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相继发布预警,提醒有关交通、运输部门及广大旅客额外留意春运期间出现的各类极端天气状况。有分析指出,今年春运期间中东部地区将迎来入冬以来影响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降雨降雪过程,今年大概率要遭遇2008年以来气候状况最复杂的一次春运。
严寒之下,不仅人们的出行受阻,也会影响物流、餐饮消费等一系列行业。生鲜产品的保存及跨域区运输更难了,相应的市场价格也可能出现浮动;自己烹饪太费时间,外出用餐又太过拥挤,看起来为预制菜上位当主角创造了条件。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紧抱“懒人经济”风口,在过去几年春节消费市场大红大紫的预制菜,今年明显降温了。百度指数显示,今年1月1日至30日,预制菜搜索指数整体日均值、移动日均值环比分别下滑14%、20%,关注度并未随春节的临近而上升,反倒是每况愈下。
过去几年长期追捧预制菜的各个新零售平台和线下商超,如盒马、美团等,今年的宣传力度也不及以往。
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今年的团年饭餐桌上,还有预制菜的位置吗?
各大平台保持低调,预制菜春节档遇冷预制菜的降温,能从许多细节里找到端倪。
比如在盒马鲜生门店里,预制菜占据了大半个冰柜,不过隔壁还摆放着各类速食点心、水饺,并没有设置单独的展示空间。打开各个平台的APP,预制菜倒是都有一个单独的板块,只是位置并不靠前、获得的曝光量也有限。
进入腊月后不久,盒马APP首页顶部就增加了年货节入口,滚动展示几个主推品类,包括生鲜水果、坚果零食甚至黄金饰品。点进年货节主页,官方排列的宝藏年礼中排前列的是水果、坚果、零食礼盒和生鲜肉类,上榜的预制菜只有一款。
美团小象超市、朴朴超市的年货节专区,也有类似的情况。
小象超市年货节宝藏单品榜单中排名最前的是智利车厘子礼盒、坚果零食礼盒、海鲜和白酒,完全不见预制菜的踪影。在年货节主页面顶部的分类入口里,预制菜所在的“快手家宴”板块入口排在倒数第三位,仅排在年花和春节装饰品类前面。
朴朴超市的年货节大街中,推荐的爆品主要是水果、零食、乳制品和生鲜食材。顶部滚动展示的分区入口中,预制菜所在的“团圆家宴”板块排在酒水、零食礼盒后面,排名只能算中游。
(从左至右分别为盒马、美团小象超市、朴朴超市)
除此站内的曝光位不够理想之外,平台对外宣传的力度也有下滑,把有限的推广预算留给了别的品类。
1月30日,盒马对外承诺,过年期间所有盒马鲜生门店及上海盒马NB门店的蔬菜价格保持不上涨,重点宣传这场覆盖整个春节假期的“蔬菜保价行动”。更早之前,水产海鲜、肉类等优质食材,盒马自有品牌生产的坚果礼盒、零食礼盒,甚至春节版居家保洁服务都有过一波宣传攻势。
预制菜虽然也时不时会登上宣传版面,但整体曝光量中规中矩,也没有做重点推广。美团小象超市、朴朴超市等也并未在宣传中着重提及预制菜,主流的新零售平台里,或许也就只有叮咚买菜花了点心思给预制菜打广告。
据悉,叮咚买菜和十多家知名餐饮企业、星级酒店合作,打造多款预制菜礼盒和购物卡券,用户可以在线上下单包邮到家,或者购买礼券进行兑换。根据叮咚买菜方面的预测,平台上的预制菜销量将在除夕前一周达到巅峰,预计环比增长约60%。
只不过,这个增速比起往年还是逊色不少。去年春节期间,多个平台的预制菜销售量就有成倍增长。不难看出,各大平台今年都在主推进口水果、休闲零食和生鲜食材。预制菜的曝光力度,在各家大张旗鼓宣传的年货节中显得有些寒酸。
除了宣传力度打折扣外,平台在产品设计上没有往年那么花心思了。
以盒马为例,本应作为重头戏的硬菜选择并不多,盆菜只有金汤佛跳墙、十全十美全家福、珍味海鲜港式大盆菜等寥寥数款,以及盒马标志性的波士顿大龙虾预制料理。
询问店员可以得知,佛跳墙、牛杂煲等都是和供应商合作供应的常规产品,长期都有出售,并非为年货节单独研发,年货节特供菜式并不多。而在去年,盒马会根据不同的地域饮食习惯,研发特色菜品和年货节限定产品。
小象超市、朴朴超市等更不用说,前者主推的自有品牌象大厨盐焗、海鲜预制菜品都是常年出售的普通单品。后者的“朴朴聚好菜”板块重点推广的预制菜,也都是海文铭、聪厨等供应商的常规产品,比如和盒马撞型的金汤佛跳墙,以及梅菜扣肉、卤猪肘等。
(左:美团,右:朴朴超市)
不可否认,在盒马、美团、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零售平台,以及山姆为首的大型商超的货架上,预制菜仍占有一席之地。只是和往年相比声势渐弱,再也不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预制菜为什么不火了?大环境的变化是一方面,自身的问题也值得检讨。
预制菜卖不动,口碑、价格都要背锅要说今年春节消费场景的变化,还得回归到人员流动和消费观念的大趋势上。
和预制菜火起来那几年相比,今年是国人出行最随心所欲、畅通无阻的一年。无论是春节返乡人流规模,还是举家出游旅客规模,必然都要刷新近年纪录。
所以问题来了:预制菜瞄准的并非全是家庭用户,还有很大一部分潜在受众是厨艺及烹饪条件有限、追求效率与新鲜感的一、二线城市独居Z世代。盒马方面的统计就显示,预制菜消费群体主要为30-45岁的一、二线城市居民,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和盒马的用户画像高度重合。
但按照今年这趋势,独自在大城市过年的年轻人肯定比往年少,无论这批年轻人是返乡还是出游,预制菜都不会是消费首选。
