的输液与“脾胃虚寒”体质的形成,是脱不开干系的。这类虚寒的孩子往往表现为,食欲不振,脸色发青发黄。

  为什么有的孩子挂水之后,咳嗽老不好?

  我们说,体内的任何邪气,都需要个出口。身体的很多疾病反应,都是在排邪。比如受寒了,身体会通过咳嗽,将体内的寒气排出去。大量的水液入体,对人体来说,也是外来邪气的一种。

  所以,那些原本咳嗽排寒的孩子,挂水之后,身体要化解的寒湿比原来又多了一部分。

  有一部分水液,孩子脾胃能转化代谢,通过二便排出体外。另一部分,超出身体运化能力的水液,便化为水饮痰液,身体得通过咳嗽来把这部分痰湿排出去。痰越多,咳嗽越难好。

在大多数妈妈们看来,孩子咳嗽起来太折磨太难受了,对身体是一种伤害。但其实,这却恰恰是身体在自愈的反应。如果一个长期挂水的孩子,不咳嗽不流鼻涕,什么其他反应也都没有,那才要真的思量一下,是孩子真的把这部分寒湿转化了,还是说输入身体的寒和湿隐藏了?

 身体的自愈能力是强大的。挂水之后,有些孩子随着正气的恢复,就会自己处理好这些问题。那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不帮倒忙。

  再次的错误治疗,一定要避免。比如一开始是咳嗽,因为不断的误治,变成了过敏性咳嗽,孩子也成了一个小药罐子,那些错误用药带给身体的伤害远远大于帮助。

自愈之前的饮食调整,和保暖也要做好。比如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外感咳嗽,饮食上继续吃生冷水果,则容易引起反复夜咳,甚至加重咳嗽。如果引发病情反复,那就给身体的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我们来看下面一则医案:温补肾阳,纳气平喘治疗咳嗽,喘息

一女4岁, 主诉:咳嗽、喘息2日, 既往史:3次因咳喘入住重症监护室病史。现病史:咳嗽,喘息,白天频繁,时咳吐白粘痰夹少量黄痰,无流涕,活动后气促明显,纳一般,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

诊断:喘证

辨证:痰浊阻肺,气机上逆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泻白散加减

炙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芦根10g、鱼腥草10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炙枇杷叶6g、葶苈子6g、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地龙10g、赤芍10g 红花6g、煅赭石30g、细辛3g、桔梗6g、太子参10g,2剂,1剂/2日,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体温稍降,仍咳嗽,精神欠佳,时伴喘息,纳减,大便可。继予上药口服,半天后咳喘明显加重,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连续雾化3次,喘息仍无缓解,伴见口唇青紫,点头呼吸,喘息不能平卧,遂至医院,行吸氧及心电监护,心率160-170次/分,呼吸50-60次/分,予抗感染,平喘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要求其转入重症监护,患者家长拒绝。

三诊:气促喘息,喉间痰鸣,呼吸困难,偶咳,无流涕,体温正常,精神差,口唇青,嗜睡,纳差,大便可。

诊断:喘证

辨证:肾阳虚衰,纳气失司

治疗:温补肾阳,纳气平喘

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制附子6g、炙麻黄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杏仁10g、阳起石10g 葫芦巴6g、紫苏子10g、赤芍10g、芦根15g、鱼腥草15g、炒莱菔子10g、橘红6g、葶苈子10g、紫菀12g、款冬花10g橘络6g、茶树根12g,1剂颗粒剂,少量频服。

由于患儿病情较重,嘱家长次日至门诊告知患儿服药后病情变化。

四诊:患者家长复来门诊告知患儿病情,症状未见减轻,查看患儿,病情较昨日未见明显改善,详参四诊,断定为阳虚无疑,那为何无效,询问用药情况,才发现一日共累积输水650ml,无形中加重了心脏负担,故喘息不能平卧,急予呋塞米注射液(速尿)(1mg/kg)雾化,予上方中加红参10g;嘱中药加量口服,同时严格控制液体入量。

五诊:服药后咳喘明显减轻,精神好转,2日后出院,嘱继续口服上药。

按语:患儿系双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久病屡用苦寒之药,更伤阳气,以致命门之火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为寒,肺虚之初,多为气虚,久则伤其里阳,稍感寒邪,直中于脏,而发咳嗽,或为表里同病而咳,此时应急扶里阳,以鼓舞正气祛在表之邪,医误投清凉之剂,痰邪虽有所减少,但阳气已受损,此舍本逐末也,清热乃阳虚之大忌,其害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患无穷。服药后患儿病情急转直下,喘息不能平卧,实乃下焦命门之火衰,肾者,主蛰而守位,肾命门衰,封藏失职,真阳奔腾于上,肺之肃降之。阳主动而令不行,故见喘息,阴主静,动则喘甚。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虚故见精神疲惫,倦怠嗜卧,喘促不得卧,急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温阳散寒。患者服药后未见减轻,肺部罗音甚至有所加重,再三思量,患儿为阳虚无疑,询问用药情况,并未发现不妥,方知液体入量太多,成败皆在细微之处,平日我们只强调心衰患者要减少入量,殊不知喘促之久必损及心,此时积极平喘,诸药同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知问题关键所在,予呋塞米注射液雾化,盖中西医皆为医道,药物不论中西皆可为我所用,速尿雾化乃是用中医药理论指导西药的应用,亦与中医药早期发展所采用的取类比象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减轻心肺水液的潴留而改善临床症状,相关文献亦有报道,中药予上方加茶树根、红参以强心,用药一天患儿明显好转。