返乡的人群,思念的是最纯正的乡味,自然更青睐亲自下厨或当地老店,而非选择流水线生产的预制菜。出游的旅客,则会选择特色餐厅,品尝当地的地道风味——当然,餐厅用的是不是预制菜,就不在消费者的控制范围了。
只能说,预制菜从来没有真正走进这些年轻消费者的生活,成为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就会被抛在脑后。
当然,在大环境变化之外,预制菜自身的问题更大。自从走红以来,预制菜就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总结下来,始终绕不开安全、口味和价格这几个关键词。
考虑到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对“镬气”近乎执着的追求,预制菜的口味不可能比得上在家里和餐馆现炒的菜肴。各个平台和厂商也很清楚这一点,过去一直宣传预制菜的标准化、性价比,向消费者灌输“花最合理的钱、用最少的时间尝到最高性价比食物”的概念。
但宣传标语写得再好,故事讲得再动听也没用,因为预制菜的真实售价并没有让消费者感受到极致的性价比。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春节预制菜消费者行为监测报告》显示,24.9%的用户认为预制菜“分量少、性价比低”,比起诟病“口味一般”的用户只少了不到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也是消费降级席卷全国的一年。预制菜的价格定位,尤其是为春节准备的各种硬菜、盆菜,和这股潮流背道而驰。盒马、美团小象超市、朴朴超市等平台则在坚决执行折扣化改革,试图用低价巩固用户心智,不再主推走高价路线的预制菜也在情理之中。
可以说,“高性价比”这个在过去几年被厂商、零售平台大力宣传的卖点,在消费者眼里早已沦为预制菜的槽点。既然味道和性价比两个优势都不沾边,也不能怪年轻人不再为预制菜买单了。
种种问题已经摆到了台面上,接下来,就看从业者如何解决了。
谁还在押宝预制菜?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预制菜行业的处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Wind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去年上半年,A股预制菜概念股板块收录的上市企业中74%实现营收增长,诸如安井食品、紫燕食品等头部品牌更是营收、利润双丰收。更广泛的统计显示,目前国内至少有6万家从事预制菜行业的企业,过去一年还在持续增长中。
数据不会说谎,不管争议多大,口碑有多糟糕,至少从商业效益的角度讲,预制菜还是一盘有潜力的生意。有利益,就会有追随者;有企业能赚钱,就意味着有需求;进来的企业越多,投入越大,就会想办法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需求。
总的来说,预制菜的优势还是在B端,想打开C端市场还要付出更多努力。至于C端用户最关注的几个问题,卫生安全在有关部门陆续制定明确的监管规则和预制菜界定标准后必然会大有改善。但在口味和性价比问题上,厂商也有自己的难处,只能尽力去改。
以性价比为例,预制菜要降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同样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虽然预制菜企业大多在赚钱,但毛利率并不乐观。安井食品、得利斯、惠发食品、龙大美食等头部企业的毛利率长期徘徊在10%左右,甚至不及传统餐饮企业。
2022年,安井食品曾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过,预制菜的原材料、生产和运输储存成本都是一笔大数目。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小龙虾类产品,毛利率就低得可怜。如果要向C端拓展,难免需要加大宣传攻势、增加营销开支,这对企业来说又增添了一层压力。
这时候,或许就需要擅长和消费者打交道、有流量又懂营销的零售平台搭把手,为预制菜的推广出一份力了——前提是它们还愿意接纳厂商,也还对预制菜怀抱信心。
在C端用户群里,预制菜厂商的知名度是很低的,除非是农耕记、广州酒家等少数几个本就人气颇高且拥有线下推广渠道的连锁品牌、老字号。过去几年,预制菜能逐渐在C端打响名堂,也多亏了美团、盒马等平台在背后的助力。据悉,美团甚至在APP上线过预制菜会员选购专区。
平台其实也是需要预制菜厂商的,即便美团、盒马、叮咚买菜、朴朴超市都有自己的预制菜品牌。因为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分担风险,减轻平台的成本压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丰富的SKU。
如果双方能够找到更好的合作形式,比如一方负责研发、生产,改善口味,另一方打通渠道、做好宣传,并合力解决运输、储藏的难题以降低成本,为降价提供空间,那将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总而言之,预制菜是没有那么火了,但也没到放弃的时候。只要各方通力合作,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预制莱以在全畅销,中国只是刚刚开始,正待春暖花开,开遍中国各个平台。