生病时输液是身体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给我们的身体更多的呵护,输液时经常会感觉到手臂冰冷、发麻,这是因为药水的温度低于我们的体温,冰冷的药水进入身体后会刺激血管,降低我们的身体温度,不仅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时间长了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影响。

现在有许多孩子犯肺炎、支气管炎等病,一般会使用抗生素输液治疗。

从西医的角度看,它在杀死细菌的同时,身体里面好的益生菌也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体内的微生态环境会被搅乱,但是为了控制急危病情,权其利害,也只能这么做。

在中医的角度,用过抗生素后,中焦和全身的气机运转会被严重阻滞,要恢复起来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平时消化功能不好的孩子一定要慎用抗生素。

输液更要小心,因为液体寒凉,当人体生病后,正气就会与邪气抗争,这时阳气本来就不足,再输液,水汽就会停留在身体里面。

而这类小孩的脾胃都会受损,往往身体素质较差,免疫力低,容易感冒,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更容易积食、厌食等。

其实一般的感冒、咳嗽、发烧,都可以选择中药治疗,效果也很好,见效也快。我们会在治病同时给病人健脾胃、补气血、增强其免疫、抵抗能力。如下面一则医案:

温补元阳,纳气平喘治疗幼儿久用寒凉,伤阳致喘医案

一女3岁, 主诉:反复咳嗽、喘息8个月。现病史:患儿8月来反复咳喘,先后入住省内各家医院,屡用抗生素、激素,终至喘息难以平卧,库欣综合征貌,颜面及四肢肿胀,皮色光亮。由于近半年,反复输液,从未间断,以致四肢及头部遍布针孔,复因皮肤肿胀,输液扎针十分困难,遂将患儿抱至PICU扎针;由于喘促较重,家长异常焦虑、烦躁,大夫几乎不得安宁,尤其是夜间,几乎1小时便呼叫大夫查看一次,由于病情重,大夫也不敢怠慢,但考虑抗生素、激素均以使用,甚至升级到顶级,遂束手无策,便建议转至北京等上级医院治疗及心理安慰。刻下症:喘息,动则尤甚,偶咳,喉间痰鸣,精神差,倦怠嗜卧,库欣式面貌,全身雍肿纳差,大便稍溏,舌淡,苔白,水滑。

诊断:喘证

辨证:肾阳亏虚,肾不纳气

治疗:温补元阳,纳气平喘

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制附子6g(先煎)、炙麻黄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杏仁10g、阳起石10g、葫芦巴6g、细辛3g、赤芍10g、芦根15g、鱼腥草15g、炒莱菔子10g 桃仁10g、葶苈子10g、紫菀12g、款冬花10g、橘络6g、橘红6g、煅赭石30g

甘草6g,3剂,1剂/2日,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咳喘明显减轻,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激素逐渐减停,继予上方加减服药1月余,患儿咳喘已平,随访3年,喘息未在发作。

按语:患儿以咳喘为主要表现,纵观前医多以定喘汤加减治疗,终致患儿安静时亦不能平卧,《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则气耗,加之病程已8月有余,反复使用抗生素、激素,液体乃有形之阴也,更伤阳气;中医治病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诸药无效,乃辨证不准,《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糖皮质激素由肾脏分泌,遍布全身,对全身起重要作用,肾为水火之脏,内含元阴元阳,为诸阴阳之本,糖皮质激素多数功能可归属于中医阳热的范畴,对全身阳气有一个激发作用。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会抑制自身的分泌,致使人体之元阳更加虚弱。人体之元阳是人体一身之精华,秉受于先天及后天水谷之精微,其充盈及强盛,必赖于五脏之强盛。方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附子入命门以温壮肾阳,补元阳之不足;以细辛以启肾窍,搜剔寒邪,引阳气以上达;麻黄敷布阳气于肌表。以阳起石兴阳以助其上行,予煅赭石潜上浮之阳,共助阳气的升降协同。气行则血行,血瘀则气亦滞,予赤芍、红花以活血;阳虚者,阴必盛,以桃仁、芦根、鱼腥草等药祛邪,为阳气流布疏通道路。

服药当天喘息减轻,三天后喘息基本平复,肺上少许痰鸣音,1周后复查,精神明显好转,后以上方酌加西洋参,服药1月余,症状基本消失。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

中医用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整体实力,如果需要治疗,完全可以采取中医的方法啊。中医在治疗感冒上比西医领先一千多年了。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哇.中医好历害的能治.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